20种蔬菜病虫害的特征及防治方法
汤建波 方祁平
[摘 要]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油料植物。油茶茶籽及其副产品经济价值极高,茶油在国际市场上将有较大的竞争潜力,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非常重要。本文针对油茶林主要病虫害的症状特点与防治措施探讨,阐述生态控制油茶林病虫害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生态控制
中图分类号:S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268-01
1主要虫害
1.1 油茶尺蠖
1.1.1 危害特征。
俗称量步虫,食叶类害虫,间歇性暴发,以幼虫蛆食嫩叶为主,大发生时可将油茶老叶、嫩枝吃光,造成落果。如连续受害2~3年,则全株枯死。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蔸周围土内过夏、越冬,翌年2、3月成虫羽化交尾,4月上旬幼虫孵化,幼虫6月上旬开始陆续入土化蛹。
1.1.2 防治措施。
①秋、冬季结合垦复把翻出土面的蛹直接杀死。成虫飞翔力弱,捕捉灭杀。卵产于树枝、树干阴凹面,粘附不紧,直接刮除。②在油茶林中施放白僵菌粉防治3龄前幼虫;用0.5亿~1.0亿孢子/mL苏云金杆菌防治3~4龄幼虫。③幼虫期喷施2%烟碱乳剂800~1 600倍液,或0.3%印楝素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5%速杀威乳油400~700倍液防治。
1.2 油茶蓝翅天牛
1.2.1 危害特征。
俗称钻心虫,属鞘翅目天牛科钻蛀性害虫。幼虫孵化后蛀入皮层,常绕食油茶树干皮层1周,再蛀入木质部和髓部,有蛀屑排出孔外,被害处形成瘤状结节,轻者生长不良,重者易折断或枯死,严重影响树势、产量。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内越冬,3月底至4月初化蛹,4月上旬至5月上旬现成虫,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幼虫孵化。
1.2.2 防治措施。
①加强抚育管理,修枝整形灭虫,将被害枝在结节下方剪除集中烧毁。②成虫羽化期间可以每天早晨人工捕杀,也可用诱虫灯诱杀成虫。在卵期至幼虫初孵化期,用小刀削除产卵皮层,以消灭卵块和初孵的幼虫。③幼虫未钻入木质部之前,用毛笔蘸40%氧化乐果500倍液涂在刻槽和环形蛀道上,杀虫效果可达95%以上;或用棉花蘸氧化乐果后塞入蛀道熏杀,用黄泥土封堵蛀道口;或用50%杀螟松50倍液注射排泄孔,并用黄泥土堵塞,效果较好。
1.3山茶象
1.3.1危害特征。
又名油茶象甲、茶籽象甲,成虫取食茶果,摄取种仁汁液,被害茶果表面留有小黑点,受害重者引起落果。幼虫在胚乳内生长,随茶果成长,取食果仁,终至蛀空种子。一般6~7月为危害盛期。除云南1年发生1代外,各地2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新羽化成虫在土中越冬。
1.3.2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结合茶园深耕,消灭幼虫和蛹。在不影响发芽的前提下,适当提早采收,集中摊放,让幼虫爬出茶果,放鸡啄食。②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利用其假死性,振落捕杀。或结合养鸡啄食成虫。③化学防治: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成虫盛发期用药防治,用40%氧化乐果和80%的敌敌畏1∶1对水配成1000倍液,喷药2~3次,可有效防治.
2主要病害
2.1 油茶炭疽病
2.1.1 症状特点。
油茶的果、叶、枝、梢、种子均能受害,主要危害果实,常导致叶、果大量脱落和新梢枯死。从4—10月危害不断,一般以7—9月蔓延最迅速、受害最严重。叶片上的病斑呈圆形,多在叶尖或叶缘发生,呈黑褐色,常具轮纹,紫红色的边缘隆起,后期病斑上有黑色或粉红色的小点。新梢的病斑多发生在梢的茎部,病斑环梢1周后,梢即枯死。果实受害后出现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中间灰褐色或棕色,尤其以近果尖处居多,扩大后形成不规则病斑且渐变黑,后期病斑上出现轮生的小黑点,病部有时深入种子。病果往往从病斑处开裂,随后脱落。
2.1.2 防治措施。
①种植适宜赣南生长、抗炭疽病能力强的GLS赣州油系列优质嫁接苗,科学规划,集约经营,这是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②挖除发病严重的中心病株,结合深挖垦复,深埋病果、病叶和病枝,铲除病源。③春梢生长初期喷施用2%茶枯水配制的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预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效果明显。
2.2 油茶软腐病
2.2.1 症状特点。
该病又名油茶落叶病、叶枯病,叶、果均可受害,引起软腐和落叶、落果,甚至叶、果落光。叶子3月始发病,4—5月阴雨天蔓延较快,大发生,6—8月为发病高峰,引起落叶落果,10月后才渐停止。叶子受害初期在叶缘或叶中部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水渍状斑点,阴湿天气斑点迅速扩大为黄褐色大病斑,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后仅剩表皮,病叶2~3 d内脱落。如发病后天气干燥,病叶不易脱落,病斑外围有几道紫褐色细线隆起轮纹,呈“枯斑型”。果实6月始发病,7—8月较严重,受害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土黄色或褐色圆形病斑,与油茶炭疽病症状相似,但颜色较浅,后期病部组织腐烂、发软、有水汁,遇干旱病果开裂脱落。
2.2.2 防治措施。
①冬季清除病叶、病枝和病果,消灭越冬病菌,减少翌年侵染源。②适时适度整形修剪、疏伐,使油茶林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控制病害发生。加强抚育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能力。③发病初期用1∶1∶100波尔多液晴天喷防,其附着力强,耐雨水冲刷,药效持续期达20 d以上,防效84.4%~97.7%;或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喷雾,防效较好。
3选育良种调整生态环境,生态控制油茶林病虫害
3.1选育、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
抗病、抗虫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是防治油茶病虫害最经济、简便的基本措施。目前,我国油茶抗病虫害品种很少。除了高产、优质、综合性状好外,新的育种目标还应将抗病和抗虫性作为主攻方向,争取有所突破,使具有抗(耐)病虫性的多抗品种从试验材料走向大面积试种。实践证明,杂交育种、复合杂交、杂交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及植保与育种部门共存互补,是我国油茶抗病虫害品种选育的成功经验。
3.2调整林地生态环境和种植结构
随着人工油茶林面积的持续增长,若继续采用大面积的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纯林模式,油茶病虫害流行危害必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将可能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而严重发生与流行。这就需要调整林地生态环境,考虑各种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协调性,尽量减轻病虫害对林地的压力;要研究选择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林地间作套种形式,稳定油茶种植面积,真正变资源优势为产量优势和质量优势。这也是生态调控手段,也可以使茶农增加收入。
3.5以生态控制为主的无公害防治
当前国际市场对茶油品质的要求已提高。油茶产业的发展要建立以生态控制技术为主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即从油茶林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采取以营林技术为基础,与选育抗病虫品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经营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物孳生、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减少病源、虫源,并抑制其发展蔓延。将各类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内。这是未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主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坚.油茶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07(7).
[2] 黄敦元,王森.油茶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7).
[3] 季冬明.油茶无公害栽培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6(05).
[4] 詹祖仁,陈锡桓,张龙华,等.尤溪县油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