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前我国水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5月09日 12:19

中国水污染现状片

杨俊

[摘 要]文章对当前我国面临地下水污染环境的问题详细分析了西部冲积地下水污染现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污染现状、防治措施、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X321;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325-01

一、引言

县年平均降雨量650mm,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01亿m3,2008年全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90m3,亩均水资源量343m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河南岸,上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厚度约20~213m,由北向南渐厚,主要岩性为亚砂、细砂及粗砂砾石,含水层厚度平均8m,含水层为砂及粗砂砾石,赋水系数大,地下水径流和开采条件较好,单井出水量一般大于50m3/h。含水层透水能力强,渗透系数在100~150m/d之间。地下水流向由北向南,水力坡度1/1000。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大口河侧渗,水利工程渗漏补给,灌溉回归。主要地下水源为上层的第四系冲洪积层的潜水和下层伏山-茅庄隐伏灰岩的承压水。上层潜水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共有深浅机井3170眼,实灌耕地面积30多万亩;深层伏山-茅庄地区隐伏灰岩的承压水,目前为县城生活饮用水水源,供水对象为县城居民、部分农村居民,供水人口20余万人,是该县十分重要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

地下水污染危害巨大,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明显不同,即其隐蔽性和难以逆转性。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便很难治理与恢复。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地下水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影响了地下水的使用价值。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地下水水质良好,水量丰富,是县城和西部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上世纪90代中期,地下水水质明显恶化。从1986~2005年20年的时间,井水中离子总量从585mg/L增长到1045mg/L,平均每年增加23mg/L,总硬度从10mg/L增长到590mg/L,平均每年增加10mg/L,而且还呈缓慢增长趋势。现地下污染现状较为严重,据现有的监测资料分析,主要的超标项目有硝酸盐氮、总硬度、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大肠菌群等。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群众的癌症发病率较高,据有关医生分析,与地下水污染有较大关系,主要与硝酸盐氮的含量较高有关。深层承压水的水质较浅层地下水为好,但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引起降落漏斗,受到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水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大口河侧渗

大口河在六十年代以前,河水清澈见底,水质良好,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大口河也已成为严重受污染河流之一,特别在枯水季节,天然径流少,大口河水基本上为上游工矿企业所排废污水,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由于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地势北高南低,两侧地下水补给河水,自城里以下,北岸地下水补给河水,南岸河水补给地下水。与大口河的补给边界长达11000m,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达903万m3,大量河水补给,造成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大幅增加,水质状况不断恶化。

(二)污水灌溉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污水灌溉增多,污水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县建有两大引口工程:东引口灌溉工程和西引口回灌补源工程。两项工程自建成以来,增加了的农田实灌面积,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发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地表水灌溉,无论是提水还是自流,相对于井灌,灌溉成本较低或甚至是零成本,部分地区甚至在枯水季节也大量依赖引口干渠水或洸河、沟等河道地表水,导致大量污水灌溉。利用污水灌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但由于为冲洪积平原,上层覆盖着较厚的砂、粗砂砾石,经分析渗透系数高达0.3~0.35,灌溉污水大量下渗补给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污染进一步加剧。

(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废水和城镇污水大多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排污河道两岸大面积污染。任意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又通过地表水下渗而严重污染地下水体。同时,近年来由于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不断增多,而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又缺乏必要的垃圾和污废水处理设施,大量的垃圾任意堆积或直接投入河道,垃圾经雨水淋溶后污水与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河道,成为了水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下水污染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大量开采地下水。年均地下水开采量已达9286万m3,年均超采地下水1779万m3,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据观测资料分析,在过去的26年中,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0.4m的速度下降。据监测目前在县城区已经出现20km2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降落漏斗的出现,使遭到污染的地表水加速补给地下水,加剧了地下水的污染。

四、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一)治理大口河

治理大口河首先要从污染物排放根源抓起,首先要减少工矿企业污废水的排放量,抓好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其次要加大对河道的治理和管理,规范河道的采砂和取土,加强河道两岸的绿化,增强河道自身的自净能力。

(二)杜绝污水灌溉

由于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枯水季节径流量很小,大口河和区内的河沟等河流的主要水源来自沿河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径比增加,因此,在枯水季节要坚决杜绝利用污染的地表水灌溉农田;而丰水季节降水增多,河水径流量大,污染物扩散稀释较强,浓度明显下降,水质明显好转,因此,在丰水季节要加大引口水量,大量利用引口客水,对进行回灌补源,补充地下水,以便枯水季节来临时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三)控制污染源

加强污染源的排查,特别是要做好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把入河排污口审批关,坚决控制入河排污口污废水排放量,兴建农村垃圾处理厂,做好水域纳污能力分析,通过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兴建农村城镇污废水处理设施,削减水体污染浓度。

(四)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减少的农药、化肥流失

一是控制化肥、农药的污染流域内要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发展高效、无污染肥料和有机肥料,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和平衡施肥技术。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推广粉尘法喷雾,适当减少施药次数;要控制使用高毒、高残留的有机磷农药,把化肥、农药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成功模式。

(五)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

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和地下水超采现状,核定地下水动态监测区,分区分层建立永久或临时的水量和水质监测站,从源头上对整个地下水开采实施动态监测和严格控制,优化地下水监测网络,统筹地下水的区域监测与典型监测、常规监测与专门监测、客观需要与实际可能,用1~3年的时间,逐步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

一是加强对深层地下水和县城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二是提高专门监测井的比例。三是提高自动化监测的水平,通过安装自动监测仪, 实现自动化监测, 逐步减少人工监测的比例。

通过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报告[R].

[2] 楼燕.加强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J].

生活 文章 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