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渠道更新改善决策因子及量化指标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5月10日 19:41

...中罗列了日常的渠道质量评估中所需要的数据指标们-3步了解APP渠...

江岚

[摘 要]决策因子及量化指标建构的层级架构,第一层衡量目标层面整理结果,农业灌溉渠道更新改善决策模式的衡量目标应可归纳为“改善需求”、“环境效益”、“土地利用”、“维护管理”、“工程成本”及“更新时程”六大类,第二层评估准则层面共可再分为二十一项评估准则。各评估准则须再选用适当的量化指标作为评估的基准,以下将分别针对衡量目标、评估准则及其量化指标进行说明。

[关键词]灌溉 渠道 更新 改善

中图分类号:S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64-00

一、改善需求

1.1 现有渠道龄期

目前农业灌溉渠道中各支线大多仍采“梯形混凝土内面工”施设,但随着渠道龄期愈长,劣化程度愈高、破损及漏水情形也愈严重,更可能因此酿成崩塌灾害。因此渠道更新改善时,应以确保输水机能、确保渠道安全为主要考量依据,并依据现有渠道龄期、输水情况等因素,评估渠道更新改善为各种模式断面后可耐用的年数。

1.2 渠道渗漏损失

渠道渗漏损失乃因背填土流失或堤土因雨水冲刷等因素,导致渠道本身裂而造成输水的损失,致使灌溉用水量不足。所以目前各支线通水灌溉时,均将渠道输水消耗量考虑在内,其中也包括了渠道渗漏损失,因而渠道增加了不少输水量,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因此渠道于考量更新改善需求时,应依据现有渠道长度、土质状况、背填土流失情形及渗漏状况等,评估更新改善成各种模式断面后可能的消失水量及渗漏损失。

1.3 灌溉用水量变更

农业灌溉渠道的主要任务为输送农业灌溉用水,但存在许多因素会导致灌溉用水量变更,例如农民耕作方法改变、灌溉制度变更、灌溉面积变更、配合政府农地重划及政府农业政策等。此外,农业灌溉渠道亦具备配合输送其他标的用水的任务,如工业用水、民生用水等。因此,渠道于考量更新改善需求时,应依据上述影响灌溉用水量的要素,评估渠道更新改善时是否需变更灌溉用水量或增减通水断面。

1.4 增加渠道耐用年限

农业灌溉渠道的更新改善,尤其是干线、支线、分线的改善,大都由政府编列预算补助农田水利会逐年改善,但待改善的渠道数量庞大,无法一次全面改善。又因为政府补助的经费并非充裕,所以渠道拟更新改善方案若能增加耐用年限,则成为相当重要的问题。因此,依据现有渠道型式、建造年份及勘用状况等因素,评估渠道更新改善为各种模式后,可增加原渠道使用年限的倍数,以降低将来再次更新改善的迫切性。

二、 环境效益

2.1 增加渠道美观

传统的灌溉渠道改善,只是强调其安全性、经济性及具备实用性,主要以顺利通水灌溉为主要考量,忽视了渠道的美观及结合当地人文特色等因素。但随着时代进步,加上政府积极推动生态工法以及灌溉渠道绿美化的提倡,因此渠道流经都市计划区的区段,在无妨碍渠道维护管理的情况下,常有将渠道绿美化的构想,或由当地乡、镇、市公所配合办理,盼藉由灌溉渠道的改善完竣,除能提供灌溉的实质效益外,也能够增加无形的渠道景观及美感。而且农业灌溉渠道通水的水质均达一定的标准,堤岸若稍加绿化对整体环境效益一定有所帮助。因此评估渠道更新改善的环境效益时,应依据现有渠道现有型式,考量各支线更新改善成各模式断面后,可提高渠道美观的程度。

2.2 保育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善、农地重划及早期农地重划区农水路更新改善等农田水利建设,其规划、设计、施工及维护管理,应积极考虑生态工法原则,兼顾生态维护。因此当评估灌溉渠道更新改善的优先级时,亦应符合相关规定,所以在更新改善模式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与大自然环境相结合,此外规划设计时也应考量所需经费、渠道宽度、长度及植生种类等,是否真的能够保育及维护生态环境。因此,本项目拟依据现有渠道型式及渠道周边生态情形,评估各支线更新改善成各模式断面后,可藉以提高渠道周边生态环境的程度。

2.3 农业生活环境景观改善

随着都市的发展及扩充,绿地也逐年缩减,因此若藉由灌溉渠道的改善能够整合生态保育、增加渠道景观、提高农业产值及提升农村游憩的功能,将可使农业生活环境景观改善,也可吸引都市民众假日时往农村移动,因此农业灌溉渠道的更新改善,也可替农村小区带来相当大的助益。所以,应依据现有渠道状况所提供的农民生活环境,评估各支线更新改善成各种模式断面后,可藉以提升渠道周边农业生活环境景观改善的程度。

三、维护管理

3.1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农业用水向来是各标的用水最大者,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但农业产值偏低,且许多水利设施简陋导致取水效益不彰,又因为农业用水消耗率高、渗漏严重,因此在今日水资源开发不易的情形下,节水、省水、回归水再利用及加强水利设施更新改善等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所以,可依据现有渠道通水状况,评估各支线更新改善成各种模式后,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程度,包括稳定灌溉用水量、取水效益改善的程度等。

3.2 渠道维修频率降低

农业灌溉渠道的更新改善若依各种兴建方案施工完成后,仍需要每年定期维护,才能确保渠道发挥应有的功能,若能落实管理程序,可以减少维修的频率,延长渠道的寿命。此外,各种渠道改善模式亦有其不同的维修及养护方式,也各有其优劣点,因此,若能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改善模式,更新改善后,相对的渠道维修频率也会降低。所以,可依据现有渠道使用状况及维修频率,包括渠道补强、除草、割草等,评估各支线更新改善成各种模式后,可减少渠道每年维修频率的次数。

3.3 减少渠道淤积

灌溉渠道通水期间甚长,但因渠道坡度、通水状况及通水断面不同,因此各渠道及各区段有不同的淤积程度,再加上灌溉渠道大多为明渠,常有杂物掉落渠道中阻碍水流而影响输水顺畅,危及渠道安全,甚而造成灾害,所以各渠道于通水灌溉前均会派员清理渠道淤积,确保渠道输水机能。因此,应依据现有各渠道长度、坡度、通水状况及淤积情形,评估各支线更新改善成各种模式断面后,每年可减少渠道淤积的程度。

四、总结

各渠道更新改善的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也应考量当地农民的需求及支持程度,因为工程完工后通水,影响最密切的就是农民,且施工期间有了农民的支持,工程也容易顺利推展;相反的,若是农民不支持更新改善方案,届时施工时恐纷扰不已,造福农民福祉的用意将大打折扣,徒增承办人员的困扰。因此,各渠道更新改善成各种模式,应考量农民的需求及对更新改善模式的接受与支持程度,甚至于规划设计时间可召开说明会、公听会,以广收民意。

参考文献:

[1] 胡超.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农田水利发展综合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05).

[2] 陈煌,王金霞,黄季焜.农田水利设施抗旱效果评估:基于全国7省(市)的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10).

[3] 吴丹,朱玉春.基于随机森林方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例[J].财贸研究.2012(02).

渠道 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