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水清
[摘 要]为满足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过程中对电力的需求,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地基处理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整体性能的基本保证,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的地位、应用和质量控制三方面系统分析,为提升我国水电水利工程的地基处理水平,进而提升工程整体性能作出努力。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施工 地基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055-01
引言:水利水电工程对保障人们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施工过程复杂、对施工技术要求严格,任何施工缺陷都可能影响其使用寿命和整体性能,所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任何环节都至关重要,地基处理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打造过程,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
1.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地基处理的地位
地基处理是改善建筑基体结构物力性能和力学性能的主要手段,可以使水利水电建筑整体性得到提升,防渗性能有效加强,安全性更加有保障,例如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大坝、水闸、堤防、隧洞等结构地基处理和加固是水利水电工程整体性能发挥的基础,是保证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投入产生价值的前提,可见,地基处理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其次,地基处理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地下隐蔽环节,对专业技术、机械设备的要求较高,在施工中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地下渗水威胁较大,所以在施工中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多,可见地基处理是水利水电施工的重要构成;再次,水利水电工程地基稳固性、防渗透性存在缺陷,水利水电工程的发电、抗洪等多方面的性能将无法实现,也可看出地基处理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重要地位。
2.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地基分为岩基和软基两种,其中岩基由于硬度、抗渗性能等相对优越,所以被视为比较理想的地基类型,水利水电工程地基处理主要针对由淤泥、壤土、砂砾石、砂卵石等构成的软基,软基通常具有空隙大、孔隙率高、渗透性强的特点,特别是淤泥、壤土为主要成分的软基除具备以上特点外,还具有压缩性、含水性、沉陷可能性都较大,而承载能力和水分排出能力较弱的特点[1]。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性能对地基强度、抗渗性、耐久性和整体性、均匀性的较高要求,要通过开挖、灌浆、防渗墙、桩基础、锚固、置换法、排水法以及挤实法等处理技术对地基进行改善。
开挖处理技术即直接将水利水电工程地基中不符合设计标准的覆盖层以及风化破碎存在缺陷的结构直接挖除,由于此方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现阶段被广泛应用。灌浆处理技术是加固地基、提升地基抗渗透性的有效办法,其是将胶凝性较强的材料和拌合料在与水搅拌的情况下,利用灌浆泵通过钻孔或预埋管路等渠道直接灌入地基缝隙中的方法,灌浆地基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对钻孔、注浆设备、程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防渗墙处理技术主要以提升地基的抗渗性能为目的,其主要是通过向地基中抗渗性能比较薄弱的区域浇筑混凝土等防渗材料或安装预制混凝土构件使水利水电工程地基中抗渗性能较低的部位形成连续的墙体,从而达到处理目的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通过安装连续的桩体,形成防渗墙,这样在提升地基抗渗性的同时也能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置换法是考虑到软基结构中部分土层的性能较差,无法满足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需要,所以在施工中将这部分土层直接挖除,并将侵蚀性和压缩性都较低的散粒材料回填的方法,此方法对改善软基周结具有较好的效果。排水法是针对软土地基中水分含量较大,且排除存在难度的问题而采取的处理办法,其主要是在地基中搭建排水井、塑料多孔排水管等水平或垂直的排水渠道,使软基中的水分在土壤等结构的重力作用下及时的排出,此方法对改善地基周结也有一定的作用。挤实法是针对软土地基空隙大、下陷可能性大的问题采取的处理技术,其主要是利用冲击性、振动性较强的设备将砂、碎石等材料填充到地基中,在地基中形成新的桩体,从而改善地基结构中的空隙率,提升地基的强度,此方法对改善地基的整体性和均匀性也有积极的作用。桩基础处理技术即通过打入桩、灌注桩、旋喷桩及深层搅拌桩等手段,使建筑物荷载传递到深部的地基,从而是地基的承载能力得到提升,缩减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沉降的方法,通过上述水利水电工程地基处理技术的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地基处理的而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具体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可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整体的实际需要和地基的实际状况进行选择。
3.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地基处理的质量控制
3.1 准备工作
在水利水电施工地基处理前,要对施工区域的地形条件进行全面的掌握,例如土壤结构、地下水深度、地下施工可能存在的威胁因素、泥石流或山体滑坡发生概率等,结合调查结果配备处理过程中所需的设备、人员以及应急处理计划,保证地基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监控工作
监控工作是保证地基处理质量的主要途径,当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停止施工并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例如当地基处理过程中发现处理地基的高度低于周边水位线的情况下,应在停止施工的同时采取措施控制下降的水位线,在确定开挖地基的高度在周围水位线以上至少半米的情况下继续施工,以此保证地基处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 确定地基缺陷
水利水电工程地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地基结构的抗滑性能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无法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滑性;其次,地基的渗透量和水力坡降已经超出允许的最大范围,抗渗透性和稳固性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再次,地基的下陷可能性过大,使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随时面临着变形或倒塌的危险;另外,地基土壤结构中缺少粘性成分,加大建筑物失去稳定性的可能,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地基的实际情况,可判定其是否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3.4 选用恰当的地基处理技术
上文所阐述的地基处理技术,其应用的范围、效果、可操作性等都存在差异,所以在具体水利水电施工地基处理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一种或多种处理技术的选择,例如,某水利水电工程地基结构的强度、整体性均较理想,只是局部位置渗透系数较大,在针对性的处理中只要采取灌浆法,通过钻孔向渗透区域灌入水泥浆或其它胶凝效果较好的液体,就可以满足改善地基性能的要求。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处理对工程整体质量和使用性能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完善和提升地基处理技术,通过技术的深化和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可有效的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质量和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 陈伟.探究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J].四川水泥,2015,05:174.
[2] 吴晓明.水利水电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9:146.
[3] 张彬,万小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有关不良地基处理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140.
[4] 熊霞林.浅析地基处理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5,46: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