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培训课件.ppt
徐鹏
[摘 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作为我国煤矿行业安全管理的新型模式,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出发,在分析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浅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煤炭行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煤矿通过加强安全监督检查、改进安全管理方式、加大安全投入等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安全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加快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137-02
为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我国部分煤矿企业引进了国外以风险预控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如NOSA安全管理体系、杜邦安全管理模式等),在煤矿安全管理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的第一要务。神东煤炭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始终坚持以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引领安全生产,以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应用为抓手,用于创新,大胆实践,在运营体制和安全管理模式上不断开拓,形成了独具神东特色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应用策略。
一、应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1 全面应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效率
当矿区整体开采条件优良,但是也存在薄基岩、矿山压力大、顶板破碎易冒落、矿井易发生溃沙溃水、煤层埋藏浅漏风严重等不利因素和部分高瓦斯矿井。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有安全、规范的作业标准和清晰、明确的管理流程,使公司管理层和岗位员工能够做到事事有标准、处处有流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正是企业能够遵循和信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体系的成熟化和规范化运行,便于企业有序实施安全管理,降低安全隐患及不安全行为发生,规避安全风险,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效率。
1.2 深入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直以来,安全生产都是影响和制约煤炭企业整体向前发展的首要因素,安全生产搞得好,才能更好地顺应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客观趋势,才能极大地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其在同行业乃至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把企业每一位员工自我管控岗位危险源的能力和企业组织上管控系统性重大危险源的能力作为检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否得到贯彻落实的“试金石”,使安全作业的思想固化到全员的潜意识中,落实到每一个管理活动和作业任务中,才能实现企业长治久安、平稳发展,也才能具有不竭动力使其勇立潮头。
1.3 有效发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效能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全面落实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管理要素要求,以高起点、高要求推进企业安全生产、科学经营,变事后处理为超前防范,必将有利于推动安全生产的无漏洞化进程,从根源上避免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事件的发生,实现企业安全发展。
二、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结构包括保障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以及综合管理五部分。在该体系中,风险管理是核心,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是重点,以生产系统要素和综合管理作为基础,以保障管理为支撑,最终以信息化系统作为运行平台。各个部分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 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保障了每项安全工作都是全过程控制、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
三、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
基于风险预控理论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种过程式管理,其安全管理的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煤矿的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变动,但其过程大致包括五个阶段:
3.1 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是煤矿系统可能威胁煤矿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或者带来煤矿生产不稳定等危害的根源或者状态。危险源是煤矿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起因,同时,危险源存在于煤矿企业建设、生产和改造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煤矿危险源的辨识是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首要内容。煤矿危险源的辨识要求针对不同煤矿的特点,做好煤矿危险源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别危险源的特点,综合运用企业人力、机械设备和环境支持等方法,对煤矿危险源进行检测。同时要求在煤矿生产全过程进行各个环节的危险源检测,及时地记录与汇总分析。
3.2 风险评估
危险源辨识完成后,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矩阵,通过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针对管理对象和风险等级编制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完成单位风险管理表的初稿。各单位将本单位制定的初稿上报风险管理小组下设的各个专业科室,由专业科室组织相关科室、基层单位主要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对初稿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双向反馈、修改及审核,通过至少3轮修改后,下发到原上报区队。随着生产实际条件的变化,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需要不断测评和改进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体现PDCA管理模式。
3.3 制定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
通过危险源辨识提炼出管理对象,针对管理对象制定出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从而控制以及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防止事故的发生。制定的管理标准必须达到国家、行业以及企业标准,并且做到只要达到这条标准就能消除相应的危险源;管理措施的制定要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有针对性的制定,不能一概而论,措施要具体,符合现场实际,能更好的指导现场安全生产。
3.4 危险源监测
危险源监测包括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测和风险控制过程监测,危险源状态监测关注其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危险源监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不断提高体系运行效率,促进煤矿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煤矿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的风险进行预期性评估,按照其严重度和特征设定风险预警等级,并根据危险源动态检测中暴露出的各种风险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级相关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或降低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从而避免不期望的结果出现。通过危险源辨识能够有效的掌握煤矿危险源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弄清楚安全管理的对象以及现状;通过风险评估,掌握每个危险源发生实效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后果,找出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以作为安全管理控制的重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要求,对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控制标准以及措施。通过检测危险源,掌握危险源的风险变化状况以及是否处于可控状态。通过判定风险是否能够承受,将检查结果与评估标准进行对照,确定风险不可承受的隐患,报告和通知相关人员。通过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危险源,按照警情(轻警、中警、高警、巨警)提示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最后通过体系的绩效考核,检查体系的运行效果,评价矿井安全等级,强化体系的有效执行。
四、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在陈旧的安全管理理念中,矿井机械化程度低,安全管理理念落后,安全管理基本是被动的、落后的,而在现代安全管理中,人的生命价值更为重要,安全与生产的位置倒换,安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安全管理模式由以往的被动管理转变为超前预控,随着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应用而生,它是现代安全管理发展的产物,所以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必然选择。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螺旋上升管理、以预控为核心、双保险、闭环式管理的特点。
通过建立煤矿安全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处理为超前防范;建立安全长效控制机制;让管理走在事故前面,切实消除事故的发生。煤矿事故的可防以及事故风险的可控的管理过程是整个体系强调的重点,由于其管理形成了一套自动循环以及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认识观以及方法论来讲,都是全面推行我国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必然选择。《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系统》在国内开创性地建立了生产过程中基于“人、机、环、管、培”的安全生产风险类别的辨识标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研发集成了60多名各类专家的智慧,以大量的调查研究及统计分析为基础,历经4年多的研发和反复验证修改与完善,现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系统》根据安全风险管理的闭合流程,实现了作业类别(单元)、作业现场的安全风险/隐患的动态辨识,信息动态采集、上报,危险/隐患分类管理,处理工作流、信息反馈与检验的全过程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对“人、机、环、管、培”中的各类安全风险/隐患、现场状况、可能造成的安全后果,可进行组合分析与统计,并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安全预测预警与警示功能:系统会基于各类危险因素/隐患的智能分析与统计,对可能危及安全生产的信息会智能预警和警示,并将重要信息授权发送给相关人员的移动终端。《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系统》配有专门开发的危险源现场辨识移动终端(便携式),内置了安全风险/隐患认定标准数据库,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安管人员、安检人员、现场管理人员、企业领导等,可凭借手持移动端,比对作业现场的安全风险/隐患类型和判定标准,确认现场安全隐患,并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与系统进行数据对接——真正实现了安全风险/隐患管理从作业现场开始、从源头开始,实现了安全风险的预先控制。《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系统》具有多项子功能模块,如:企业生产范围内数字地图(可选装三维仿真电子地图)、安全风险/隐患数据库、安全风险预控/隐患处理闭合工作流系统、安全风险预测预警系统、安全风险作业现场辨识与信息采集系统、领导干部走动式巡检系统、安全培训隐患辨识及闭合管理系统等。它可选配三违行为智能视频分析系统、生产场所三维可视化实时监控系统。
结语
煤炭工业不仅是资源约束型、环境约束型的典型行业,而且是安全约束型的特殊行业。因此,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是具有特殊使命的文化。煤炭企业本质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充分借鉴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思想和本质安全管理思想,最终构建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本质安全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建立在安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力求在生产过程中做到设备无故障、人员无失误、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最终实现人员、机器、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在本质安全管理的背景下,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演变成为本质安全文化。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体现了人—机—环—管的系统安全观,是用文化的形式渗透并有效指导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是安全文化的较高境界。在新的任务和挑战面前,我们还将继续创新举措、勇于开拓,不断丰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内涵,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探索尝试和深入应用,使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成为全面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为企业的长治久安发挥更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潘超.建立“以人为本”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J].煤矿安全.2013(10).
[2] 宋正坤,高辉乾,许传智.设备的本质安全管理及实施[J].中国设备工程.2011(11).
[3] 许正权,宋学锋,吴志刚.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基础:本质安全的诠释[J]. 煤矿安全.2007(09).
[4] 李娜.浅谈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推广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01).
[5] 范文胜.现代化矿井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04).
[6] 闵聿华.作业环境本质安全管理工作初探[J].电力安全技术.2014(09).
[7] 孟帅,张玉柱.浅谈公路水运工程本质安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9).
[8] 林建广,王汉生,雷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矿业工程. 2013(04).
[9] 台洪斌,李勇强.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应用[J].河南科技.2013(22).
[10] 韩忞.浅谈项目部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