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增辉
[摘 要]在现层系井网基础上对部分层系厚油层进行局部单层开发,减缓层间矛盾;根据层系重组技术政策界限,将渗流能力相近的小层,重组为一套层系进行开发;另外井网部署时结合矢量开发理论,根据储层平面渗透率、地层倾角及剩余油分布状况,同时结合可利用老井井位部署矢量井网,达到均衡水驱的目的。
[关键词]层系重组 矢量优化 立体开发
中图分类号:TE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019-01
前言
临盘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保持稳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复杂断块油藏的立体开发”,实现层系、井网的立体优化,最大程度地提高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达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1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1.1 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加强低序级断层研究
通过三维地震的精细解释,结合钻井资料及生产动态资料,重新落实了临95断块的构造。大的构造格局基本未发生变化,断块区内部四、五级断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对断块西部临邑大断层的伴生断层进行了刻画,发现宽度100-150米的长条夹缝块,对南部的两条断层进行重新认识,使断块构造与动静态资料的符合率进一步提高。
1.2 储层研究
沙一中沙一下、沙二上段上部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沙二上段下部及沙二下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通过精细地层对比,沙一段沙二上共划分了7砂层组54个小层,孔隙度16.4%-21.7%,平均19.5%,渗透率31.3-186.3×10-3μm2,平均91.6×10-3μm2。沙二下共划分了4个砂层组23个小层,孔隙度16.3%-18.8%,平均17.6%,渗透率29-110.9×10-3μm2,平均62.0×10-3μm2。
平面上,临95沙一、沙二段主力小层连通性好,其它小层砂体横向变化大,连通性差,多成土豆状分布。各小层渗透率级差2.4-6、突进系数1.7-2、变异系数0.35-0.59。该区块主力层平面非均质较强,渗透率的高低与砂体厚度呈正相关,并且受沉积微相的控制。
1.3 储层分类评价
临95断块沙一沙二段含油小层34个,主力小层10个,石油地质储量243.5×104t,占总储量的74.7%。主要集中沙二上二、三砂组及沙二下四砂组。非主力小层24个,石油地质储量82.5×104t,占总储量的25.3%。
2 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综合分析
临95块由于地层倾角大,平面及层间非均质较强,剩余油分布受构造、储层物性及开发因素控制。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构造高部位剩余油相对富集;位于注采对应状况好、物性好的南部区域,水淹程度高,剩余油相对较少;位于注采对应状况差、物性差的北部区域,水淹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井网未控制区域,有采无注区,剩余油相对富集。
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主力层射开程度高、物性好,水淹较重,剩余油饱和度低;非主力层物性相对较差,射开程度也低,剩余油饱和度高。
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厚油层顶部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层中下部水淹程度较高,剩余油饱和度较高。
3 临95复杂断块油藏立体开发优化设计研究
油水井进行多油层合采合注时,由于小层间或砂层组间的渗透率等物性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开采过程中存在层间矛盾,降低了开发效果。所以需要把特征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独立的一套井网进行开采,从而缓和层间矛盾,并有利于发挥各类油层的生产能力。
3.1 层系细分、重组政策界限
根据复杂断块油田实践的经验和认识,确定层系细分、重组的政策界限如下:
3.1.1层系细分政策界限
同一开发层系渗透率级差控制在6以内;油层厚度一般不超过12m;含油面积叠合性好,能形成注采井网;含油条带宽度相近、渗流机理相似;主力小层一般不超过3个;层系间有良好隔层,厚度不小于3米。
3.1.2层系重组政策界限
同一开发层系渗透率级差应控制在3以内。在相同采出程度时,含水低且最终采出程度较高、在相同生产时间内,水油比相对较低。原油粘度级差控制在2以内。相同采出程度时低,且最终采出程度较高、在相同生产时间内,水油比相对较低。
3.1.3各层系划分结果
在上述层系细分、重组政策界限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断块储层的不同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断块区开展层系细分、重组。
沙二下:储层物性级差3.8,含油小层较多,主力层突出,1砂组与3+4砂组小层含油面积差别很大,细分为两套层系开发。
沙二上3砂组:储层物性级差2.4,含油小层较多,单层厚度较大,主力小层与非主力小层含油条带宽度不一致。因此主力层作为一套层系开发,非主力小层与2砂组小砂体重组为一套层系开发。
沙二上2砂组:储层物性级差为6。含油小层较多,单层厚度较大,因此11小层单层开发,主力层作为一套层系开发,非主力小层与3砂组非主力小层重组为一套层系开发。
沙一段:储层物性级差5,单层厚度较薄,各小层含油条带均较窄,目前一套层系开采比较适宜。
3.2 复杂断块油藏井网立体优化研究
3.2.1井网方式
沙一沙二上含油条带较窄,且构造倾角大,剩余油主要沿着断层在断块高部位富集,因此仍采用低注高采的排状注采井网,以边外注水为主。
沙二下主力层含油面积较大,且构造倾角大,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断块高部位及井网不完善井区,因此在断块北部(低渗区)主要采用垂直构造线的注采井网;在断块南部由于受到老井网限制,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用行列切割式注采。
3.2.2井距
结合该块实际生产情况,沙一沙二上及沙二下中渗区采用300-350m注采井距,以边外注水为主。沙二下低渗区采用200米注采井距。
3.3 复杂断块油藏井网立体优化研究
对于厚油层油藏,剩余油在高部位比较富集,因此在高部位部署水平井提高采收率,对于在纵向上间隔较近的两个厚层,考虑采用分支水平井。
在复杂断块油田中,常常存在多个剩余油平面相连,但又被小断层切割复杂化的油藏,采用跨断层阶梯水平井提高采收率,使得剩余油有效动用。
对于含油面积小、储量小、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根据砂体的分布和剩余油分布特点,部署用纵向多靶点聪明井,最大程度的提高储量控制程度。
4 实施效果
根据以上立体优化结果,制订了临95断块区的立体开发综合调整方案,共计完钻新井23口,进尺6.9852×104m。初产平均6.4t/d,初含水52.1%。投产井日油能力96.5t/d,折算年产能2.9×104t,新钻井累增油合计1.5725×104t,增加可采储量30×104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结论与认识
通过实践认为,针对断裂系统复杂、油层多、非均质强、油水关系复杂的油藏,在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先进的复杂结构井和采油工艺技术,实现层系、井网的立体优化,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达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泽容.复杂断块油藏描述的技术方法.石油学报,1993
[2]余守德等.复杂断块砂岩油藏开发模式.北京:石油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