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交回复前的中日贸易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5月19日 20:06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第1回交渉はソウルで开催

石微微

[摘 要]研究国交回复前的中日贸易时,“民间贸易”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它有两层意义,第一、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第二、两国政府没有明确的保障。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38-01

从1945年8月开始,美军占领并统治日本,对日本的战时体制进行彻底改革的同时,日本的对外贸易在占领军的管理下被搁置起来。到1947年8月,带有限制的民间贸易被许可,1949年4月开始实行单一汇率(1美元=360日元),这预示着战后的日本向国际社会的回归。1950年3月,对中贸易被许可,同年8月,第一次从中国进口物品。

与中日贸易有关系的日本方面的中心组织有四个。第一个是1949年成立的与吉田内阁对立的左派系日中贸易促进会;第二个是亲中商人1952年4月成立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第三个是1955年12月创立的日本进出口协会;第四个是1949年5月,90名众参两院国会议员成立的超越党派的中日贸易促进议员联盟。像这样有很多支撑着日中贸易的组织,可不论哪一个,都是短暂且有限制的。

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是1952年6月签署的,在前文明确记载着「中日人民间贸易易促进」和「平等互互惠原则」,这就是被称作“互通有无”的贸易方式。这个协定详细记录着中日两国的贸易明细,分类明细按照中日两国的供求关系为基础做成的,反映了中日两国贸易的结构性和完善性。美日政府对中国采取禁止进口措施,因此,实际上贸易的品种是极其有限的。

第二次中日贸易协定是1950年10月签订的。约定了期限为一年、6000万英镑的贸易。

第三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是1955年5月4日签署的,由于得到了鸠山内阁、石桥内阁的支持,贸易比以前顺畅许多,实现了进出口总额6000万英镑的67.2 %。虽然1956年5月3日该贸易协定期限已满一年,由于设置了通商代表部、签订了支付协定、并且考虑到有关协定中的规定基本都已实现,1956年4月,决定将该协定延长一年。第二年实现了总额的77.7%。1957年5月4日,陷入了无协定状况。1957年下半期由于英国、比利时、西德对中禁输受到缓和,分别增加了71%、88%、37%,对中输出与上半期相比较,日本由于中日贸易协定的失效,减少了30%。从此时开始,体现了中日民间贸易在中日贸易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次中日民间贸易是1958年3月5日签订的。但是到了岸信介政权,由于作为政府不认可日中民间贸易协定,事实上,第四次协定是没有政府保证的,在今后的交涉中,中国想往正常的经济关系迈出一步,对此,日本政府表示出谨慎的态度,因此,中日贸易中断,这也体现了中日民间贸易的界限。

中日贸易中,看其商品,日本对中输出主要以化学制品和机械类制品为主,日本的对中输入主要以大豆、米、山羊毛、铁矿石等农产品、矿石为主。1953年,日本对中输出总额中,化学制品占四成,1954年日本的对中输出总额与上一年度相比有明显增加,1955年,日本的对中输出比上一年增加了50%,其中,肥料的倍增比较突出,染料、有机药品等化学制品和机械类的增加显著。1956年,日本的对中输出急剧增长,主要的输出品有机械类、化学肥料、农药、钢铁,水泥第一次被大量输出。1957年日本的对中输出开始减少,输出总额中,医药品、化学肥料等化学制品占四成,钢铁占二成。1958年日本对中输出总额大幅度减少。1959年后半年,中日贸易处于停滞状态。50年代的中日贸易主要是物物交换方式,也就是用易货方式,在中日两国没有自由贸易的时代,用易货方式是不可缺少的,用易货方式对限制贸易的扩大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中日两国因为战争,依然处于国交断绝状态,由于1958年提出的政治三原则和政经不可分的原则,本来,不可能有通商的中日两国,从事中日贸易的人越来越多。所谓政治三原则就是1、不敌视中国 2、不参与两个中国的阴谋 3、努力致力于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即使是经济交易,政治原则不可欠缺是政经不可分的宗旨。这才是中日贸易的基础乃至出发点,因此能够明确区分处于战争状态的日本政府和日本国民,,这可以说是中国方面的一种基本立场。针对中国方面严格的态度,日本政府主张政经分离,特别是经济问题不要卷入政治问题,在商界,政经分理论也是根深蒂固。

1958年5月2日,发生了日本青年降落中国国旗的长崎国旗事件。北京当局终止了所有的贸易协定,日本向中国的输出也急速减少。1957年贸易总额为250亿日元,1960年为10亿日元以下,用了三年的时间回落到了50年代中期的水平。

1958年中日断绝显示了以下三方面,第一是因为政经分离的脆弱;第二是中日两国不同的政治、政权领导者不稳定的关系;第三是台湾的动向阻止了中日两国的民间贸易和政府化往来。这些也许可以被称为冷战期间对立的两个国家的民间贸易的宿命。

民间贸易失效以来,中日贸易大幅减少。长期停滞的中日贸易的再度开始,是由于1960年8月27日周总理与中日贸易促进会理事长铃木一雄的会谈。周恩来总理传达了三个可行的协定,分别是政府间协定、民间契约、友好贸易,由此,成立了友好商社。友好商社的中心是兼松江商?住友商事?岩井产业等大商社系列的羽贺通商、睦贸易、三进交易。在友好贸易中,最大的商谈场地是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的贸易。这个交易会,每次都有1000人以上友好商社社员、制造商、商场等有关系的人参加。

贸易中断以前,与占日中贸易主要地位的大豆、石炭、铁矿石、盐等输入商品、钢材、化学肥料、化学纤维、船舶、农业机械等输出商品相比较,新增加了稀少金属矿石等新品种,中日贸易急速回转。贸易总额从1960年的2345万3000美元扩大到1961年的4756万美元、1962年的8447万7000美元。

中日关系明显好转是从1962年9月松村谦三顾问访问中国为契机开始的。从这以后全面修复中日贸易的条件被提上日程,签署了有关中日贸易备忘录。该备忘录上记载着从1963年到1967年中日贸易的大致框架,被放在双方的事务所(高崎北京事务所、廖承志东京事务所)。在备忘录署名的是日本方面的代表高崎达之助和中国方面的代表廖承志,取二者的头文字,该中日贸易又被叫做LT贸易。

LT贸易备忘录签署后,中日贸易进展顺利,中日贸易大幅增加,1967年末LT贸易迎来了5点期限,1968年中日贸易陷入空白状态。之后是MT贸易(Memorandum Trade)形式。

LT贸易和友好贸易是1960年代中日贸易的主要形式。LT贸易是以准政府间协定为出发点,并且也有日本政府的支援。北京和东京的中日贸易事务所的维持经费是通过日本贸易振兴会向日本政府申请,作为同事务所的人员是由各通产外务省派遣的。诸如此类人员、物资的支援到了MT贸易的时候也在延续着。但是,中日间的政府关系,维持这个准政府协定还是有困难的。在这种状况中,LT贸易逐渐像管子一样变得越来越细,在政治上,逐渐由政府向非政府甚至是反政府的姿态发展。

不论是MT贸易还是友好贸易,实际上没有根本的差别,MT贸易是以制造商为主导型,友好贸易是友好商社在商谈之前推进商谈,就这一点不同,不管是哪一个,输入和输出都是通过友好商社进行的。1971年,友好商社在日本全国有400户,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是这些商社的上部团体。

这个时期日本的对中输出主要以机械类、钢铁、农业、化学肥料等生产财为主。1960年,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很快,但是依然是农业国。中日间是一种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局面。从贸易商品来看,中国的对日本输出主要是以农产品、矿石为主,日本的对中国输出主要是以工业品、特别是重化学工业制品为主。1966年日本的对中输出总额是3亿1515万美元,在这其中,化学纤维、纸张等轻工业品是3026万6000美元,重化学工业品是2亿8280万美元。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年间贸易的15%到20%。日本的贸易,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虽没有超过3%,1960年的后半年日本第一次在战后达到贸易黑字,中国成为日本输出多于输入的主要国家。

参考文献:

[1]臧世俊『日中の貿易構造と経済関係』日本評論社、2005年

[2]田中明彦『日中関係1949-1990』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

[3]毛里和子『日中関係 戦後から新時代へ』岩波新書、2006年

[4]朝日新聞社編『日中関係とは何か』朝日新聞社1971年

[5]入江昭『日中関係この百年』岩波書店、1995年

贸易 中日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