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龙
[摘 要]本文分析了北二东水驱钻关期间的地层压力变化和钻关降压前后各层系的生产特征,在借鉴其他区块钻关恢复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合理的钻关恢复注水原则,优化钻关恢复方法,最大程度地控制了钻关区递减和含水上升。
[关键词]地层压力 生产特征 钻关恢复方法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016-01
纯油区东部钻打新井。钻关过程中,针对钻关区采油井生产动态变化,借鉴其它区块钻降经验,总结摸索钻关恢复经验,有效地减少了钻关期间产量的损失,取得了较好的恢复效果。
1 受钻关影响采油井生产动态变化
1.1钻关区采油井产液、产油、含水变化
北二东水驱陆续钻关注水井共100余口,累计影响注水量211.9×104m3,累计影响产液58.53×104t,影响产油2.41×104t。从采油井产液的变化规律来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产液平稳下降阶段
该阶段历时1个月左右。由于钻关初期关井数量较少,累计影响水量较少,油层泄压有一个过程,连通油井流压下降较慢,沉没度仍较高,产液量、产油量变化不很明显,略低于钻关前的值。
2、产液量快速下降阶段
该阶段历时100天左右。该阶段由于钻关时间较长,地下能量得不到补充,地下亏空进一步加剧,致使产液量继续下降,到2013年6月上旬日产液量降到最低点,与钻关前相比日产液下降3156t,日产油下降129t,含水略高于钻关前值。
3、液量稳步回升阶段
该阶段已经有部分注水井全部恢复注水,部分注水井阶段性恢复注水,注水量逐渐上升,地层能量逐步恢复,油井产液量缓慢回升,含水逐渐上升。
2 钻关恢复的原则及具体做法
2.1注水井钻关恢复方案原则
钻关开井后为避免高渗层恢复注水后造成含水快速上升,需要逐步恢复注水,同时利用新井资料,对地下油层发育及水淹状况重新再认识,对钻前注水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借鉴其它区块以往钻关后恢复的做法,制定了钻关恢复原则,总体上分三步恢复:
针对钻关期间采油井含水下降的井区,水淹解释钻关注水井为高含水层主要来水方向,钻关恢复时对高含水层:第一步采取停注、第二步恢复40%、第三步恢复60-80%;
针对钻关期间采油井含水上升的井区,水淹解释钻关注水井为低含水层主要来水方向,钻关恢复时对低含水层:第一步采取恢复60-80%、第二步恢复80-100%、第三步恢复100-120%;
针对钻关期间采油井含水稳定的井区,钻关恢复时:第一步采取恢复60%、第二步恢复80%、第三步恢复100%。
2.2钻关恢复的几点具体做法
1、含水下降井区钻关恢复典型井组
采油井甲井连通水井1井钻关10天后,该油井产液量、含水开始下降,钻关开始恢复时,油井产液量下降了13t,含水下降了5.24个百分点。由此判断该井区存在平面矛盾,水井1井方向存在高含水层注水。通过对砂体发育和剖面分析,高I10沉积单元上油水井发育和连通较好,水井1井相对吸水比例占全井28%,绝对吸水量为48m3,而油井甲井相对产液占全井的25.45%,绝对产液14.1t,该层新井水淹解释为高水淹,判断钻关后该井组含水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水井钻关使该层停注。在钻关恢复时将水井1井该层所在的层段,第一步恢复时停住、第二步恢复40%,最后恢复到钻关前的80%。
钻关恢复后该井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油井日产液恢复到钻关前的90.63%,日产油恢复到钻关前的116.66.%,含水与钻关前不下降了1.53个百分点。
2、含水上升井区钻关恢复典型井组
采油井乙井连通水井2井、水井3井钻关后乙井含水上升,一个月后另外两口水井4井、5井钻关,该采油井含水开始下降,说明该井组存在平面矛盾。由两次钻关前后采油井含水变化可以看出2井、3井方向存在低含水层注水,而北4井、5井方向存在高含水层注水。通过分析砂体发育和新井水淹层资料,葡II8+9、高I16、高I18沉积单元上水井2井、3井方向水淹层解释为中低水淹,由于这个方向早钻关,因此是造成钻关后油井含水上升主要原因。钻关恢复时,对相应层段,第一步恢复60-80%、第二步恢复80-100%,第三步恢复100-120%。
方案执行后,油井日产液恢复到钻关前的95.70%,日产油恢复到钻关前的111.76%,含水与钻关前不下降了0.79个百分点。
本次钻关恢复共编制实施方案287井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油井日产液量恢复到钻关前的92.15%,日产油量恢复到钻关前的94.55%,含水比钻关前下降了0.12个百分点。
3几点认识
1、认真研究钻关地区的动态变化特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钻关恢复方法,对降低钻关对产量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2、注水井开井后针对不同的油层发育特点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案恢复注水,保证地层压力缓慢回升,对控制含水上升起积极作用。
3、在钻关恢复时应用新井水淹层解释资料找到高、中、低水淹层,再对水井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是解决平面矛盾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周立威.优化钻关方法的有效途径·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