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见的信仰 唐卡艺术欣赏 绘制部分
陈影
[摘 要]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在藏族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今,传统绘画的在时代的浪潮中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古老手工艺形式与国画、油画,甚至高产量的印刷作品的碰撞带来的问题引人深思。
[关键词]唐卡 政策 传承
中图分类号:F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9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藏区的唐卡艺术受到了举世瞩目的关注。而唐卡作为一种纯手工、绘制周期长、构图复杂又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的艺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半手工唐卡流入市场、印刷唐卡以次充好、唐卡绘制粗糙,颜料质量低劣等问题让传统艺人痛心疾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市场经济下唐卡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一、政府应增加对唐卡学校建设的投入
古老的唐卡艺术以家庭内部传承为主,慢慢发展为师徒传承。但这些传承方式,在培养了优秀画师的同时,投入成本太过于高昂。在民间画师努力的基础上,政府也应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出台政策扶持。以西藏为例,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于2013年创办西藏唐卡画院,促进了唐卡艺术的保护、传承、交流和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机制上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重要探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唐卡从业人员与日俱增,但愿意从事画师的多为农牧区受到很少教育的孩子。扩大唐卡学校的规模,增加除绘画技能以外的科学知识的课程尤为重要。不仅提高了画师的知识水平,也提高了藏区人口的素质。新一代的唐卡画师,在精湛的绘画技能外,将更懂得如何将传统艺术在市场经济的中如鱼得水,发展壮大。
现在西藏唐卡画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知识程度低,只懂得手工技法,并不掌
握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内容等方面的知识,这就是唐卡艺术创作的巨大瓶颈,单纯的勾勒和模仿的作品没有灵魂,只有对藏族文化有深刻理解与领悟,对美好事物有渴望和准确表达出来的人才能够绘制出更加具有灵魂的唐卡,这样的唐卡作品才更具有生命力。
二、坚持传统工艺,拒绝外来诱惑
唐卡的绘制过程极为复杂,从制作画布到白描底稿、上色、勾线、开脸,再到勾金、装裱,都需要学徒按照制作流程悉心学习。尤其是底稿,要严格按照度量经的规范进行绘制。上色也有千年以前传承下来的样式,不得随意更改。例如白度母、四臂观音等女性度母,皆着绿衣或黄衣,笔者曾在拉萨市看到过绘制成粉衣的四臂观音,至于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学习,还是画师本身没有按照典范进行绘制,不得而知。而没有按照度量经绘制佛像,以及开脸明显出现比例问题,更比比皆是。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甚至还有画师通过打印的方式取代了需要长期联系才能掌握的打底稿过程,大大缩短了绘制的时间。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画师不再使用天然的矿物颜料,或者在矿物颜料中加入一些国画或广告画颜料。布达拉宫、大昭寺这样的寺庙中,唐卡以及壁画皆为矿物颜料绘制,色泽光鲜亮丽,历经千年不褪色。而趋于“速食化”的唐卡再没有古人的历久弥新。更加令人担心的是,矿物颜料的制作过程也很复杂,选矿、研磨、加入牛胶等技艺越来越不受到学徒的关注,久而久之,必然面临失传的风险。
唐卡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信仰的寄托。从前,画师都是按照宗教仪轨进行绘制,一边绘画,一边诵经。现在的画师大多哼着流行歌曲。当画师面对着绘制结束就要被高价请走的情况,很多人选择了尽可能的省去一切外行也看不出来的步骤。在唐卡趋于商品化的今天,画师更应该守得住本心,坚持古人留下来的宝贵文化精髓,才能使唐卡在市场经济中脱颖而出。像唐卡这样已经走上市场化道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鼓励唐卡艺术走向市场的同时,应该不要失掉其本质,在给唐卡的传承人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普通民众去它、接受它,但也要警惕因过度的市场化而对唐卡艺术造成破坏,对唐卡艺术应重点保护其传统的生产方式。
三、突破传统,加入时代特色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是文明进步的灵魂。在历史上看,唐卡也是在不断创新的。勉拉顿珠和钦则钦莫,他们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两人都创立了不同的画派,西藏唐卡才得到了发展。当代唐卡也要不断发展、创新,艺术价值才高。我们需要努力把唐卡发展成为走向世界的艺术品。所以说,唐卡的绘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像度量和上色等不可更改因素,也有画师可以自行创新的部分。
西藏和平和平解放60周年“百幅唐卡工程”,是在传统唐卡技法的基础上,以西藏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从新社会走向发展进步问主要内容,展现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形象,展示了社会主义新西藏基础设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等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开启唐卡艺术新时代的龙头工程,推动唐卡艺术创新的历史性突破。
因此,创新发展唐卡技法,需要从群众性、广泛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同时,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新时代的唐卡艺人,应在不失唐卡规范的前提下,继承精神和造型元素,融入现代造型理念和表现技法,由此来实现唐卡的创新、
四、更加关注唐卡背后画师本身的“活态传承”
在古代藏区,人们请唐卡通常是去寺庙,关注的往往是唐卡本身的宗教意义和绘画本身。而唐卡与其他绘画最大的不同就是与宗教的结合。人类学以其独特的学术关怀与视角,主张关注唐卡文化传承者的主体诉求,并强调一种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的视野,将相关的行为置于与文化传承者相勾联的关系网络中,即人类学通常所指的场景(context)中去分析,并以深度田野获得质性材料(情感、体验、态度),以更多维的视角实现唐卡“活态传承”的研究。
唐卡的绘制离不开画师虔诚的信仰,其过程也需要画师诵经以增加唐卡中佛像的“灵性”。要使唐卡跻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屹立不倒的地位,就要最大限度的彰显其与众不同之处,吸引人们的关注。唐卡神秘的宗教色彩,以及画师从事唐卡绘画背后的故事,同样引人注目。勉唐派国家传承人,西藏大学唐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丹巴绕旦出生在传统艺术之乡——山南艾地,一家四代都是唐卡绘画的工作者。祖父以绘制壁画为主,父亲以工艺美术设计为主,丹巴绕旦主要从事绘画教育工作,儿子旦增平措主要致力于唐卡文化推广。在精湛的的技艺上,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人们关注到了画师本身的“活态传承”。像丹巴老师这样几代绘制唐卡的画师并不在少数,通过各种途径使大家关注到唐卡背后几代人的心血与传承,同样是唐卡艺术的重大亮点。
参考文献
[1] 《西藏唐卡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吴建伟《西部时报》2012.10.
[2] 《浅谈唐卡艺术的危机与现状》李占霞《学术纵横》2015.10.
[3]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藏族唐卡传承与发展研究》刘冬梅《西藏艺术研究》2015.04.
[4] 《关注唐卡的活态传承》刘冬梅《青海社会科学》2016.02.
[5] 《西藏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丹巴绕旦《西藏日报》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