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文献综述.ppt
刘海红++黄丹++马鹏
[摘 要]节约型城市是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主体,节约型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是我国节约型社会能否建成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和系统分析,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建设节约型城市,如何评价节约型城市,节约型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及提出了一套评价节约型城市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研究理论基础等等。笔者从概念、内涵、内容、特征、理论基础、以及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建设节约型城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综合,给当下低碳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思考和进一步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214-02
引言
目前解决该课题的研究文献大都集中在运用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等方面。那么如何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急需研究节约型城市的模式建设。本文从概念、内涵、内容,特征、理论基础以及支撑体系与指标体系等方面,对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给当下低碳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1 节 约型城市的概念和内涵研究
1.1 节约型城市的概念研究
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概念。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种以曹康“ 代表,认为节约型城市的直接思想来源是节约型社会,概念源于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两者不仅在构词上存在传承关系,而且一些概念和方法也雷同。因此可用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来定义节约型城市。另一种以李全为代表,他 从系统的角度定义:节约型城市是节约型社会这个巨系统的予系统,其是宏观的节约型社会在中观层面上的表现。根据优化的职能,在城市职能体系战略协同与韧性基础上定位,优化城市要素结构,使城市的子系统协调发展,获得最佳整体性能的城市系统。第三种观点,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李芸[31定义节约型城市是将节约经济模式贯穿和渗透在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生产过程、产业结构、居民生活以及自然生态保障体系各个方面。城市中的各组成部分达到了节约,从而实现了城市整体的节约,也可实现节约型和低碳型城市的统一。
1.2 内涵的研究
(1)从节约资源上描述内涵: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井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提倡资源的高效利用,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资源稀缺、资源禀赋不均和经济外部性条件下城市的发展必然选择建设节约型城市。城市是能源的主要消费主体,决定了城市也必然成为实现节约的重要主体。
(2)从城市的形态描述内涵:城市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它包含了城市的空间形成、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城市景观的描述等方面的内涵,反映了城市文化、技术和社会行为的历史和现状,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节约型城市就是建立在城市微观节约基础上的一种价值诉求状态及其实现,可以作为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5]。
1.3 节约型城市的特征研究
学术界分析节约型城市的特征如下:(1)系统性。(2)可持续性。(3)整体节约性。“节约 理念贯穿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经济结构遵循帕累托最优原则。(4)主体参与性。注重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社区和家庭等城市主体在城市管理中的参与和决策作用。(5)复杂性。发展节约型城市必须以优化为原则,对组成城市的各要素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获得城市最佳规划设计和建设安排,已实现整体功能。(6)前瞻性。
1.4 节约型城市的研究内容
节约型城市的研究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四类:
(1)资源节约研究:从资源节约角度,城市在经济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使资源和能源得到较好地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坚持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上海市提出的节约型城市理念为“四节约、一综合 ,即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和节约原材料,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北京的节约型城市理念在节能、节水和节地三个方面,在《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已有相当多关于资源节约的分析论证与统筹安排。
(2)规划设计研究:陈鹏 睬寻节约型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结合点,使城
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尽快适应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宏观背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可作为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赵宝江[圳提出,城市规划上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要建设节约型城市,首先要抓住城市规划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职能作用。曹康I“,从城市规划的视角谈节约型城市建设,怎样使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邱跃,在规划节约型城市中论述,建设节约型城市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
综上观点可以得出,节约观点理应作为城市规划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确定城市发展建设问题,要贯彻节约型城市发展战略,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
(3)城市的空间布局研究:于立针对“紧凑城市化模式”的研究,提出多核心紧凑型模式适合我国建设节约型城市发展。其中研究的空间模式、社会模式和经济模式,对节约型城市的空间建构具有指导性。张婷研究指出了“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 是针对城市蔓延的城市空间规划和设计思维,提出了减小尺度、增加密度、发展多样性等原则。李德华、钱七虎等研究提出,在研城市规划,建设节约型城市中应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节约利用了土地,促进城市功能的整合和公共交通网络体系的实现。
(4)节约型政府的构建研究:政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消费体,并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示范影响所以也要建设节约型的政府。建设节约城市必将把政府管理纳入到节约城市建设上。节约型政府与节约型城市一同构成我国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重点。黄爱宝对节约型政府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深化思路,进一步辨析明确了节约型政府的内涵、特征及形成了中国特色节约型政府理论。董勇明[5]对节约型政府构建的研究总结出五个方面。
2 节约型城市的理论研究
2.1 理论研究
追本溯源,节约型城市的理论源于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精明增长”、节约型社会,到节约型城市,是一个从宏观到具体、从战略到策略的推进过程。李晖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节约型城市构建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然后是蒋应时在研究上海节约城市建设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上海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上海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重点在八个领域加以推进。深圳市规划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模式,到2010年建成节约型城市。精明增长理论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保护空地;合理控制空间向外无序蔓延侵占农田,创造一个更为紧凑、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2.2 三者与节约型城市的内在关系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实际上就是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系统内人力资源素质等三大问题的一种现代经济模式。建设节约型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建设节约型城市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精明增长 提出了减小尺度、增加密度、发展多样性、增进交流等原则。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建设节约型城市,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结构组织,尤其是空间结构的再组织来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精明增长中提出的紧凑城市化模式,包括空间模式、社会模式和经济模式,城市的精明增长模式也正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对节约型城市的空间建构具有指导性。
3 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系研究
3.1 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保障体系
叶蔚研究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规划保障体系、政策和管理保障体系、科技和文化保障体系。李晖,总结了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实施及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3.2 节约型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
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建立节约型城市的指标体系,需要包含评价的原理、方法、模型。还应有一套评价建设节约型城市可行的理论基础、实际操作方案和评价体系和实施的保障体系。
各个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研究。俞军研究,提出了节约型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用于衡量节约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可用来评价节约型城市建设的潜力和支撑能力。刘端从我国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有关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及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在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研究基础上,还进一步分析比较了长沙市与湖南省重要地市及全国其他省份城市的节约型城市建设情况。
毛卉、王春兰从水 土地 能源等方面着手构建城市资源节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价模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这一指标体系用于我国30个城市资源利用现状的评价。徐健,赵柳榕作了相关研究,把资源分为土地、矿产、能源、水和其它资源5个资源类别,按资源的开发、利用、排放和回用4个循环环节,建立资源层、过程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一套“543指标体系”。朱有志,周海燕研究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构建了由生产成本型节约、消费适度型节约、效率提高型节约、循环利用型节约、环境保护型节约、资源储备型节约,文化制度型节约7个准则层共47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体系对全国各省市区进行了横向比较应用研究。
4 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考
节约型城市的建设处在初步的阶段,对于节约型城市的评价,目前还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构建模型,采用定量方法对实证数据进行处理并加以分析的研究不如何处理节约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如何处理建立节约型城市措施与资金制约的关系?在我国现已有一个较完整的分阶段引导传统城市步人生态城发展模式的城市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节约型—— 低碳型城市模式转变。另外加强节能科技创新。在建设节约型城市体系方面,节能产业可能成为城市新的支柱产业。节能事业蕴藏着巨大的节能空间,这个空间将会催生一个巨大的产业,这个产业不仅是城市改变“粗放型 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契机,也是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一个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曹康.节约型城市:从理念到实践[J].规划师论坛,2006,(5):5-7.
[2]李全.中国经济战略与节约型城市建设[J].特别关注.节约型城市创新
发展论坛经济篇.
[3]张大威.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研究与探讨 1996(1).10-l2.
[4]赵曦桢.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必由之路[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8).
[5]李念之.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J].理论前沿,2006,(3):40-41.
[6]高飞鹏.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节约型社会[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4):10-l2.
[7]黄贤金.南京市建设节约型城市研究[R].南京市软科学项目研究报告,2005:83-86.
[8]陈鹏.关于节约型城市规划的理性思考[J].规划师,2006,22(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