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开展体育教学.doc
黄毅++万淑娥
[摘 要]在新形势下提倡科学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又将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中的医务监督意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针对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文献研究和分析,得出现阶段学生因自我医务监督意识较差,从而导致运动损伤较多,所以更应该给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或开设相关课程,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意识提出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我医务监督;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91-02
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是用医学的方法,自我医务监督意识即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自我医务监督的认识和评价;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经常对自己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合理安排锻炼负荷,适当的安排调整,防止过度疲劳造成运动损伤,提高锻炼效果。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由于在日常体育锻炼中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条件进行正规的医务监督,利用自我医务监督正是一种较为简单可行实用的方法。然而在体育运动中,难免会出现运动损伤、意外受伤;只有学会自我医务监督,才能合理的运动,避免意外受伤,达到强身键体的目的。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我们应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提倡科学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意识,达到人们终身受益的目的。
1、自我医务监督的相关内容
自我医务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率、血压、肺活量、体重、握力等,可利用仪器的客观检查为依据;再观察睡眠质量、食欲、自我感觉和运动心情等主观感觉,从而判断运动健康状况,学生在运动过程可以通过测量、观察和记录自己的锻炼情况和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直接和间接的评定运动量的大小和锻炼水平的高低,以预防训练过度造成的慢性损伤,达到既锻炼又增进身体健康,改善身体机能。一个运动爱好者要建立科学体育锻炼意思,加强自我医务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体育能力增强的一个过程,所以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内容和评价方法尤为重要。
自我医务监督指标一般不宜过多,应抓住重点、自始自终、应贯彻简便易行,客观有效的原则。在进行自我医务监督时根据监督指标可做成下表逐项填写。
根据自我医务监督表各项记录检测数据,进行综合练习分析和判断。如果主观感觉中各栏目数值均正常,客观检查也都在正常值之内,运动成绩稳定或呈上升趋势,又无伤病,表明前一阶段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是合理的;如果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检查和分析原因,并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及时调整锻炼的内容和运动负荷,必要时暂停锻炼或做进一步检查。锻炼后的各种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数据,有的可能属于“正常”或“增加”;也有的可能属于“一般”或“保持”,甚至有个别指标“下降”或“较差”。因此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主要问题,做出科学判断。
2、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2.1 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做准备活动
通过访问和观察,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运动前时根本就没有做准备活动的习惯,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系统,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活,动作不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发生。
2.2 学生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熟练
由于一些学生学生身体素质差,平时不爱运动,看到班上其他同学掌握了某项技术动作,也想去完成动作,但忽视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仅凭一时冲动,在缺乏必要的素质与基本技术的情况下盲目去做,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发生。场地器材的不合格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例如:跑道过硬或高低不平,沙坑过硬或有杂物,海绵垫厚度不够并且海绵垫之间衔接不严密,场地过滑等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3 天气、温度的影响
有的同学在烈日高温下进行长时间大运动量的练习,时常会造成因为体内缺水而造成身体虚脱,随时会发生各种运动损伤,有的同学经常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练习,穿着汗水湿透的衣服,坐在阴冷潮湿的水泥地上休息,这种寒冷潮湿的刺激容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痛,肌肉湿痛等。
3、提高自我医务监督意识能减少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在于人为因素所造成,并不在于某项体育运动本身。人是高度发达能自我完善的有机体,在锻炼过程中对关节、肌肉、呼吸、内脏及心血管系统等各方面刺激,都会传送到大脑。大脑分析传入的信息,对自身运动能力、身体状况、疲劳程度都会有所感知,不论机体的机能下降、造成疲劳或已恢复,都会从主观感觉、以及客观检查中反映出来。此外学生在平时练习和比赛中不按教师的指导,不遵循正确的训练方法,或是睡眠休息不好,患病带伤训练,精神状态不佳,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都极易造成运动损伤。所以学生经常自我医务监督有助于教师及时安排和调整锻炼计划,预防运动损伤和早期发现运动性疾病,使体育锻炼能够健康发展,达到科学训练的目的。
4、科学的体育锻炼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自我医务监督意识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健身锻炼是以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活动,在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应有科学的要求,只有科学的进行健身锻炼才能达到强身目的。科学体育锻炼要求锻炼者在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学习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方法,学生提高日常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意识,需要教师积极地向学生传授自我医务监督的知识,使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知其所以然,学会用科学的合理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健身,尽可能的减少运动损伤,能够更快的提高运动成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我医务监督的重要作用;也才能够使他们在学习期间提高对自我医务监督的认识,启发自觉意识,积极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科学的锻炼的方法及认识锻炼对身体的影响,从而进行科学的自我医务监督,增强体育锻炼的健身效果。
5、培养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思路
自我医务监督意识即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自我医务监督的认识和评价。自我医务监督是指参加体育锻炼者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经常对自己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合理安排锻炼负荷,适当的安排调整,防止过度疲劳造成运动损伤,提高锻炼效果。
5.1 合理体育教学内容
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应体现健身锻炼与自我医务监督的特殊联系,只有在自我医务监督保障好的基础上,才能健身锻炼向着更快、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对体育健身与自我医务监督相互关系的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的发展。
5.2 提高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加强重视程度
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但长期以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应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建设;定期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及职业道德水平。使体育教师掌握更多的自我医务监督知识,从而在体育教学中传授自我医务监督。
5.3 转变体育教学思想
体育教学思想也必须由传统的技术教学转变为增强体质、终身体育为目的的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引导学生由被动练习变成了主动练习。学生不必在为动作技术掌握的好坏而背上浓重的思想包袱,而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轻松愉快的锻炼身体,他们重视的是练习过程和是否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不再是要求运动成绩;单纯的某一技术是否达标。这一转变,及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自我医务监督等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主动的学习。
6 小结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培养,使自我医务监督教育贯穿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自我医务监督知识知道自身参加体育锻炼,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意识,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进行科学的健身锻炼、愉快工作、健康生活,为他们的终身体育、科学锻炼奠定扎实的基础。现阶段学生普遍没有自我医务监督意识,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发生较多;影响锻炼效果、挫伤积极性。要使学生的在体育教学提高自我医务监督意识,体育教师应对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或开设相关课程和加强体育课以及课外锻炼的管理和指导。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意识,提出以下推断性建议,(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体现健身锻炼与自我医务监督的特殊联系。(2)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加强重视程度。(3)转变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孙旭波.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自我监督[J].丹东纺专学报,2004.11(1)
[2]马荣.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创伤及预防措施[J].绥化师专学报,2004.24(2)
[3]苏锡琪.浅谈体育新课标教学的医务监督[J].中国学校卫生,2006.4(27)
[4]柴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自我监督[J].中国学校体育,2008(03)
[5]庞德豪.从健康出发回归现实生活[N].中国体育报,2011(06)
[6]董新华.男子足球运动员损伤调查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1(07)
[7]张李.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得自我监督[J].课程教育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