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的中日贸易(1979年至2001年)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5月30日 11:34

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石微微

[摘 要]改革开放后的中日贸易(1979年至2001年)可以概括为黄金期和动摇期,良好的政治关系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动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信赖、相互尊重,是亚洲乃至世界不可欠缺的因素。

中图分类号:F752.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55-01

70年代,“友好”就是中日两国的基调。经过50、60年代持续的对立和长时间不正常关系,对于双方,特别是在美日关系下有要对抗苏联的考虑的中国方面有很强的意识,日本也对此有所回应,这个时期被称为战略友好期。

作为中日贸易急速扩大的原因,除了1972年中日关系的正常化,1978年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也是不可缺少的。1978年12月召开的第11届三中全会上,确认促进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方针,同时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使过度集中于中央的权力进行分化,导入市场的原理,激发经济的效率化和活性化,这就是新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展,总管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央政府的中央集权制有所转变,开始对各经济部门的计划、生产、贩卖等方面的权限进行转让,从而,针对农户、企业的生产刺激也很高,农业、工业的生产在80年代进入了急速扩大期,国民的生活水准也提高了,每个国民的消费水准的增长率,从改革前平均3.3%增长到改革中12.4%。1979年开始到2001年的23年间,实质GDP增长率平均达到9.4%的高水准。包含改革开放前的1966年-1999年期间,中国的成长率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的高水准,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记录了如此高成长的国家,前所未有,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的奇迹”的原因。

A黄金期(1979年-1989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80年代,日本对中国近现代化的支援成为日本方面的基本政策,同时中国对此也有特别大的期待。特别是中国在1982年计划GDP翻四倍、对美苏关系进行调整,进入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期。胡耀邦时代形成了良好的中日关系。1982年5月31日到6月5日期间,赵紫阳总理访问日本,赵总理指出,今后的中日关系是“和平友好、平等互惠、长期安定”三原则。1983年11月,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日本,与中曾根首相的会谈中增加了“相互信赖”的原则,在中日关系四原则的基础上,设立了“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

1980年以后,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背景下,中日贸易的发展也非常显著,根据日本的大藏省贸易统计,中日贸易总额(输出入合计)从1980年的94亿200万美元扩大到1989年的196亿6200万美元,其中,日本对中输入从43亿2300万美元扩大到111亿4600万美元。日本对中输出从1980年的50亿7800万美元扩大到1988年的94亿7600万美元,到了1989年,减少到85亿1600万美元。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经济调整”政策,就是中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采取减少从日本等国家或地域的输入。日本方面的原因有两点:1、1985年秋以后,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制品的竞争力底下;2、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后,日本强化了对中技术、设备输出限制。

1980年代中国对日输出最大的特征就是是石油和石油制品占5成以上。主要原因是1979年开始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人生活水准提高的背景下,家电等耐久财作为中国的对日输入品大幅增加。

(B)动摇期(1990年-2001年)

进入90年代,天安门事件后的中国,一度强调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中日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990年10月27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与日本驻华大使紧急会见,指出了钓鱼岛问题的严重性。1994年10月24日,日本的通产相桥本龙太郎歪曲事实,否认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对此,27日中国外交部指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战争并歪曲历史,是不得人心的。1995年8月17日,中国发表核试验成功,同时河野洋平外箱抗议中国的核试验,指出向中国方面的经济援助会受到影响。1996年3月31日到4月3日期间,钱其琛副总理在日本与桥本首相就台湾问题、核试验、旧日本军遗弃的化学兵器等问题进行了会晤。1996年10月12日,钱其琛副总理对日本报道访中团体进行了书面答复,以中日关系为大局,考虑到两国的安定平和,放置钓鱼岛所有权问题的纠纷,进行资源共同开发。

1990年代后半以后,对日贸易再次急速扩大,1990年的中日贸易总额(输出入合计)为182亿美元,其中,日本对中输出为61亿美元,输入为121亿美元。1995年对日贸易总额(输出入合计)为574亿美元。2001年的中日贸易总额为892亿美元,其中日本对中输出为311亿美元(增长2.2%),输入为581亿美元(增长5.1%)。日本的贸易伙伴和地域排名中,中国输出第一次跃居到第二位,输入同上一年相同,为第二位。

进入1990年代,中国对日输出最大的特征就是纤维制品和食料品超过5成。中国是日本最大的纤维制品供给国。到1995年前半的日元升值和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以后,日本对中投资急速增加,日本企业也进入中国。90年代后半委托中国生产急速增加,中国的劳务费很低的纤维制品大量输出到日本。1990年代以后,伴随着日本企业全面进入中国,中国对日输入主要以一般机械和家电机械为中心的资本财、化学工业制品和金属为中心的工业材料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1994年中国输出为1200亿美元,输入为1150亿美元,共计2350亿美元。输出、输入、输出入合计增长率分别为30.8%、10.6%、20.1%。

参考文献:

[1]毛里和子『日中関係 戦後から新時代へ』岩波新書、2006年

[2]経済企画庁編『世界経済白書 平成3年版』、大蔵省印刷局

[3]黒岩達也?藤田法子『開かれた中国巨大市場』蒼蒼社、2002年

[4]田中明彦『日中関係1949-1990』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

[5]馬成三 『発展する中国の対外開放―現状と課題』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6]島田政雄?田家農 『戦後日中関係五十年』東方書店、1997年

生活 文章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