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志
[摘 要]文章阐述了城镇规划中环境保护的意义、重要性、工作内容和重点,并结合八五四农场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对八五四农场未来五年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规划。
[关键词]小城镇,环保规划,内涵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94-02
提高小城镇的环境质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环保规划
(一)环保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所谓环保规划就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经过科学论证与合理程序,设计和制定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概括性并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的长远或阶段性环境保护计划。其意义和重要性在于科学指导和规范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先决条件的城镇建设,制定落实环境保护计划和配套行动方案,按照近期和远期保护治理目标,分步施实和整体推进的原则解决城镇环境问题,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环保规划的特性
(1)具有整体性;
(2)具有综合性;
(3)具有前瞻性;
(4)具有系统性;
(5)具有区域性;
(6)具有动态性;
(7)具有时效性;
(8)具有连续性;
(9)具有强制性;
(10)具有信息密集性和较强的政策性。
二、小城镇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现状评价:对小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说明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包括自然环境调查与评价、社会环境调查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三个方面。通过系列调查和评价来确定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和地域分布特征等。
(二)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城镇区域的社会发展情况、环境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环保要求和目标。环境功能区划包括人居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噪声环境功能区划等。
(三)环境治理措施制定:依据环境现状调查及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环境治理方案,主要包括水、气、声、渣污染物的综合治理措施、生态保护建设以及具体的环保工作项目建设。通过对水、气、声、渣等各项污染的有效治理及产业布局调整,使污染负荷得到消减,从而达到环境质量的相关要求。
三、小城镇环保工作的重点
(一)编制小城镇环境规划。在编制小城镇经济建设总体规划时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先决条件,并编制与之配套的环境保护规划。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环境规划编制依据、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包括环境功能区划及具体目标;
2、外部环境现状。包括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与变化趋势等;
3、环境预测。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上级政府与行业部门发展规划带来的环境影响等;
4、环境规划总体方案。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涉及小城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等;
5、落实规划的支持与保障措施。
(二)在编制小城镇环境规划中,应突出地方特色,结合当地环境生态特征综合分析,抓住主要环境矛盾,使制定出来的环境规划符合当地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有可能实现规划中制定的环境目标,才能解决当地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切实发挥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三)在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中,应当将将生态文明示范城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催生和打造现代生态城镇样板,并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及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重点突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改造,支持开展对新型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四、八五四农场未来五年小城镇环境规划
以管理局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局活动为契机,以打造八五四美丽山城为立脚点,通过农场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已完成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创建的基础上,继续以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编制并实施未来五年的环境保护规划:
(一)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及隶属关系:八五四农场位于三江平原东部、完达山南麓,地跨黑龙江省虎林、宝清两市县,地理坐标为北纬45°50′至46°11′,东经132°35′至 133°34′之间。南以大莲泡河、七虎林河为界;西与迎春林业局、云山农场、八五〇农场接壤;北至完达山、阿布沁河,与八五二农场、东方红林业局毗邻;东濒乌苏里江畔与虎头镇相望。八五四农场隶属于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现有总人口约2.3万人,以农场场部为中心,下辖十二个管理区。
2、区域面积及地貌:八五四农场实有土地总面积184.8万亩,其中耕地84.26万亩。有水资源面积27.5万亩,林地42万亩,牧草地15万亩。域内山地、平原兼有,地貌多样,西北部多为漫岗坡地,东部、南部为平原,地势低洼。
3、环境保护现状:“十二五期间”,八五四农场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到城镇总体规划,完成了省级生态乡镇创建,被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授予“省级生态乡镇”。在污染治理方面:一是通过撤队并区,使农业生产单位1608户居民搬迁至场部,住进了集中供热、排水设施齐全的楼房,同时建成了阿南、富荣和团山管理区,取消了每家每户的小烟囱;二是完成了对场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并依据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对饮用水水源地施实了有效保护;三是积极引进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项目落户工业园区;四是支持对新型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五是扩大植树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十二五”期间,全场共人工植树8935亩,林木绿化率达16.3%,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2.8m2;六是严禁焚烧作物秸秆防治大气污染,秋季收获秸秆100%还田;七是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施行雨污分流、固液分离、清洁生产和堆肥还田;八是农场自筹资金723.65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23800m2,处理规模30t/d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座,对促进农场城镇建设、改善场区及周边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二)八五四农场未来五年环保工作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垦区两级党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针,按照管理局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总体工作部署,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主要大气污染行业整治为工作重点,完成“十三五”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通过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农场小城镇建设提级上档,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依据《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国民经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制定未来五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三)总体目标:建设天空蔚蓝,绿水常流,青山葱郁,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和谐进取的山城环境。
(四)规划主要内容
1、饮用水环境污染防治。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依据“八五四农场场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按照确定的一级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对饮用水水原地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防控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操作规程、水质检验和应急救援预案、水源地档案等;对可能发生污染的因素评估与预防,定期开展水质和水环境监测,确保在保护区内无污染源,无破坏水源地现象发生,饮用水合格率达100%。
根据农场国民经济发展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农场将争取中央投资350万元,用于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工程,介时,水源地基础设施和各项保护措施将更加完善。
2、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依法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排污监管,坚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及竣工验收制度,确定未来五年污染防治和减排目标,建立减排档案,制定污染防治措施;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和申报审批制度;加快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进程,五年内完成全部计划淘汰任务;支持使用可循环再利用新型能源;做好“三堆”治理,多措并举实现企业增效与环境保护双赢。
3、生活垃圾处置。生活垃圾由居民按三类分装,即: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投放到垃圾箱内。可回收的垃圾收集后再利用;厨余垃圾和少量有害垃圾由清运单位每天按照规定时间统一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置。为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安全、高效、有序的运行,需不断完善垃圾场运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按照设计流程运行和管理,以达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节约资金、节约土地目的。
4、生活污水处置。五年内完成处理规模1800m3/d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经过处理的污水可用于农田灌溉、园林绿化等再利用率达50%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80%以上,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界时,七虎林河乃至乌苏里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5、施行雨污分流。一是按照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对场部建成区排水设施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可先对主要街道建立主管网络构架,再对原有街道、小区的雨水沉井、滤水设施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建成独立的地表水收集管网,并建立雨水暂存池,即可有效的收集利用水资源,又可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压力;二是对新建小区、公共建筑、场地,雨水收集系统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与地表水收集网络相连。五年内基本建成地表水收集管网。
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治理。场区要布局合理,做到排污系统畅通、雨污分流、清洁生产;推广干清粪工艺和好氧厌氧堆肥技术,堆肥后形成的有机肥料运往农田,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即解决了粪污污染环境的问题,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成禁养区红线区划及红线内规模化养殖场、养殖专业户搬迁工作。
7、对“小三产”污染治理与监管。依据“环境保护法”和“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办法”等相关法规,建立较为完善的“小三产”污染防治管理方案,严格饭店、洗车、汽修等“小三产”经营项目的审批,并加强对废气和排烟设施监管力度;取缔露天烧烤;倡导使用无污染的清洁能源,不发生环境污染事件。
8、加强道路和广场清洁管理。一是对主要街道采用不产生扬尘的清扫车清扫,避免二次污染;二是城内道路禁止大型车辆、农用车和未经清洗的工程车辆通行;三是生活垃圾采用封闭式清运,以防散落;四是夏季高温时对主要街道洒水降温防治扬尘。
9、扩大植树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坚持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是一个改善环境永恒的话题,绿色植物能够稀释、分解、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害、有毒物质,使空气中的大粒灰尘下降,对提高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应对雾霾天气、去除空气污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树造林不仅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而且还为城区提供了天然氧吧。
10、严禁露天焚烧秸秆、推广秸秆还田。向全场广大种植户宣传焚烧秸秆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大力推广秸秆切碎抛洒还田技术,逐步建立以地养地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春秋两季容易发生焚烧作物秸秆的时间段由环保、森防、农业、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监察机制,对场域火点时实监控,确保不发生焚烧秸秆现象。
1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防治水土流失。按照绿色有机农业核心保护区建设的要求,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科学合理配制和使用农药化肥,逐步增加经济作物农家肥和生物肥的使用量,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和土壤污染;扩大绿色有机作物种植面积,建立完备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朔制度;推扩节水新技术,增强农业蓄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加强防护林和种植环境建设。
12、工程用地。实行生态经济并举的发展理念,合理布局优化工程用地,水利建设和工程用地要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工程完毕要做好植被恢复,建筑物应与自然环境相谐调。
13、大气污染设施更新改造。“十三五”期间,每年至少完成一个企业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
14、声环境综合治理。在居民区、学校、医院、机关等敏感区域设立警示牌和禁鸣标示;城建监察中队要加强城区环境的日常管理,清理在居民区内私设摊点和流动摊贩,严禁机动车用高音喇叭唤人;加强施工工地的监管,执行敏感时间段的施工规定;工业厂界噪声要符合相关法规标准;杜绝其他噪声影响居民生活。
15、辐射安全、危险药品和医疗废物管理。依据相关法规建立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管理档案、工作计划、辐射监测方案、应急预案和辐射防护与安全保卫制度。CT机和X线机要定期检测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后方可运行;危险化学药品的储存保管与销毁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操作;医疗废弃物须委托相关资质单位处置,严禁自行焚烧处置;医疗废水经过院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
16、自然生态保护。对湿地、河流、人工林地及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给予保护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加快植树造林进程,增加绿色覆盖率,扩大湿地函养区面积,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繁衍栖息地,并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景观,建成和完善绿色旅游通道;以场部为中心,以阿南、富荣、团山三大管理区为支撑,以北山公园为亮点继续开展卓有成效的绿化美化工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宜居宜业的美丽山城。
17、做好环境来访接待和处置。建立环境来访接访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如实记录和现场调查取证,事情处置完毕要向来访人反馈,做到来访有接待,访后有回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施行污染消除倒计时,限期整改,并向来访人说明,使环境来该逐年下降,维护社会稳定。
18、环保宣传。因地制宜地开展环保宣传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商场、进工地、进医院等宣传活动,向职工群众宣传环保法规,传递“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克服生活陋习、崇尚健康生活方式,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向企业宣传“企业发展 环境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宣传农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新举措新成果,探索环境保护的新思想和新途径,通过传宣活动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五)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配合管理局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中心任务,农场主管领导为生态垦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在成立生态垦区建设领导小组基础上,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要把生态垦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到年度考核,做到责任明确、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
2、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力量源泉,环境保护要紧紧依靠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和团体参与其中。同时也要认识到:只有当人们感受到美好环境带来生活品质的提高,才能使保护环境变成自觉行动,各种保护活动才能扎实有效的开展并取得实效,逐步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3、把环境保护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城镇发展,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管理保证城镇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环境优先 生态立镇,确保环境优美山城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4、把环境保护与发展工业相结合。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好工业园区,扩大绿化面积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工业,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进和更新除污设施,削减污染物总量指标,逐步实现烟气在线监测全覆盖。
5、把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科学合理配制和使用农药化肥,严禁秸秆焚烧,减少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的污染。
6、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追求优良环境和建设生态环保宜居宜业美丽山城的呼声越来越高。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顺应了职工群众的期盼,而且可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造福广大群众。
结束语:
八五四农场是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境内的边垂小镇,勤劳朴实的农场人用自己的双手在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默默耕耘,经过三代人的建设,如今的北大荒已从过去的马拉人扶犁到如今的百万机械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从当年的马架子到今天的高楼林立,生态环境也已成为农场人引以自豪“资本”。身为北大荒的儿女,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接过父辈们手中的接力棒,把农场建设的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孙炳彦,胡涛,关于小城镇环保工作的若干思考,环境保护,2001年第4期.
[2] 沈林玲,殷程鹏,仲跻芳,关于小城镇环保工作的几点思考,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12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