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强
[摘 要]本文是以民爆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为研究对象,从事故隐患的四要素入手,提出企业在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过程中,应紧紧抓住人作为决定性要素的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相关制度或措施,形成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对这一套机制进行完善、修订,使其在各个时期均能有效推动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长效
中图分类号:TM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057-01
0 引言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事故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前兆,是滋生事故的土壤。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因素,是一种潜藏着的因素。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告诉我们,发生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1],从这个比例不难看出,在各类事故中出现轻微伤害和无伤害事故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但轻微伤害和无伤害事故背后隐藏的是与造成重伤事故相同的事故隐患,事故隐患、事故和事故伤害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连锁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早期地查找出事故隐患,在发生事故伤害前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制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阻止事故的发生,避免发生事故伤害。
1 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14年国家最新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其中第十八条、第四十三条就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有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职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生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是国家法律和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体现,是保护企业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安全、健康、有序的前提。
民爆行业由于涉及到爆炸物品的生产经营,一旦发生事故,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对社会治安也会产生严重影响,故隐患排查治理更是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2 民爆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现状
现阶段,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事故隐患排查的主要途径体现在开展各类安全检查,通过检查安全管理相关档案资料和现场检查两个方面来监督责任人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但是,要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绝不单单是开展一次安全检查、治理一批事故隐患这样的简单重复就行的。现行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没有从制度上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纳入到企业安全管理核心工作中;没有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列出工作计划;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没有形成一套机制、没有标准化;安全检查内容不够细化、具体化,相互交叉但是仍存在遗漏;检查内容没有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没有有效的措施予以保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帐和考核不全面。
3 科学、有效地开展事故隐患排查
3.1 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企业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民爆行业要求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成立从企业负责人到全体员工的三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构。通过机制的建立,可以明确每一类隐患排查的检查频次、主持人、牵头部门、参加人员和检查范围,避免事故隐患排查漏项和参与人员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还可以明确事故隐患整改的原则、要求、实施程序和落实部门及落实人员,确保隐患整改的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能“五到位”。另外,事故隐患排查应建立专项档案,对隐患排查情况和事故隐患治理情况以及隐患治理验证情况做完整的记录,将隐患排查治理每一阶段的工作留下痕迹,确保每一类隐患排查均按规定进行,每一条隐患均得到有效治理。
3.2 科学进行事故隐患辨识
辨识事故隐患是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事故隐患具有隐蔽性、危险性、突发性、因果性、连续性、重复性、意外性、时效性、特殊性和季节性等10个方面的特征,必需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地辨识,才能及时准确地查找出事故隐患。
形成事故隐患,引发事故的四要素是人、物、环境和管理,各因素间是相互牵连的。其中人又是最关键的因素,它能决定另外三条边,因为物是由人设计、购置、安装和操作的;生产场所的环境是由人安排的,人也是处于其环境中的;安全管理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也是由人去执行的。由此可见,人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不重视安全是最大最危险的隐患[2]。所以,隐患排查治理必须是以人为本,提高人的安全意识、调动全员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局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3 事故隐患排查应制定排查方案
企业开展事故隐患排查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各类安全检查,大致可分为:日常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和综合性检查五大类。企业应根据各类检查的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将日常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和综合性检查列入企业安全工作计划中,制定隐患排查计划和实施方案,检查方案中应明确检查范围、检查重点、牵头单位、参加人员、检查时间等要素,由牵头单位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检查,避免检查工作无序、混乱。
4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
企业除认真开展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和综合性检查外,应重点抓好事故隐患的日常检查工作,将隐患排查治理纳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使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形成区域全覆盖、人员全参与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
实行生产关键设备检查维护制度,在做好日常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应做好生产关键设备的检查维护工作,对关键设备的区分、检查维护周期等做明确的规定,按危险等级对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区分,着重对危险等级较高的设备开展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更换易损件,突出关键设备在日常设备检查维护中的重要地位。
5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需从“长效”、“机制”两个关键词上来把握。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一套制度,长效是指要有推动机长期正常运行的“动力源”。
企业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需建立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措施,使之形成一个体系、一套制度,保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同时,这个体系又必须及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行业要求的不断更新和企业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来充实、完善,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环境下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需要,使这套机制在各个时期均能有效推进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当然,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企业通过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才能不断发现隐患、深挖隐患、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也只有在不断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才能不断完善这套机制,从而使这套机制长久的推进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海因里希(W.H.Heinfich).工业事故预防(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M].美国.1931.
[2] 林柏,泉周延,刘贞堂.安全系统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