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性无聊感及其成因探析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6月05日 14:59

...勿右 思维定势成因探析

郑少丹++魏绮雯++杨慧++向思雅++李炳全

[摘 要]当前,社会性无聊感已逐渐成为众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根源,其成因主要是当代人所处的处境,包括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社会市场化,物质财富快速发展所激发出的人的物欲和功利主义,网络化所导致的大众俗文化以及文化异化,社会多元化发展所导致的自由选择迷茫或选择的多趋冲突,社会转型期所形成的价值缺位和精神空档。因此,要消除社会性无聊感,需要从人的处境入手。

[关键词]社会性无聊感;社会市场化;物欲;大众俗文化;文化异化;多趋冲突;价值缺位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88-02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Boredom and Its Cause

[Abstract]Today, the social boredom has been gradually becoming the root of many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hich cause is the contemporary peoples situation, including the marketization of society caused by the market economy, the desire of materialism and utilitarianism sparked by the rapid growth of material wealth, the public vulgar culture and the dissimilation of culture resulted by the networked, the confusion and many approach conflicts of free choice resulted by social diversification, the absence of value and the lack of spirit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refore, it need start in the situation of people to eliminate social boredom.

[Key words] Social boredom; the marketization of society; the desire of materialism; the public vulgar culture;the dissimilation of culture; many approach conflicts; the absence of value

当今中国社会,社会性无聊感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既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1],对社会和人们的健康发展都有很大消极影响。

1 无聊感与社会性无聊感

分析社会性无聊感,首先要弄清其概念;而要弄清社会性无聊感的概念,就需要先弄清无聊感的概念。

1.1无聊感

1.1.1 他人的界定

对于无聊感,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界定。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汉语词典》对无聊感的解释主要有三,而与社会性无聊感有关的解释主要由两种,其分别指出了无聊是由精神空虚或匮乏导致的,以及无聊的言行会导致他人对无聊者形成消极印象。

百度百科[2]、360百科[3]把无聊界定为“一种注意力倾注的对象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的心理体验。”这种解释偏于狭隘,虽然它把无聊恰当界定为“心理体验”,但只是强调“注意力对价值观的偏离”。

互动百科[4]把它解释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因精神空虚而烦闷,泛指无事可做时候的阴郁心情。”这一概念恰当指出了无聊是“一种精神状态”,但仅把它作为“无事可做时的心情”就有点狭隘。因为:(1)它未包含生命意义或存在价值缺失的深层次无聊;(2)没包含“追求太多而又无从选择之无聊”。

挪威哲学家拉斯·史文德森[5]把无聊界定为“一些不好的情绪状态与意义的缺失。”并将它分为情境式无聊与存在主义无聊。并在存在主义无聊的基础上,把无聊分为表层无聊与深层无聊。前者“多与厌倦与过分熟悉有关,导致既有意义的褪色与失灵”[6]。后者是“人作为存在者在一个特定时代所遭遇的一种深层意义丢失,当存在者被畏忧烦等情绪裹挟,导致方向或者希望的迷失。”[6]这种界定尤其是对深层无聊的界定,既指出了存在意义的缺失,又指出无聊所具有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即社会和时代特征。

娄霞[7]对已有研究加以归纳概括,把已有的定义归纳为三类:(1)刺激性定义,诸如Dechenne和Moody[8]的“缺乏环境刺激的感觉体验”,Mikulas 和Vodanvich[9]的“由于不充分刺激环境引起的相对低唤醒和不满意的状态”。(2)意义性定义,诸如Barbalet[10]的“对活动和生活缺乏意义的焦虑状态”,Fahlman[11]等人的“一种普遍缺乏意义和价值的状态的体现”。(3)认知性定义,诸如Bernstein和Gesn[12]的“无聊感是病人的情感与认知发生冲突时产生,是环境控制与自我控制相分离的结果,并与自闭症联系紧密”,Eastwood[13]等人的“人们不能正确认知、评价和监控自己的情绪状态时”所产生的感知体验。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娄霞将无聊感界定为“一种乏味、单调、冷淡、无意义、空虚和疲倦的感觉,是对所处的环境无兴趣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14]这一概念指出了无聊的感受,但并未对无聊给予恰当的界定,未恰当表明无聊的实质。

1.1.2 无聊的概念分析

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表现来看,无聊感与多个方面有关:包括人的注意力;人的情绪;生活目标;精神生活;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目标;人的想法和方法等七个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和对他人的定义的概括,可将无聊或无聊感界定为“因精神空虚、缺乏追求、无所事事和人生目标或方向迷失或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缺失而产生的焦虑、厌倦、失落、空虚等综合性心理体验或状态。”

1.2 社会性无聊感

依据上述无聊感的概念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表现,可将社会性无聊感界定为由一定的社会处境导致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命意义和精神追求缺失、信仰失落以及价值扭曲所导致的存在性无聊、焦虑、困顿等心理与行为状态。它是一种斯文德森的存在主义无聊感、李侠的深层无聊感、精神匮乏或生命意义缺失和理想或价值扭曲之无聊感。之所以冠以“社会性”,是因为,(1)它是当代人所处的社会处境引发的,较多的人具有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其实质是一种文化异化;(2)虽然是个体所感受的,但却具有群发性,是许多个体共同具有的,是一定的社会或时代条件造成的;(3)其主要原因是社会转型或新的社会范型形成并逐步确立但尚未确立时所导致的人的存在意义的缩减乃至丢失。由此使得无聊感在社会各个层面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扩散与蔓延,它“是一个时代的思想茫然程度的标志,指涉一个时代的精神图像破碎、精神匮乏和价值扭曲的程度”[6]。

2 社会性无聊感的成因——当代人所处的处境

导致社会性无聊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性原因是当今人们所处的社会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的存在冲突或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市场化

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它所导致的社会市场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性无聊感产生影响:

2.1.1 社会竞争所导致的人们之间关系的疏远

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与市场化社会的最为重要的特征是竞争,人们要在这样的竞争社会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具有竞争实力,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竞争关系,人们都在心理上筑起堤防。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逐渐加大,关系逐渐疏远、冷漠乃至敌对,传统和谐融洽的关系逐渐被相互利用、相互竞争甚至相互斗争。

社会市场化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关系,容易造成如弗洛姆所说的退缩型性格和毁灭性性格。退缩也好,焦虑也好,都会使人觉得获得没意思,人“无异于一种缺乏意义与方向的生命”[15]。

再者,由于在市场化社会中,人将自己和他人都看做是商品和交换的对象,因此必然导致人与人的交往陷于表面化、功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缺失,使得人陷于感情的冷漠之中[16]。

2.1.2 市场经济与市场化社会导致了市场化人格

市场经济和社会市场化会导致社会上的人的市场化人格,而市场化人格会使人把包括自己和他人在内的一切都看作商品,追求交换价值最大化,使社会处于一种物化和功利化过程或状态,导致社会和人们的精神困顿或缺失。在市场化人格的作用下,“人丧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支点和稳定属性,因而处于一种异化状态。”[17]人成为他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对立面,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受物质财富奴役、折磨,把物质财富当作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或条件。因此,人迷失了人生方向,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和作为本质属性的精神追求。这是产生社会性无聊感的根本原因。正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导致无聊的深层原因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人们物欲泛滥的犬儒生活方式,没有兴趣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使得人们变得政治冷漠。概言之,是缺乏了精神追求,缺乏严肃政治主题和沉重使命感。大众因注意力集中到物质追求方面而逐渐失去了参与政治的欲望。”[18]

2.2 物质发展速度远远大于精神进步速度所激发出来的人们的物欲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促发了人们产生更高更大的精神需求,但却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物质财富,激发起人们的物质欲望。由此导致人们的精神需要不断增长与物欲膨胀使人们轻视乃至忽视精神需要的矛盾。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性无聊感是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不正常现象。

不仅如此,物质的快速发展还会导致人们占有欲的膨胀,形成占有式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性格。该性格的人们把占有作为存在目的或人生目标,甚至视为人的美德[19],追求对人和物的占有而不是和谐相处。这样就会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与恶化。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重占有造成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就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人都想占有或征服他人,忽视他人的感受和独特性,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竞争、对抗和恐惧甚至战争[20]。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物质产品精彩纷呈,但这些并未带给人充实的生活,相反却因带给人们的生活、经济、政治等诸方面压力而使人们,尤其是使80后、90后新生代感到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普遍性的压抑、郁闷、不自在甚至对社会的愤慨和抵触,并由此表现出一种消极行为。

2.3 网络化所导致的大众俗文化以及文化异化

网络的普及使文化产品的制作与传播得以普及化,但是,大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俗(庸俗、低俗、媚俗)倾向。在中国,大众文化产生于市场化社会,从一开始就具有商业性。正是这一特征导致大众文化的“俗化”、物化、功利化,仅具娱乐性而缺乏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内涵的东西泛滥,人性中的假丑恶暴涨。

但网络的出现与普及并没有使得由于人的精神缺失引发的焦虑、失落、空虚得到暂时的缓解或掩盖,反而变得更为强烈、深刻。其实质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异化。

文化异化指社会发展未导致人的优化反而遭遇到生命意义和精神追求缺失及其威胁与困境,以外在物质取代内在精神追求,使人类创造的文化出现与人的生存疏离和悖逆的倾向[21]。

人们通常理解的文化是指“‘人的精神优化或提升过程及其结果,具体地说,‘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和人所创造的精神产物的积淀,二者呈一种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循环关系。其中,精神创造活动是指创造并使用各种各样的精神产品如语言、音乐、书画、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仪式等的活动;精神积淀物或产物指人创造或作用过的而非纯自然的主要作用于精神的东西,包括语言、规范、信仰、价值体系以及所形成的心理品质等非物质的东西。”[22]由此来看,文化的最为本质的特性是精神性,它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或商品。但是,大众文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23],在这种情形下,大众文化乃至在它影响下的整个文化,出现异化或堕落倾向[23]。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文化异化不仅是指文化背离了其本真,成为禁锢和奴役人的工具,而且它还是一种人的心理体验,“人觉得世界、自然界、他人、他自己和他疏远起来……体验不到他是世界的中心” [17]。这些体验或感受会促使人放弃自我。

2.4 社会多元化发展所导致的自由选择迷茫

社会多元化发展本来是件好事,增强了人的自由性、选择权,但是,它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自由选择的困惑、迷茫。人们(1)因不知如何恰当使用自己的自由而困惑;(2)因选择太多从而不知该如何选择而陷入多趋冲突之中;(3)自由选择预示着自我责任增强,既然是自己的自由选择,就要由自己来对选择的结果负责,由此给人们带来责任性心理压力或负担;(4)自由选择带来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使人产生对未来的恐惧,就像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工作由国家分配安排,使大学生失去了找工作的自由,但也没有现今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担忧和对找工作的恐惧;(5)自由性、独立性的增强有可能导致一些心理冲突或矛盾。如想拥有自由、独立但又不想失去原有依靠的矛盾;有独立自由而又不得不依赖他人的矛盾(霍妮所描述的自由与社会实际限制的矛盾);想自由竞争但又担心在竞争中失败的矛盾;自由竞争与失去与他人的关系的矛盾(霍妮说的竞争、成功与友爱、谦卑的矛盾);弗洛姆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等人的存在矛盾性。这类似于人的成长的每一步。在人刚出生时,就像弗洛姆所比方的,婴儿从母体内出生,使他有了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独立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自由,但也失去了原有的安全稳定的环境,在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会遭遇到危险、“他者”的敌意和适应的困难,这些会使他产生孤立无援的孤独感和对世界的怀疑[17]。在少年期,伴随着能力、自我意识和成人感等的增强,个体想摆脱成人、家庭,追求独立自由,但独立自由又会使他失去他所倚靠的家庭。所有这些矛盾或冲突,都有可能导致孤寂、焦虑、郁闷、失落、愤怒等复杂心态以及由它们导致的希望和意义的缺失,形成社会性无聊感。

2.5 社会转型期所形成的价值缺位和精神空档

导致社会性无聊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转型所形成的价值缺位和精神空档。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精神追求相互冲突,一方面已有的价值观遭到质疑、否定,另一方面新的价值观又未形成或确定,由此导致社会的价值缺位和精神空档。

纵观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每一社会转型期,都会出现因价值缺位和精神空档而茫然、失落、孤寂的情况。“每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总会伴着思想的困顿与精神图像破碎的两难困境。”[6]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和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双重转型时期,其间存在传统与现代和后现代、中西方等多元化思想、文化、价值的冲突与相互碰撞[24]。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价值如儒家思想被质疑否定,另一方面新的价值观念、精神支撑或追求又未形成,再加上多元化的思潮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难以选择等诸多因素,这就难免出现价值缺位和精神迷茫,进而使人产生“没有根基、没有依托、没有安宁的精神焦虑感”[25],由此他们开始叛逆反抗,但“反抗目标非常广泛,没有具体目标,开始反抗整个社会的一切”[25]。为此人们感到力不从心、危机重重、身心疲惫[25]、精神困顿。同时,人们在反抗社会现实和疏解精神压力中寻找新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发泄口,而空虚的心灵极容易导致人们选择不恰当的方式或途径[24]。这就为社会性无聊感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或境遇。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无聊的时代,无聊时代的人们在玩着无聊的游戏[24]。

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无聊感的产生。换言之,社会性无聊感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彼此之间也在交互作用,而它们交互作用的方式、程度等,又制约着社会性无聊感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IJE.无聊感强烈会严重影响健康.“生物谷”网,2010-2-9[EB/OL].(http://www.bioon.com/biology/psychology/432907.shtml)

[2] 百度百科. 无聊. 参见百度百科. 2014[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7609/6384937.htm?fr=aladdin)

[3] 360百科. 无聊 .参见“360百科”,2014[EB/OL]. (http://baike.so.com/doc/1291802-1365826.html)

[4] 互动百科. 无聊 .参见“互动百科”,2014[EB/OL]. (http://www.baike.com/wiki/无聊)

[5] 拉斯·史文德森. 无聊的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

[6] 李侠. 遭遇无聊:制造意义还是寻找意义——读《无聊的哲学》有感[J]. 民主与科学, 2010(5):41

[7] 娄霞. 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休闲动机和无聊感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0

[8] Dechenne,T.K.,Moody. A.J. Boredom: Theory and Therapy [D]. The Psychotherapy patient, 1988(3): 17-29

[9] Mikulas,W., Vodanvich.S. The essence of boredom[D]. The Psychology Record, 1993,vol.43:3-12

[10] Barbalet, J.M. Boredom and social meaning [D].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9,vol50:631-646

[11] Fahlman, S.A., Mercer, K.B., Gaskovski, P., Estwood, V.E. Does a lack of life meaning cause the boredom[D].2009

[12] Bernstein, I.H., Gesn, P.R. On the dimensionality of the 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D].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1997,vol.35:363-368

[13] Eastwood, J.D., Cavalier, C., Fahlman, S.A., Estwood, V.E. A desire for desires: Boredom and its relation to alexithymia[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vol.42:1035-1045

[14] 娄霞,张永红. 无聊感与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5):97-101

[15] 弗洛姆. 逃避自由[M], 刘林海译.深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25

[16] 王明亮.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D].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4):27

[17] 田新元.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D]. 学理论,2010(12):67

[18] 陶东风. 文学活动的祛精英化与无聊感的蔓延——后权时代的文学观察[D]. 当代文坛,2006(1):13

[19] 彭冰冰.社会性格与意识形态[D].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5):63

[20] 徐艳. 弗洛姆的生存思想对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启示[D]. 前沿,2008(12):48

[21] 赵福生.网络文化异化属性的哲学批判[D]. 学术交流,2013(8):18

[22] 李炳全.《文化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96;朱为鸿,李炳全.《大学文化视域的书院制理论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8;车文博,叶浩生.《中外心理学思想比较史(第三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529

[23] 王青.“大众文化”对文化的解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新解读[D]. 齐鲁学刊 ,2013(2): 77-79

[24] 武菲,王培培. 网络力量的建构:“贾君鹏”现象背后[D]. 中国青年研究 ,2010(2): 85-86

[25] 彭洲飞. 现代人的焦虑、现代性反思、现代文化建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探索及其当代启示[D].《兰州学刊》,2012(2):16

通讯作者:

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冷漠 生活 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