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广
[摘 要]开采活动导致的岩层移动对金属矿山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控制岩层移动范围能够有效提高矿石回收,增加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红透山铜矿初期开采充填能力不足,遗留空区规模较大,造成深部中段地压问题突出,浅部岩层变形较大,威胁主井安全。通过构建空区隔离层、充填采空区和采矿方法革新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空区附近岩层移动,顺利开采了大量保安矿柱矿量,稳定了矿山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岩层移动;空区隔离层;充填;保安矿柱
中图分类号:P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166-01
1.红透山开采现状
红透山矿业开采历史58年,矿体地表露头于+450m高程,根部尖灭于地下-1150m高程,开采深度目前为1400m,将来可达1600m。矿床储量已达中-大型规模,矿床总体走向近EW,倾角70°~80°,属于急倾斜矿体。矿体一般延长200~600m,最大延长超过1500m,水平厚度变化较大(0.5~160m),空区水平面积上部8000m2,深部15000 m2。
矿体与地层关系密切,且受一定层位控制,与地层呈整合关系。受后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褶皱构造等作用影响,形成部分脉状、桶状、扁豆状、脉群状等极端复杂多变的矿体形态。矿石类型以浸染型、致密型为主。金属矿物组合主要是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围岩与矿石硬度系数较高,约10~16。矿岩稳固,力学指标好,详细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2.存在问题
红透山铜矿初期开采中段11个,分布于-347~300m之间,采矿方法主要采用浅孔留矿法、充填法和深孔落矿法。由于充填法比例较低,加之部分充填法采场充填质量不高,结顶效果差。尤其是133m中段和73m中段,空区充填比例仅占60%。300m中段、253m中段和193m中段出矿结束后,采用深孔爆破将顶柱、底柱和矿壁一次回收,最终形成了联通地表的采空区,其垂直深度257m,平均水平面积800m2,空区总体积200万m3(见图1)[6]。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下开采和地表自然条件影响下,缺少约束的地表空区边帮逐渐向空区片落坍塌,速度每年十几米,地压问题突出(见表2)。
1、井塔;2、主井;3、盲罐笼井;4、盲箕斗井;5、漏习状岩移区;6、散落石块;7、人工胶结充填体;8、深部简状空区;9、尾矿废石(局部胶结)充填体;10、传统法圈定陷落范围;
然而,主提升井在矿脉上盘陷落带内,深部中段竖井距空区边缘距离100m。根据力学实验及工程类比确定错动角75°,据此计算地表坍塌面积为24万m2,竖井井塔在预测倒塌范围内,距外边缘211m。
为保证主井安全,保持竖井围岩位移小于临界变形值(无需维修能够保持设施正常运行所允许的最大变形值),设计部门提出了预留保安矿柱的方法。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各中段压矿量及压矿比例逐渐升高,详见表3。按照表3数据,-347至-647中段压矿331.3万t,所占比例高达40%。而矿山年产量40万t,这对矿山生存构成极大威胁。
3.解决措施
针对红透山铜矿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家设计、科研和红透山技术人员反复讨论,最终确定采用充填采空区、扩建副井的措施。在73m~113m中段之间的空区实施胶结充填,建立60m高的空区隔离层,以制止地表陷落区范围继续扩大[7]。采用中深孔嗣后充填采矿法和上向尾砂分层(胶结层面)采矿法,代替浅孔留矿法深孔落矿的阶段矿房法[8]。采用胶结充填法回收部分保安矿柱内压矿量,并建立常年地压观测机构,对竖井、空区稳定性连续观测。
为改变充填能力不足,建立了废石充填系统,并逐年完善最终实现了100%废石不出坑。并对原尾砂充填系统进行了改造,淘汰了分级尾砂充填实施了全尾充填,建设了河砂系统和添加干灰系统,使水力充填系统能力大大提高,多年来充填遗留采空区百万立方米,实现了生产空区即时充填。
空区隔离层用废石、尾砂、水泥砂浆构筑,厚度60m,面积7000m2,体积42万m3,其中残留矿柱占10%,平均强度达3.5MPa。空区隔离层形成后,经矿山地压组连续观测发现,地表陷落范围保持稳定没有向外扩展,由1979年至今30余年观测外缘面积一直稳定在4.2万m2,外缘距井塔一直保持在100m以上。
采矿方法方面,采用上向分层充填法和二期矿房开采,淘汰了留矿法。一期矿房回采后,空区胶结充填,充填体强度3.0~3.5MPa,二步矿房直接揭露充填体,实践证明,充填体强度能够满足要求。二部矿房采空区采用尾砂、废石充填[9]。对于保安矿柱内压矿量,矿山用全胶结或局部胶结充填法回采,目前已回收完毕。
矿山与高校合作采用先进的微震、变形监测手段,实现了采场、竖井中段马头门、井塔连续监测,结果表明,竖井和历史空区稳定性良好,采场地压问题和矿量损失得到控制,岩爆现象趋于平缓。这说明充填体能够有效约束临近空区的岩层移动。由于充填体强度仅为3MPa左右,充填体能够起到吸能作用,当临近充填体的围岩应力发生破坏时,充填体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降低岩体失稳范围。
4.结论
经过长期连续监测表明,通过构建空区隔离层、充填采空区和采矿方法革新等措施,能够有效遏制空区附近岩层移动,可减少保安矿柱矿量,提高矿石回收率,稳定矿山的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平路.构造应力型矿山地下开采引起岩层移动规律的研究[D].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2] 于洪富,刘峻山.四道沟金矿岩石移动规律分析[J].黄金,1998,19(2): 30-33.
[3] 柴华彬,张子月,刘瑞斌,等.基于空间关系的岩层移动角推算[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5):55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