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文化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6月16日 23:38

徐诗汇

[摘  要]近几年,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对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更是重中之重。高中中国古代文化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学艺术、科学创造等三个部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其特殊性,教师往往很难对该部分进行良好的诠释。如何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前历史教师必须深思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中国文化史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出现的如“衔接不当”、“内容重复”等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些许启发。

[关键词]高中中国文化史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45-01

引言

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多门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时编写修改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建设课程网上教学平台则势在必行。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括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目前高中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不能完全把握学生的基础水平

在这个阶段,学生既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并不是单纯的“一张白纸”。教师往往很难把握学生的基础水平,在现实教学中,或是照本宣科,机械记忆;或是漫无边际,没有条理,学生上课如看戏,听了热闹却毫无所得。

2、教师不能将繁复的文化史简单化,难以突出教学重点

同世界史相比,中国史的内容和幅度都要远远超出很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以文化来说,政治思想的跃迁、科学技术的演进、艺术创作的辉煌??各式各样的门类经过压缩之后大致分为传统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三个部分。展开分到各个门类之下,依然有着大量繁复的内容。

3、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的教学法显然捉襟见肘

要讲好一节文化课,更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并具备充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但许多学校却很缺乏所必需的展示材料(如音乐、绘画作品、典型的文学作品片段)以及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一类)。这是制约讲授中实施具体可行性操作的重要因素。

二、改进高中中国文化史教学的对策

1、明问释答,客随主便

文化史同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文化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少量甚至不必使用历史语言去讲解,借用其他学科的术语和内容来灵活应变,见招拆招,切忌通篇挪用。比如在讲解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理念思想时,可以借用政治哲学的知识:宋明理学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其中程朱理学为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为主观唯心主义;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绝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借用政治哲学知识能够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然而中心于历史,不能将一节历史课讲成了政治课。

2、建设课程网上教学平台

首先,我们可以在学校投资统一建设的精品课程中心平台上建立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中心,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网上教学平台,实现资源聚集和信息交流的建设。教师可以在中国文化史课程中心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设计、参考读物推荐、教学反馈、学生自测卷、文物古迹图片、界面背景等课程资源。其次,为了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管理,加强案例教学和资源建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程中心的交互性,利用天空教室资源进行讨论、经典阅读和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建设一个良好的师生对话、交流和教学讨论的平台。

3、立足实际,因材施教

在实践教学中,应明确课程目标和价值取向,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又不能过于超前地改良为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要中庸其间,互有摄取。就实践教学而言,就是要从学生出发,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推动学生应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塑造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如在宋明理学一课中,在讲述“三教合一”的模块时,就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史料和文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在当时儒学式微,佛道昌盛?而面对这种情形,儒学又是怎样变化和发展的??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循环。

4、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中国文化史在高中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重要举措就是课程实践。教师必须坚持丰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首先,在讲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史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组织灵活多样的课堂讨论,使授课内容得到多角度的挖掘,不断融入新的内涵。将课堂发言、讨论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并介绍一些参考文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经过深入思考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既在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培养了初步的研究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史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地方文化史问题,尝试开展课外调研和科学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史课程只有凸显地方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后,为了配合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整合的需要,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目标,积极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在进行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高中中国文化史课程的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所有的模块按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的要求组成一个整体。例如,教师讲授中国古代艺术类型时,可以紧紧围绕艺术最高境界“和”的思想展开,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艺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融通应用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分析阐述古代各门类艺术如何达到“和”的意境,并强调学生自己也可以拓展开去,用“和”的思想研究自己身边熟悉的地方文化史现象,以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实现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

结语

中国文化史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多门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题。要摆脱传统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困境,关键问题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改革,走出一条高效完成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目标的特色之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时编写修改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建设课程网上教学平台则势在必行。《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括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学生必须熟悉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历史和各类文化资源、文化精神、文化价值的主要内容。其次,学生还必须融通应用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提升运用中国文化史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增加中国文化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传授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学生还必须着力培养中国文化史的思维方法,提升开拓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鹏.中国文化史在民族高校中的教学思考———以内蒙古民族高中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1):15-17.

[2]焦杰.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以婚姻制度为例[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5):63-65.

文化史 文章 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