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6月20日 07:21

[摘  要]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深入贯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念。科学设计岗位技能培训方案,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技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职业能力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59-01

我国对高职教育非常重视。袁贵仁强调,“当前高等教育要继续紧紧围绕提高质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改革。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日益趋高,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企业选择人将不只是看文凭,还要看毕业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也就是对他们的职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明确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某一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重要内容。

当前职业结构、职业等职业供求等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应对急剧变化的职业世界,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研究并践行的教学改革内容。

一、调查人才市场的需求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积极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确定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深入与相关的行业,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明确企业主体的经营范围,并将其纳入对应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内容之中,实现课程与工作吻合。进行职业岗位分析,

深入企业搜集企业的工作岗位信息,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解,深入分析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及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这源于美国学者博比特的“活动分析”理论,即通过人们从事某项特定活动,来找出完成这些活动所需的能力、态度、习惯以及各种形式的知识。这就要求对已经确定的岗位进行有效的职业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知识体系和能力指标,以及从事专业岗位所要达到职业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编写课程标准与大纲、教材,修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

二、调整学生的职业心态

目前高职学生中部分学习不刻苦,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诸多问题。高职院校要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摆脱压力,通过高职阶段努力学习,可以胜任专业领域的各个工作岗位需要。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等,让学生知道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课程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他们将来的工作需要他们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认清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找到适合的创业目标、生存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成为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教育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能改变社会,只能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练就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优化校内设备与实训资源

根据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要求,整合校内的实验室、技能训练中心、实训基地等资源,学生通过课内及课后完成基础的技能训练。一些岗位技能要求在生产环境中进行,校内不能完成实践训练,可以计算机技术建立三维的、基于感知信息的模拟职业岗位环境实训室,在模拟的专业岗位中进行训练,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行职业岗位的体验与感知。将实训室、实训基地及虚拟职业岗位环境合理安排,科学有序地完成学生学习与工作岗位能力的训练,以达到理想的职业岗位能力训练效果。解决以往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岗位能力训练带来教学成本高、人员外出、时间受限、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互相交流、学习,从而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

四、在企业中提升岗位能力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基层、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就业,要具有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促使学生履行企业职责,同时检验在校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一)学生职业定位  学生在大一入学后,学校通过聘请企业领导、骨干进行专业讲座,提供当前行业信息,参观校外实习基地,了解行业工作性质、特点,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群,以及岗位工作内容及对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培养学生专业岗位能力。

(二)假期岗位实践  学校可以从大一的第二学期开始,开展假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会议布置,安排实践单位和专业教师或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通过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学到真实有用的东西。部分学生通过假期在企业进行打工实习,做到实践学习与获得经济收入的双赢,有些学生在大二就落实了工作岗位。通过提前进行专业实践,为专业课的学习及自己未来的发展确定了企业岗位方向,为就业奠定基础。

(三)教学中的生产实习  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安排学生在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办学的企业进行生产岗位实践与学习。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通过分组跟班、岗位轮换,教师现场指导等途径,学生进行工作,熟悉生产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掌握生产管理过程,学生增强了生产岗位职业能力。

(四)毕业前的顶岗实习  在毕业前学生到企业中,在生产岗位上按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进行工作,按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管理和考核学生,学生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承担具体岗位工作,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建立校企共管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指导及考核机制,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为主,学院委派专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技能训练、工作业绩等方面实行双重考核。建立顶岗实习档案、学生实训档案和指导教师档案 等数据库。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必须走向社会,参与专业生产实践,在实践中与普通劳动者相结合,了解生产实际。高职院校为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只有将职业岗位实践与专业教育结合,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为培养出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课题项目:黑龙江职业学院课题: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产岗位能力的研究

作者简介:王玉梅(1968-)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养殖与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线 文章 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