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芹
[摘 要]本文先提出了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然后详细论述了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22-01
1.可持续发展农村水利
农村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护了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了保证。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可持续。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水利支撑。农村水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可持续的农村水利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要有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只有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因为人类需求在不断增长,为了满足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农村水利必须不断地发展,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广大农村居民饮水需要,从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二是这种发展要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这种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特别是不能因为人类的行为而使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是一种全面的需求,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且是社会管理的需求,还有生态、环境、资源全面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对维持经济增长动力这种需求,还要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样一种需求。三是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水资源和水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这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主导力量,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手段。
在发展可持续的农村水利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四种观念,第一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第二就是节约资源的观念,第三就是保护环境的观念,第四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发展农村水利的目的。什么叫以人为本?国际上讲人类有五种需求,第一种需求是温饱的要求;第二种需求是安全的要求;第三种需求是与社会交往的要求,要求有良好的交通,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种需求是对良好环境的要求,一种舒适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第五种需求是对于人类尊严的需求,这就发展到最高水平了。针对人的五个需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农村水利应提供哪些方面呢?起码要提供基本的温饱,饮用水这是必须的;要提供起码的安全,防洪这是必须的;要提供人类交往的需求,如水上交通、水库旅游开发;优美的环境需求,要提供优美的水环境,生态环境,这都和水利有关,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2.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当务之急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应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采取综合有效的对策措施。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积极开辟新水源,很抓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协调农业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力解决:
(1)农村水资源优化配置
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需定供”的传统模式,从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观念出发,协调发展过程中人与水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权衡,合理分配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根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寻求平衡,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资金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之间寻求平衡。让紧缺的水资源在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发挥最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优比配置农村水资源就是将水资源“宏观调控、定额控制”达到合理需求、有效供给。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统一调配的原则。二是经济合理的原则。
(2)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力度
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单方水的产出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节水尚有较大潜力。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应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应通过节水宣传教育,征收水资源费,调整水价,实行计划供水、取水许可证制度,保证节水目标的实现。
节水的另一途径是污水资源化。污水未经处理排如河道,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污水如加以处理,达到环境允许排放的标准或污水灌溉的标准,是污水资源化,既可增加水源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应使污染水经过处理后,达到重复利用的标准,即根据要求分别达到生态、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标准,使之恢复成为水资源,实现污水资源化。
(3)水土保持建设
水土保持建设是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水才会有生物,才会有发育良好的土壤,有水接土壤才会形成生物及生物多样性,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森林是天然绿色水库,据有关研究成果:一亩森林1年可蓄水约20m3,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比裸露地面高7倍,单位面积林地在暴雨期可减少径流60%-70%,森林地区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河流的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4%。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与其对已流入低洼地带的洪水围追堵截或费巨资修建拦蓄水库,不如广植林草,将水蓄于半山腰“绿色水库”中。充分利用其“保水、缓释”功能,既抗早又防洪.并且保水功能长久,安全可靠、投资省综合效益大。
2.2 投入体制改革
一、改革单一投资体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办水利的格局在投资上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投资”。对社会公益性强、非经营性成分较大的工程,其投资主体应为国家财政,即由各‘级政府预算内资金、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工补农资金、水利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安排投资。对同时兼具社会公益性和经营性特点的工程,其投资主体为国家、水利管理单位和受益群众,即由国家安排补贴资金、水管单位的自筹资金和贷款、受益群众的自筹资金和投工投料安排资金。对受益范围较小,属于群管单位工程和生产经营性资产,应由受益群众自筹资金安排。
二、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灵活多样的方式筹集社会资金兴办水利
对于同时兼具有社会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工程以及纯生产经营性工程,都可以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吸引社会、集体、群众共同建设。对于纯生产经营性工程,可本着“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采取租赁、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群众直接参与投资、建设和管理,这样可以形成国家、集体、群众和社会共同办水利的格局,从而建立较完善的投资体系。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水利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投入机制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水利基础产业是否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水利行业今后的前途。提高水利自身的效益,增强水利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已经到了全社会必须予以关注的时候。水利行业实现自身经济的两性循环一要靠政策、法律的保护,二要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水利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三要靠水利队伍素质的提高。水是水利行业的主导产品,水的商品化进程必须加快,也只有这样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才能确立。
3.结语:
水利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确保水利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家喜,《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约束及对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2] 陈大雕,《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发展状况综述》[J],节水灌溉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