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cdc模块做一个电动车上的手机充电器
胡润文++柯建明++张伟先
[摘 要]DC/DC模块是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地面充电装置的核心部件,文本详细介绍了基于Buck三电平的DC/DC模块的主要技术参数、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 并对基于三电平DC/DC模块的充电装置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基于Buck三电平的IGBT电压应力为输入电压的一半,充电装置的输出电能质量满足充电要求。
[关键词]三电平 DC/DC模块 充电装置
中图分类号:TM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108-01
引言
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低碳、绿色、智能的轨道交通工具,已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推广,其配套的地面充电装置也已经在广州海珠、淮安、武汉等项目上进行了成功的运用。但是随着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逐步发展,用户对于配套的地面充电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充电装置的噪音以及可靠性等方面。因此如何减小充电装置噪音以及提高充电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1 充电装置系统
充电装置采用直流1500V输入,每套充电装置主要由2组充电回路组成,2组充电回路互相独立,当其中任意一组充电回路出现故障均不影响另一组充电回路工作。每组充电回路由4个DC/DC模块并联输出,每个DC/DC模块最大可输出225A电流,每个充电柜的最大输出电流为1800A。
2 DC/DC模块功能
DC/DC模块是充电装置的核心部件,将母线DC1500V输入电压,经过BUCK降压控制,输出电流为车载储能电源充电。输出恒流范围0A-225A,输出电压范围为0V-950V。在输出电压小于设定电压值时,按恒流225A充电。在输出电压接近设定电压值时,进入恒压模式。
DC/DC模块由控制板、功率驱动板、功率部件(IGBT、续流二极管等主电路元件)、输出的电压、电流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功率部件为执行单元,输出功率;
IGBT驱动板安装在IGBT上,接收DC/DC模块控制板通过光纤发来的PWM信号,驱动IGBT;
输出级的电压、电流传感器实时监控模块的工作情况,反馈到模块控制板,由模块控制板采集和处理。
3 DC/DC模块主要技术参数
输入直流电压:DC1500V(1000V~1800V);输出电压范围:0V-950V;输出电流:0A-225A;BUCK电路开关频率:5kHZ;输出电流整定误差<±0.5%;纹波电流有效值系数<±0.5%;纹波电流峰值系数<±3%;控制输入电源:DC24V
4 DC/DC模块原理
DC/DC模块采用两个IGBT(Q1和Q2)及两个二极管(D1和D2),输出端设置一个滤波电感。两个二极管(D1和D2)用与Q1和Q2一样的IGBT代替,主要有3点好处:1、通过Q1和D2给电容C3和C4提供电充电通路;2、静态时四个功率管的参数接近(主要是漏电流),可以保证静态分压相一致;3、采用相同结构的功率管,可以实现能量双向变换。Q1和Q2交错工作,其驱动信号相差180°相位角。原理图如图1所示。
DC/DC模块工作分为两种模式,过程如下:
模式1:
(1)阶段1:Q1导通,Q2关断
电流通过Q1、C3、C4和D1流向电感,输入电源向负载供电,同时也向电容C3、C4充电。此时Ua=Ud/2。
(2)阶段2:Q2导通,Q1关断。
电流通过C3、C4、Q2和D2流向电感,电容C3、C4向负载供电。此时Uo1=Ud/2。此后,又回复到阶段1。Uo1及各功率管的电流波形如图2所示,图中Ts是Q1和Q2的开关周期。
从图3可知,输出电压Uo1的波形是间断的,输出平均电压小于Ud/2。
此阶段定义为工作模式1。随着输出电压增大,Uo1的脉冲宽度增加,到波形没有间断时,输出平均电压为Ud/2。当输出电压继续增大时,Q1和Q2的开通出现重叠,输出的电压和各功率管的电流波形如图3所示,图中Ts是Q1和Q2的开关周期。此时输出电压平均值大于Ud/2,为工作模式2。
从图2和图3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电容C2的充放电时间相等,因此宏观上看其输出电压不变;
(2)所有功率管承受的电最大电压为Ud/2( 不计C2上的电压脉动);
(3)输出电压Uo1的输出周期是开关周期的一半,即频率是开关频率的2倍;
(4)输出电压有三种电平:模式1是0和Ud/2,模式2是Ud/2和Ud;
(5)两种模式下,电压波动都是Ud/2,两电平电压变化是0和Ud。
正是由于上述特点,所以采用三电平时,与两电平相比,有如下优势:
1)功率管可选用低级电压的器件---价格便宜,损耗小;
2)器件同一频率下,电感上的电压频率频率提高一倍,电压脉动减小一倍,电感量减小4倍——体积重量减小,噪声产减小。
5 研究性试验
为了验证充电装置的性能,对该充电装置做了输出电能质量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充电装置的输出特性满足恒流限压的充电要求,纹波电流有效值系数和纹波电流峰值系数均在要求的范围内。
6 结束语
基于buck三电平的DC/DC充电装置的成功研制验证了三电平技术的可行性,减小了IGBT两端的电压,提高了IGBT开关频率,且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为后期地面充电站的工程化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胡斌,杨中平,黄先进,史京金,赵炜.用于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的三电平双向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5(08).
[2]杨晓辉,程红,于庆广.大容量储能系统三电平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制与仿真[J].电力与能源.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