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6月25日 00:33

薛梦阳

[摘  要]水稻恶苗病、立枯、青枯病等苗期病虫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现针对水稻苗期病虫害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希望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26-01

1.水稻苗期病害

1.1 水稻立枯、青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入秧苗所引起。一般在水稻一叶一心期至地二叶一心期发病,发病特征为一簇一簇发生,秧苗变黄色,最后因秧苗茎基部腐烂导致死亡。

青枯病一般在三叶期以后发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特征为成片发生,病苗因失水而叶片卷曲青枯,最后导致死亡。

影响水稻立枯、青枯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种子质量差,水稻发芽及生活力降低,抗病力差;

②床土粘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水分及通风管理差,床温过高,利于立枯病发生;

③育苗期间遇持续低温后突然高温,温度变化大,病害加重。

立枯病防治:

a.搞好床土配制,土壤调酸、消毒。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合理使用床土调制剂。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合理使用床土调制剂,做到调酸消毒。

b.培育壮秧。床土要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的土壤;施足基肥;用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播种均匀每平方米播种量为0.4~0.5斤,防止过密和覆土过深。苗床管理关键是掌握好水分和温度条件,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秧,防止徒长,播种后要注意保温,促使出苗快,出苗齐。出苗后根据气侯变化控制床温在25℃~28℃,防止过低过高,并做到早期通风练苗,最好从一叶一心期即开始通风练苗防止秧苗徒长。

c.床土消毒。用枯灵、立枯净、克枯星和病枯净进行床土消毒。35%清枯灵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后可浇灌45cm2苗床;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25克,对水后可浇灌25m2苗床,克枯星、病枯净 300倍液,每平方米喷2~3公斤药液。注意:克枯星和病枯净一定要用当年的药剂。

d.发病初期药剂防治:35%清枯灵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后喷雾30m2苗床;50%立枯净灵可净可湿性粉剂1.5g/m2,兑水后每平方米苗床浇2-3公斤药液;3.2%克枯星或3%病枯净,兑水300倍液,每平方米喷洒2~3公斤药液。

青枯病防治:

发病后应立即灌水上床,水层高度为苗高的2/3,并进行串灌。如有条件应极早异地寄秧或及时插秧。

1.2 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稻子”,该病显著特征为病苗比健苗高1/3,叶片呈淡黄色。病苗一般不分蘖,很少抽穗的不能结实。恶苗病的初侵染来源是带病种子,因此种子消毒是预防恶苗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四种药剂进行种子消毒:

a.45%“901”,兑水500倍液侵种。

b.20%“901”Ⅱ型,兑水500倍液侵种,具体使用为100g(每袋)先加少量调成糊状,再加50kg水搅拌均匀后浸种40kg。

c.10%浸种灵,兑水5000倍液浸种。具体使用为2ml(1支)兑水10kg,浸种6-8kg。

d.25%施保克,兑水5000倍液侵种。具体使用为2ml(1支)兑水10kg,浸种8 kg。

以上四种药剂在室温下浸种,种子与药液比为1:1.25,浸种5~7天,每天搅拌1~2次,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

2.水稻苗期虫害

2.1 苗床蝼蛄

蝼蛄是水稻旱育苗苗床主要虫害,因其在土壤中窜行,造成幼苗根系松动,水分抽干而导致死亡。

防治技术:

目前实际生产中主要用甲拌磷或敌杀死进行防治,具体用法如下:5%甲拌磷颗粒剂0.25公斤/每个苗床(药20m2),于播种前用耙子均匀地耙到3~5㎝深的床土中;2.5%敌杀死乳油1000倍液,在发现蝼蛄后用喷壶均匀到浇到苗床上。

2.2 潜叶蝇

水稻潜叶蝇是水稻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九八年我省属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在400万亩左右,造成较大损失,该虫在我省以第二代幼虫危害水稻幼嫩叶片。幼虫孵化后钻入叶片里面,潜食为害,造成叶片不规则白色条斑,影响稻苗正常生长,甚至死苗。

水稻潜叶蝇属耐低温害虫,温度超过14℃不利于虫产卵等活动。栽培管理对潜叶蝇发生也有重大影响,成虫产卵喜喜到倒伏水面的叶片上,所以弱苗深灌、田水不流通以及很稻苗叶片平伏水面多的稻田环境有利于潜叶蝇发生,而田间水层均匀或浅水层田块则为害较轻。

防治技术:

a.培育壮秧,直播田要浅水浅灌,插秧田尽可能缩短插秧后秧苗的返青期,避免弱苗,特别是倒状苗的出现。

b.稻田田面要平整,并采取浅水灌溉,可减少成虫的落卵量。

c.苗床预防:于稻苗起秧前1~2天用30%速克毙800倍液或2.5%敌杀死或绿色功夫1000~1500倍液喷雾。

d.插秧后防治:当发现田间卵量增加,孵化率达到20%时,应立即排水晒田,并进行化学药剂防治。使用药剂及用量同苗床。

2.3 负泥虫

负泥虫在东北地区一年只发生一代。成虫在5月下旬开始出现,聚集在畦畔杂草上,当秧苗刚露出水面时,成虫便转移到嫩叶上开始为害,沿着叶脉,纵向取食叶肉,把稻苗咬成丝状,甚至咬成光茬。幼虫危害盛期约6月下旬至7月上旬,稻苗被幼虫食掉叶肉,只剩下一条条叶脉,严重的可造成叶片发白,受害植株常贪青晚熟,影响稻苗生长。

防治技术:

a.防治成虫:越冬成虫出现后,大量集中在秧田及秧田附近杂草上取食,在尚未分散之前,应即时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量。田间防治适期为3%左右稻苗上有卵时(卵块多产在叶面及叶鞘间),防治药剂选用:30%速克毙800倍液,或2.5%敌杀死或绿色功夫1000~1500倍液喷雾。

b.防治幼虫:当卵孵化率在70m,80%幼虫处在低龄期,大小如黄米粒,植株叶尖受害发白,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防治药剂同(1)。还可在清晨有露水时,同扫帚等将幼虫扫落于水中。

2.4 稻摇蚊

稻摇篮蚊的幼虫又叫“红线虫”、“红虫子”,是水稻苗期主要虫害之一。幼虫在稻田水底取食水稻幼根、幼芽和幼苗,常使幼根长成歪曲形状,关以身躯蠢动妨碍稻苗扎根,造成“浮苗”现象,有的钻入种子内部危害,使种子不能出芽,造成缺苗毁种。

防治技术:

a.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或水渠边的杂草,清灭成虫越冬场所。适当浅水灌溉和排水晒田。稻摇蚊多发生在田水停滞且多苔藓的缺乏氧气的水田中,经常深灌易发生危害,如发现害虫,应及早排水晒田,不利于幼虫发生和活动,而且由于浅灌、晒田,可使稻苗生育健壮,不易受虫害。晒田须晒至泥土将开裂为止。

b.药剂防治:把水排至3厘米深,每亩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2.5%敌杀死乳油1000-1500倍对水喷雾,施药后1-2天灌新水。

3.结束语

以上我们对水稻苗期病害、虫害的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控制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分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及时发现、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发生,为水稻的优质高产保驾护航,为农业发展多作贡献。

文章 水稻 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