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6月27日 16:37

中职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的实践探索

[摘 要]本文介绍了“双师型”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升的时代背景,剖析了当前面临的四大问题,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四条可操作性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专业化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37-01

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和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推进的过程中,我国高技能人才供需之间矛盾突出,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在部分产业发展上显现。据万宝盛华发布的《2015全球人才短缺调查报告》,68%的大陆企业受到人才短缺的影响。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特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技能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这涉及到教师、企业和学生三大主体之间的能动配合,其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处于核心位置。

一、“双师型”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升意义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国家出台了系列文件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1995年,教育部在《关于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双师素质”概念。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

(二)学校竞争发展需要

从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来看,高质量、多渠道培养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保证和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构筑适合高职自身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和重构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做分段组织为内在统一、协调推进的教育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就需要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满足国家产业发展高技术人才需求。

(三)学生职业素养需要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切入点,也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的职业理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坚定就业理想和规划未来职业人生。开启学生职业窗户,需要教师正确阐述职业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具有在企业岗位上工作的实践和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职业素养融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变成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二、“双师型”教师专业化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总量不足。“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比例远未达到公认的18:1标准。

二是教师职称不合理。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正高级职称与本科院校相差较大。

三是教师来源不合理。普通高校毕业生占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主要部分,企业调入几乎没有。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低。

四是教师培训碎片化。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培养主要依赖在职培训。受限于教学任务、培养制度和措施,培训基地建设等,在职培训效果不明显。

三、国外经验借鉴

20世纪年代以来,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

从推动主体来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把教师素质培养作为政府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如,美国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澳大利亚每年拨款亿澳元支持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从资格认证来看,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建立严格的资格认证体系。如,美国规定职业教育教师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认证,需要有企业相关领域工作经历;德国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澳大利亚规定教师要具备专业职务证、技能等级证等。

从政策法规来看,发达国家制定完善了教师发展政策体系。日本制定了《教育职员许可法》,公布了新修订的《教职员资格证书法》和《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英国推出《继续教育教师(含高职教师)素质和管理标准》,颁布了《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

从教师培养来看,德国主要采取专业与师范教育叠加的和专业与师范教育混合2种模式,建立了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职后培养体系。瑞典要求职业学校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学习、实践一次。日本重视职前素质培养,要求教师在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后,先去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授课内容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研究。

四、“双师型”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升路径

近年来,国家在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亟需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构筑“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保证和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保障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强化“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

完善高职院校师资招聘制度,注重新入职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和能力的考核,将双师素质教师能力建设关口前移;建立职前、职中、职后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落实“教师发展工程”,强化校企合作,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平台,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聘用企业高素质人才兼职聘用比例;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和考核工作机制,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制度体系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整合学校、企业以及社会优质教师培训资源,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组建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共同享受教育发展成果,共同为社会服务。行业牵头,整合行业内的各类资源,强化“产业一专业”链条发展,建立双方互惠共利的合作模式,对该行业领域内的高职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和生产实践能力培训。

(三)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院校与企业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异,较难找到双方利益共赢的切入点,因此教师培养基地建设和运行难以发挥真正作用。政府应在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基地共建企业优惠政策,促成院校和企业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提升基地服务能力。同时,学校要注重加强教师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与合作企业联合完成工艺改造和产品开发,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实现变利用为合作,变单需为共赢。

四、建立“双师型”相适应的课程

课题是学生培养的载体,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源泉。高职院校在注重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强化学生教材的编写和应用。鼓励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联合企业相关人员,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划,共同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系列教材,融入国内外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最新的产业技术到新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材,发挥“双师型”教师联系企业实践优势,逐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克铃.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

[2] 刘扬林.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浅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3] 方光罗.德国职业教育的情况和启示[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4] 许春兰.国外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特色分析[J].《北京成人教育》,2001.

[5] 赵宝芳.中外高职教育师资素质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6.

[6] 高宇光.“双证制”的保证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1996.

[7] 丁钢.比较视野中我国高职师资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作者简介

李彩云(1979.12-),女,硕士研究生,山东临沂人,济南职业学院商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教师 文章 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