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的社会价值分析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6月29日 19:57

产业结构分析

[摘  要]经济和社会是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统一于整体。从结构角度看,经济对社会有决定性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通过生活方式决定社会属性,生产资料所有制通过分配方式决定社会主体构成,产业通过城镇化决定社会要素分布,收支通过政治化决定社会维系架构。

[关键词]经济结构;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TG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14-01

经济与社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任何经济现象、活动、问题,都会在社会层面产生影响,任何社会现象、活动、问题,也会在经济领域留下映像,经济与社会不可分割并统一于整体。本文从经济结构角度探寻其要素的社会意义,力求建立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观。

1 经济结构解构

1.1 生产力是经济的主体动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等外部世界的关系。生产力要素可以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非实体性要素包括渗透性的科技和运筹性的管理。生产力决定经济动力和能力,其要素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推力,其要素之数量、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经济发展可能性。在经济结构中,生产力是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推动作用的动力因素。

1.2 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的权利归属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不同形式,其中所有权占主导地位,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关系及其要素处处表达着经济的权利归属,或者说经济的权利归属问题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1.3 产业是经济的组织形式

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自人类有社会分工以来,不论生产力水平高低、生产关系如何演化,经济活动都通过产业来组织;无非随生产力水平提升,产业在不断演进,随生产关系变化,产业发展主导者不同而已,产业始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承载主体和组织形式。产业是经济的组织形式,经济由各种产业组成。

1.4 收支是经济的效益表达

收支,即收入和支出。收入总量、支出总量表达经济主体的体量,收入、支出之比值表达经济主体的效益。收支反映经济的效益,任何经济主体都会把收支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希望提高收入、降低支出,以获得更多收益。效益良好是经济主体谋求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收支结构是衡量效益良莠的重要指标。

2  经济结构的社会价值

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通过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属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是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起主导作用,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生活方式的主体。生产力是生活方式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而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中的不同角色也会有迥异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即社会属性。社会形态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根本上由生产方式决定,以生产方式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直接由生活方式决定,以生活方式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和自由个性社会。如果判断社会形态的具体阶段和细微差别,从生活方式角度考察更科学。社会形态是对一个社会根本属性的概括,可以帮助人们从总体上把握该社会。

2.2  生产资料所有制通过分配方式决定社会主体构成

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分配方式也就是分配的方法或样式,大体可以分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社会会选择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社会会设计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为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生产方式中核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分配方式决定阶层结构,阶层结构即社会主体构成。阶层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对社会资源占有和支配方式及程度的不同,而反映出在经济收入、政治态度、文化取向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差别的社会群体,阶层是重要的社会主体划分尺度。根本而言,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决定人们社会资源的占有情况;直接而言,分配方式决定人们对社会资源的支配方式和程度;总之,阶层及其结构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共同决定。阶层科学划分了社会主体,阶层结构准确描绘出社会主体构成。

2.3  产业通过城镇化决定社会要素分布

产业发展主导城镇化。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产业发展是城镇化最有效的支撑,产业升级是城镇化最直接的推力,缺乏产业支撑推动的城镇化必然是空中楼阁。

城镇化决定人口资源配置,人口资源配置即社会要素分布。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资源是经济社会主体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口和资源是最重要的社会要素。在产业发展基础上,城镇化通过人口和资源的自然集聚得以实现,城镇化也通过人口和资源的科学配置得以优化。人口资源等社会要素的配置和分布状况决定城镇化水平。

2.4  收支通过政治化决定社会维系架构

强势收支主体获取政治权利过程即政治化。政治化就是采用政治手段处理事务,通过政治途径实现目的,通过强制或博弈把统治或治理能力转化为统治或治理实践。所有社会主体都有政治诉求,但一定是在收支中立于“食物链”顶端,占有更多资源的社会主体或强势阶层掌握更多社会权利,更能通过政治化渠道实现统治。

组织制度文化是政治化的主要渠道,也是社会维系的主要架构。组织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团或团体;制度是社会为确定人们相互关系而设定的正式的约束规则;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组织、制度、文化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维系社会运行的重要架构。社会强势主体必然通过成立组织、设计制度、主导文化等政治化手段,维护群体的社会地位,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简新华等.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李志国(1977.9—),男,蒙古,辽宁朝阳,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

社会 文章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