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综述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7月01日 07:54

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Buck变换器

雷渊默++万彦辉++李淑英

滑模变结构控制是一种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种设计方法,可用于连续或离散系统、线性或非线性系统、确定性或非确定性系统、集中参数或分布参数系统和集中控制或分散控制等。这种控制方法通过让控制量不断地切换,使系统状态进入预先设定的滑模面滑动,故而在遇到参数扰动与外部干扰时具有不变性,系统的动态品质仅取决于滑模面及其参数。

滑模变结构控制是一种非线性、不连续的控制方法。具有鲁棒性强 、可靠性高等优点,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与不断研究。

1 滑模变结构的抖振问题解决方法

在到达切换面时,运动点会穿越了切换面,形成抖振。抖振会影响系统的准确性、增加能量消耗、破坏系统性能。

产生抖振的主要原因有:

(1)开关的时间滞后:当运动点运动到切换面附近,开关的时间滞后会导致控制延时,从而致使状态的准确变化延时。因为控制量的幅度会随着状态量幅度逐渐减少,所以抖振表现为一段衰减的三角波。

(2)开关的空间滞后:开关的空间滞后即制造了一个状态量变化的“死区”,抖振表现为一段等幅波形。

(3)系统惯性影响:系统惯性会使得系统在接收到控制信号后,平面时仍存在一定的滞后,其抖振表现为一段衰减的三角波。

针对抖振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的解决方法。

1.1 准滑膜动模态方法

20世纪80年代,Slotine[1]在中引入了“准滑动模态”和“边界层”的概念,实现准滑动模态控制。在边界层以外采用正常的滑模控制,在边界层内为连续状态的反馈控制,有效地避免或削弱了抖振。此后,有许多学者对该设计进行了拓展与研究。比如S.C.Y Chung等[2]、J.X.Xu等[3],分别对于切换函数进行了改进;K.erbatur等[4]、M.S.Chen等[5]等对于边界层设计提出了改进方案。

1.2 趋近律方法

高为炳等[6]提出了一种变结构控制系统的抖振消除方法。选择合适的趋近律的参数,可以减少控制信号的高频抖振。在该方法的基础上,也有许多研究。比如習长连等[7]提出了趋近系数的自适应调整算法;K.Jiang等[8]将模糊控制应用于指数趋近律中。这些方法,多是针对趋近参数的取值进行研究,而趋近参数的取值也正是趋近律方法的难点。

1.3 加入滤波器

使用滤波器队对控制信号进行平滑滤波,可以消除抖振。

P.Kachroo等[9]在边界层内加入低通滤波器,该滤波器对切换函数进行滤波,以得到平滑的信号。D.Krupp等[10]设计了一种新型滑模控制器,该控制器输出通过一个二阶滤波器,实现控制器输出信号的平滑。

1.4 引入其他控制算法思想

将滑膜变结构控制算法与其他控制算法,比如神经网络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相结合,也可以解决滑模变结构算法的抖振问题。

张天平等[11]使用了连续的模糊逻辑切换代替滑模控制的非连续切换,减少了抖振。 M.Ertugrul等[12]使用神经网络控制算法逼近等效滑模控制部分及切换滑模控制部分。

1.5 其他方法

运动点到达切换面时的不连续切换,是造成抖振的主要原因。减少切换项的增益,可以减少抖振。C.L.Hwang等[13],林岩等[14]对此作了相应的研究。

外界干扰也是导致抖振的主要原因,在系统中加入干扰观测器以估计外界干扰,并作出相对应的补偿也可以减少抖振。Y.S.Kim等[15]对此做出了相应的研究。

2 多种滑膜变结构设计

2.1 离散滑模变结构控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离散控制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早在1990年,Furuta[16]就提出了一种离散滑膜变结构控制系统。

离散控制信号必须是有界,这一限制使得在不确定系统的上下界时,传统的系统设计会需要非常大的反馈增益,经前面分析,较大的反馈增益会使抖振加剧。故而许多学者对离散滑膜变结构控制做出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2.2 自适应滑模变结构控制

自适应控制可以根据当前所接收的信息,做出相对应的控制指令,故而自适应控制更适用于参数变化或者不确定的系统。将自适应控制和滑模控制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解决系统中参数不确定或参数时变的问题。早在1993年,R.H.Sira等[17]就针对线性化系统,设计出了自适应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

在滑模变结构控制中,为了保证系统能够达到切换面,在设计控制律时一般都要求系统不确定性范围已知,但实际中很难做到这一点[18]。程仁洪等[19]将一种简单的自适应用于电机调速,让控制信号随滑模状态偏离开关面的程度大小来自动调整,改进了原来的比例滑模控制。

2.3 神经网络滑膜变结构控制

神经网络算法顾名思义,是由神经网络运作方式为基础设计出的一种算法模式,该算法有着万能逼近的特性,可用于控制非线性系统以及不确定系统。

滑膜自适应算法需求精确的系统模型,而将神经网络系统与其结合,可以降低对模型精确性的要求。如S.C.Lin等[20]就将两者相结合,设计出一种不需要对象精确模型的算法,该算法已经成功应用于非线性单级倒立摆的控制。

神经网络算法因其万能逼近特性,也常用于估计系统中未知部分。D.Munoz等[21]为了能够求解非线性系统中的未知部分,引入了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神经网络算法具有自适应的特性。G.P.Gustavo等[22]将BP网络学习算法与滑模控制相结合,利用BP网络的在线学习功能,实现了电机的自适应滑膜控制。

2.4 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

模糊控制算法是一种非线性智能控制,具有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可以用于处理非线性、时变以及不确定系统。

将模糊控制算法引入滑膜自适应算法,可以用模糊系统逼近未知项或切换项,降低了建模要求。B.Yoo等[23]利用模糊控制算法逼近系统的未知函数,只要知道未知函数的边界,便可设计基于模糊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器。

引入模糊控制算法,通过设计模糊逻辑规则,可以帮助实现滑膜控制算法。S.M.Kim等[24]将滑模面进行模糊划分,设计出了基于模糊滑面的模糊控制器。

2.5 积分滑膜变结构控制

1991年,为了克服普通变结构控制抗扰动能力差的缺点,T.L.Chern等[25]提出了积分滑膜变结构控制方案,该方案已成功应用于电机等系统上。相对于普通滑膜变结构控制方法,积分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抗扰动性能以及追踪性能。

总结

滑模变结构设计具有鲁棒性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常被用于各种控制系统之中。在原有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基础上,又有各位学者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做出了改进,比如针对离散系统,就提出了离散滑模变结构控制。也有学者将滑模变结构控制与其它控制算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性能。

滑模变结构控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具有抖振。关于了消除抖振,中外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

但是滑模变结构控制依旧可以在快速趋近、减小抖振等方面有所发展,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与使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SLOTINE J J, SASTRY S S. Tracking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using sliding surfaces with application to robot manipulator[J]. Int JControl, 1983, 38(2): 465-492.

[2] CHUNG S C Y, LIN C L. A transformed Lure problem for slidingmode control and chattering reduction[J]. IEEE Trans on AutomaticControl, 1999, 44(3): 563-568.

[3] XU J X, LEE T H, PAN Y J. On 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DC servo mechanisms in the presence of unmodeled dynamics[J].Mechatronics, 2003, 13(7): 755-770.

[4] ERBATUR K, KAWAMURA A. Chattering elimination via fuzzyboundary layer tuning[C]. Proc of the 28th Annual Conf of th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Sevilla, Spain: IEEE Press, 2002, 11:2131-2136.

[5] CHEN M S, HWANG Y R, TOMIZUKA M. A state-dependentboundary layer design for sliding mode control[J]. IEEE Trans onAutomatic Control, 2002, 47(10): 1677-1681.

[6] 高为炳. 变结构控制的理论及设计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7] 翟长连, 吴智铭. 一种离散时间系统的变结构控制方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0, 34(5):719-722.

[8] JIANG K, ZHANG J G, CHEN Z M. A new approach for 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based on fuzzy reaching law[C] Proc of the 4th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Shanghai,China: Pres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2, 6: 656-660.

[9] KACHROO P, TOMIZUKA M. Chattering reduction and error convergence in the sliding-mode control of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J]. 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 1996, 41(7): 1063 –1068.

[10] KRUPP D, SHTESSEL Y B. Chattering-free sliding mode controlwith unmodeled dynamics[C]. Proc of American Control Conf. SanDiego: IEEE Press, 1999, 6: 530-534.

[11] 张天平, 冯纯伯, 基于模糊逻辑的连续滑模控制[J].控制与决策,1995, 10(6):503-507.

[12]Ertugrul M,Kaynak O.Neuro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robotic manipulators [J].Mechatronics,2000,10 (1,2):239—263.

[13] HWANG C L,Sliding mode control using time-varying switchinggain and boundary layer for electrohydraulic position and differential pressure control[J]. IEE Proc: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1996, 143(4): 325-332.

[14] 林岩,毛剑琴,操云甫.鲁棒低增益变结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J]. 自动化学报, 2001,27(5): 665-670.

[15] Y S Kim,Y S Han,W S You. discrete–tim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ler with a Decoupled Disturbance Compensato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CNC Servomchanism[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1999,7(4):414-422

[16] K Furuta,Sliding Mode Control of a Discrete System[J].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1990,14(2):145-152

[17] SIRA R H, LLANES S O. Adaptive dynamical sliding mode controlvia backstepping[C] .Proc of the 32nd IEEE Conf on Decision andControl. San Antonio, USA: IEEE Press, 1993, 12: 1422-1427.

[18] 童克文,张兴. 滑模变结构控制及应用[J].电气应用,2007,26(3)

[19] 程洪仁,涂生.电机调速系统中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方法[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8(31):58—62.

[20] LIN S C, CHEN Y Y.RBF network based sliding mode control[C].IEEE Int Conf on Systems, Man,and Cybernetics. San Antonio,USA : IEEE Press, 1994, 10: 1957-1961.

[21] MUNOZ D, D.SBARBARO D. An adaptive sliding-mode controllerfor discrete nonlinear systems[J].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0, 47(3): 574-581.

[22] PARMA G G, MENEZES B R, BRAGA A P, COSTA M A. Slidingmod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of an induction motor drive[J]. Int J ofAdaptive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3, 17(6): 501- 508.

[23] YOO B, HAM W. Adaptive fuzzy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nonlinearsystem[J].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 1998, 6(2): 315- 321.

[24] KIM S W, LEE J J. Design of a fuzzy controller with fuzzy slidingsurface[J].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5, 71(3): 359-367.

[25] CHERN T L, WU Y C. Design of integral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ler and application to electrohydraulic velocity servosystems[J].IEE Proceedings-D, 1991, 138(5): 439-444.

运动 算法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