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朝刚++刘小珠
[摘 要]我国毗邻世界产毒中心的“金三角”和“金新月”,容易成为国际贩毒集团的中转通道,使得我国刑侦禁毒工作的任务日趋繁重。警犬技术是我国公安机关在刑事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在带犬民警的熟练掌控下,加强对贩毒现场周围环境观察能力和识别毒品的能力,可以为禁毒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安 刑事技术 警犬技术 禁毒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85-01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贩毒分子的罪恶心理也随之蠢蠢欲动,近年来他们以各种方法走私贩卖毒品,为了逃避打击和法律制裁,其方法之多样,手段之狡猾。尽管如此,刑事技术中的警犬技术在打击毒品犯罪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搜毒犬立下了汗马功劳。禁毒工作也不能单靠犬或单靠人,而应人、犬结合。人、犬结合是带犬民普使用工作犬进行追踪、鉴别、缉毒、搜爆、搜捕、巡逻、护卫等作业的基本原则。而在缉毒工作中人、犬结合则更为重要。人看犬嗅,犬搜人查。互不干扰,互相配合。真正做到人犬浑然一体,禁毒工作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近年来利用警犬灵敏的嗅觉来搜索寻找贩毒分子隐藏的毒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警犬技术及缉毒犬
警犬技术是一种人犬结合的技术手段,人、犬结合是指警犬训导员与警犬紧密联系,互相搭挡,共同完成任务。人、犬在各个工作领域中先于人为的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以及通过人对犬在作业过程中的表情变化的观察来适当的控制犬,人为的给犬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又通过犬自身较好的嗅觉能力和良好的作业形式来科学的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过程。这种结合性乃是警犬技术的本性,从警犬训练就开始同步形成。警犬训导员是主体,是认识者,处于主动一方;而警犬则是客体,是被认识者,它是作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对象而存在的。警犬训导员和警犬结成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在缉毒犬的使用中,训导员是犬作业的指挥者,训导员应非常迅速地对使用犬的条件、时机、方式做出判断。缉毒犬特别适应于工作最很大的业务场所,如车站、码头、机场、进出口的货物、汽车、行李、邮件、建筑物以及其他运输工具等。多头缉毒犬还可以组成若干个小分队,分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进行堵卡巡逻及守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犬时,训导员对犬的安全要负责,绝不能因疏忽或冒险而危及犬的安全,训导员应善于察言观色,与缉毒犬形成立体的搜毒系统。
3 警犬技术在禁毒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3.1 能力优先
一条优秀的缉毒犬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具备良好的服从性,较高的衔取欲,有抗诱惑性气味干扰能力,不随地捡食,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具有良好的体能基础。而最重要的是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具备良好的搜索形式。对于犬的训练都是由训导员来实施完成的,在训练中训导员应把握犬在每一阶段中的兴奋性及作业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训练,毒品的种类和包装因尽量接近实战。每次训练的时间应根据犬的情况,具体制定工作计划,保证每次训练都能获得成功。在搜索时为不断提高犬的兴奋性,训导员的动作要轻快活泼,态度要和蔼可亲。当犬在作业中产生困难时,应稍休息,挑引犬的兴奋性,不能强迫犬进行工作,以免产生过度抑制而使搜索工作失败。而在其搜索的整个过程中犬始终要听从人的指挥和控制。这就表明在其替犬训练过程中人、犬结合也是十分必要的。
3.2 反應准确
一般来说,神经类型兴奋活泼的犬易采用坐、卧等安静型的反应形式。神经类型安静的则采用扒、吠叫等。但是在实战中坐、卧的反应形式相对来说稍好一些。像有些物品包装上的胶带,它带有的酸味和海洛因的气味相近,犬嗅到后易发生错误反应。如果反应形式为扒,就极易把旅客或货主的东西扒坏,这样便会造成群众对工作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给禁毒工作和带犬事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只要训导员在实战中仔细观察犬注意控制,当犬要扒时提前拉好,不要让其扒到。而在平时训练则可以让其自由的扒。选好了反应形式,犬在平时训练也具备了这种示警能力,但并不意味着犬在实战中能做的很完美。这就需要人仔细观察,平时的训练多注意犬在发现毒品后的表情,包括眼神、尾部的晃动情况、呼吸等与平时的差别,即使犬在实战中不能很好的示警,如果训导员能掌握住这些情况,实战中仔细观察,同样能发现毒品。换句话说,犬的表情变化也是在示警。这就体现了人犬合一的作用和必要性。
3.3 训导员的能力培养
到任何一个现场训导员先应观察现场环境,而后做出主次判断,然后指挥犬搜索。做到重点部位不遗漏而又搜索仔细,次要部位一带而过。这就要加强平时的指嗅,做到指哪嗅哪。要加强训导员自身能力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抓住人员能力才是硬道理的根本,才是提高警犬禁毒工作的首要任务。
4 结语
警犬技术是带犬民警智慧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结晶。相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警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展望未来,警犬工作更应人犬合一、与时俱进,让警犬使用向多方面,多领域拓展,更好地为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耀.物证鉴定科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2] 王双,张大男.警犬训练方法与原则辨析[J].中国工作犬业,2005,(6).
作者简介
石朝刚(1974-),男,贵州遵义人,贵州省遵义市公安局汇川区分局,工程师,主要从事警犬技术专业工作。
刘小珠(1976-),男,江西新余人,江西省新余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技术员,主要从事警犬技术专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