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西地区地层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7月07日 06:24

闫海清

[摘 要]青西地区位于东营凹陷的东北部,是东营、青东两凹陷的过渡区带,其东接青坨子凸起,成藏条件优越,然而目前青西地区的勘探程度仍然较低,其断陷层的构造、沉积充填和油气成藏条件仍认识不清,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也亟需进一步明确。因此开展青西地区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研究对于认识青西地区油气成藏規律,指导下一步勘探部署、实现青西地区油气勘探新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西地区;地层油藏;成藏规律;

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54-01

据现有的资料分析,青西地区地质情况复杂,油藏类型多样,特有的槽谷砂和不整合地层在本区分布广泛,永63井、永80等井见高产油流,而中部永18井、东南边的永23井、永25井却未见油气显示,油气输导条件以及运移路径亟需评价与解答。

构造格架上,东营运动使青坨子强烈隆升,地层遭受剥蚀,基底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上覆的沙河街组、馆陶组、明化镇组地层依次超覆、披覆在凸起上。风化壳形成的泥层广泛发育,能够起到侧向封堵作用;同时沙三大套砂岩与其上覆的馆陶组地层形成不整合接触,风化粘土层广泛发育,并具有一定的封堵作用,进而可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青6-1井、永平124井及永123井均钻遇油层显示,证明油气已运移至该区并成藏,目前制约该区勘探的瓶颈是找到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建立成藏模式以及明确成藏的主控因素[0]。

青西地区西邻永安镇油田与新立村油田,东接青坨子凸起。完钻探井42口,工业油流井共有4口,分别为永63井、永80井、永101井,永123井,低产油流井:永84井。沙三段上报探明储量285万吨,气2.1亿方,油气分布较为分散,油气成藏类型与条件多样,因构造演化规律较复杂,沉积相态多变,勘探难度相应增大,总体而言是东辛探区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研究区呈长方形,勘探面积约330km2。研究区由于长期继承性的断裂活动,油田范围内断裂十分发育,断层性质主要为正断层(有的带有走滑性质),因地势高低不同,地震频发的特点,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在北部及东部陡坡常有发育,同时三角洲相、河流相也是工区主要的沉积相态。总体而言,青西地区是一个构造期次多样,沉积体系复杂的低勘探断块区。

青坨子周边地区被认为是近期内勘探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但多年来该区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因此有必要开展以油气成藏机理、油气运聚控制因素、构造断裂系统研究为主的综合地质研究,弄清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对该区油气分布进行分析和预测,力争在该区形成新的突破。

一、研究思路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测井、录井、地震、地化资料,开展构造及演化特征分析,开展油源对比研究,明确油源方向,总结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而展开输导体系分析,重点对断层活动性、封闭性、砂体平面展布进行研究,建立输导体系格架,结合地震剖面对研究区优势运移通道进行分析,通过油藏剖面解剖,明确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成藏模式;结合构造、沉积展布及圈闭有效性研究,预测有利目标区:

1.构造体系及演化特征研究:利用地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确时深转换的基础上,各层系构造解释,综合运用地球物理(瞬时相位分析和蚁群算法)和地质方法(地层交汇法),结合相干分析,确定了地层超覆线和剥蚀线的准确位置,明确了馆陶组和沙三下的构造特征和圈闭类型,并开展平衡剖面研究,明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输导体系研究:开展了全区油源对比,明确本区油源来自民丰洼陷,充分利用录井以及岩心资料以及地震属性等研究手段开展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同时开展油源断层活动性定量评价,明确疏导体系特征,指出与油源断层相匹配的圈闭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

3.圈闭有效性研究:明确不整合面附近风化粘土层具有垂向封堵性,通过泥岩涂抹统计明确断层侧向封堵能力,进而评价圈闭有效性。

4.成藏富集规律研究:结合构造活动分析和沉积体系研究,解剖已发现典型油气成藏,研究有利储层与烃源岩的时空关系,对油气运移的条件进行评价,确定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和有利条件。

5.油气综合潜力及下步勘探方向评价: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地震地质综合评价,提出勘探有利区。

二、主要成果与认识

1.综合运用地球物理(瞬时相位分析和蚁群算法)和地质方法(地层交汇法),结合相干分析,确定了地层超覆线和剥蚀线的准确位置,明确了馆陶组和沙三下的构造特征和圈闭类型;

2.应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青西地区构造演化历史,明确了青西地区主要经历三次构造抬升运动;应用测井约束反演明确了沙三下时期各砂组砂体展布特征;

3.开展了全区油源对比,明确本区油源来自民丰洼陷,同时开展油源断层活动性定量评价,明确疏导体系特征及其有效性,指出与油源断层相匹配的圈闭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

4.明确不整合面附近风化粘土层具有垂向封堵性,通过泥岩涂抹统计明确断层侧向封堵能力,进而评价圈闭有效性;

5.通过已知油藏的解剖和成藏条件分析,明确了青西馆陶组和沙三下明确了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沙三下层系油气富集于斜坡带中背斜圈闭及凸起边缘不整合遮挡的地层圈闭中,地层圈闭的含油高度40-50米;在馆陶组层系,油气富集于凸起边缘馆陶组砂体与青坨子凸起形成的地层圈闭中,地层圈闭的含油高度20米左右。从油藏解剖来看,油气输导及圈闭有效性是成藏关键;

6.优选有利勘探区带,评价有利目标,在青西馆陶组和沙三下总共提出有利评价目标5个。

参考文献

[1] 周建生,杨长春.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构造样式分布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05:1416-1426.

[2] 冯有良,周海民,任建业,郑和荣,苗顺德.渤海湾盆地东部古近系层序地层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10:1356-1376.

[3] 刘晓峰,董月霞,王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背形负花状构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06:1029-1034.

[4] 彭传圣,林会喜,刘华,吴智平,刘广天.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与古生界原生油气成藏[J].高校地质学报,2008,02:206-216.

[5] 蒋有录,刘培,刘华,宋国奇,王永诗,崔小君.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及聚集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14-21.

[6] 陈中红,查明.断陷湖盆超压封存箱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J].地质科学,2008,01:50-64.

[7] 金强,闫昭民,程付启,苏朝光.渤海湾盆地不同级别不整合及其油气成藏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9,04:440-444.

[8] 王建伟,宋书君,王新征,赵密福,万从礼,牛富玲.东营凹陷牛庄洼陷砂岩透镜体的成藏机理[J].石油学报,2007,05:39-44+50.

[9] 蒋有录,刘华,张乐,谭丽娟,王宁.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03:215-218+259.

[10] 徐振中,陈世悦,王永诗.渤海湾地区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J].中国地质,2006,01:201-211.

文章 运动 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