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县坝底乡场镇后山斜坡调查评价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7月09日 15:28

张庆++左蔚

[摘 要]为了更近一步查清地质灾害在北川县域内的发育特征,有必要对县城内重点场镇进行深入详细的剖析评价,北川县坝底乡场镇后山斜坡区(即菜市场后山老滑坡)属于影响场镇安全的潜在灾害体,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的特征,为各级政府科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斜坡;特征;防治

中图分类号:S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99-02

0 前言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对坝底乡场镇影响最大的后山斜坡区(即菜市场后山老滑坡)开展工作,该老滑坡直接威胁场镇居民28户,人口110人,一个农贸市场(市场流动人口约800-1500人),以及进场镇道路过往行人的安全。通过现场调查结合以往资料,从滑坡区的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变形及各种要素、滑坡的变形破坏发展历史,以及滑坡成因机制、性质和稳定性宏观定性等方面对目前场镇后山斜坡作出判断和评价。

1 基本特征

1.1 地形地貌

菜市场后山老滑坡位于青片河右岸坝底乡菜市场和客运站后山坡体中前缘(图1-1),微地貌属河谷斜坡、缓坡地貌单元,地形上南西高北东低,坡向约40°~60°,纵向坡度20°~40°,横向坡度5°~20°,前缘、陡中后缘较缓,滑坡平面形态呈长条状。后缘海拔高程997.40m,前缘至客运站后方挡墙附近,海拔高程约886.00m,相对高差111.40m。滑坡错动后在后缘形成一高约2~5m的弧形陡壁,两侧壁冲沟发育,均呈宽缓的“U”字形。平面呈凹形“圈椅状”构造。(见照片1-1)。

1.2 形态与规模

滑坡发育在第四系崩坡积层中,平面形态呈“长条状”,具“圈椅状”地形。根据地形地貌分析,主滑方向约为60°。滑坡分布高程886.00~997.4m,最大宽度约 169m,纵向最大斜长280m,滑体面积1.57×104m2,滑体最大厚度6.50m,滑坡体平均厚约5.00m,体积约7.9×104m3,为中等规模滑坡。

1.3 滑体特征

滑体为第四系崩坡积物,为单层结构。主要为褐灰色、灰色、黄灰色碎石,局部夹角砾薄层。碎块石成分为千枚岩,强~中风化,呈棱角状,直径大多在Φ200~20mm,20~20mm两个粒径段,含量75~85%。砂砾颗粒为碎块石风化所至,其与碎块石在垂向上分布不均匀。砂砾和少量粉、粘粒充填其中。

滑体厚度在纵横方向变化大,但滑体物质组成一致。横向上,两侧边界处薄,为2.00~3.00m;中间厚,为5.00~6.00m。纵向上,前后部相对较薄,为1.00~4.00m;中部较厚达6.50m。

1.4 变形破坏特征

该滑坡属老滑坡,经现场访问调查,大约发生于几十年以前,近期未发现新变形迹象,但仍保留了滑移留下的痕迹:左右两侧壁冲沟同源、坡体中前缘见马刀树、局部见滑坡错落形成的平台及微型陡坎,前后缘地形较陡,中部相对平缓。

后缘见滑坡形成的微型弧状陡坎,陡坎高1.50~3.00m,坡度50°~70°,陡壁延伸方向142°~146°,后缘左侧以陡坎为界,为裸露基岩,岩性为薄层状千枚岩,坎高10~20m。本次调查未发现继续变形痕迹,地面未见拉张裂缝。滑体中部由于滑动错动而形成阶梯状平台,平台4~15m不等,微型陡坎高0.50~3.50m。坡体上零星见马刀树分布,马刀树树杆下段微弯外倾,倾角约80°(外倾10°),中上部微弯趋直。滑体前缘以临空面为界,临空陡坎高约2~8m,由于房屋修建,采取了浆砌片石挡墙支护,目前未发现挡墙外倾变形迹象。滑坡左侧边界以冲沟为界,冲沟沟槽宽缓,呈“U”字形,沟床宽1.50~2.50m,切割深度1.00~3.00m不等,沟内无水,冲沟末端与上部后缘侧壁交汇。滑坡右侧冲沟狭窄,呈“V”字形,沟床宽2.00~3.00m,切割深度2.00~5.00m,冲沟内已砌筑排导槽,强降雨时易形成暂性时洪流,下段冲刷严重,中上段淤塞严重,沟槽内杂草丛生。

据访问,5.12地震后滑坡整体未见明显变形,从滑坡变形特征分析,滑体仅前缘临空面发生局部小规模崩滑,未波及整体滑体滑移,地震过后至详查工作时未见变形加剧,基于此滑体通过自身应力调整已趋于稳定,未见复活的迹象。

2 稳定性评价

2.1 定性评价

根据滑坡结构特征及分布状态分析,老滑坡系由沿陡崖卸荷带崩滑的产物,为崩滑堆积体滑坡。大约在几十年前,由于坝底乡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工程建设对坡体前缘的挤占,对前缘削坡形成临空面,诱使边坡最初滑移变形,后经多次小规模滑移叠加,从而塑造成目前之地形地貌特征。属前缘率先变形波及中后缘滑移的牵引式滑坡。

滑坡的演化发展的地质历史过程显示坡体总是具有从高位能向低位能转化的趋势,菜市场后山老滑坡从发展至今,经历了多次的局部崩、滑调整,上部坡体的位能已基本得到了释放,滑坡已稳定。通过5.12地震作用和2013年7.9洪灾未见滑坡复活迹象,足以说明该滑坡稳定性较好,再次复活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在2009年震后应急治理后,防护工程完好及工程有效性好,滑坡现状稳定性及潜在稳定性好。

2.2 定量评价

根据以往同类岩土体参数类比经验,多次反复试算与实际的地质情况对比达到基本吻合后确定本次稳定性计算参数,具体参数取值见表1。

以基覆界面作为潜在滑动面进行定量地评价斜坡体的稳定状况。选取1-1剖面(图2-1)针对潜在滑面(基覆界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中主要考虑以下两种工况下的坡体稳定性问题:

①工况Ⅰ:自重(天然);

②工况Ⅱ:自重+暴雨;

③工况Ⅲ:自重+地震;

按照上述工况及方法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汇总于表2。根据计算结果,对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将稳定性划分为四级:稳定系数Fs≥1.15为稳定,1.15>Fs≥1.05基本稳定,1.05>Fs≥1.0为欠稳定,Fs<1.0为不稳定。

从表2可以看出:滑坡在天然条件下,处于稳定性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地震工况下(地震烈度达Ⅷ度),处于基本稳定性状态。

3 危害对象及危险性预测

据调查访问,本段老滑坡现状稳定,目前未发现变形迹象。滑坡现状稳定性及潜在稳定性好。只要人类工程活动不对坡体地形地貌改变,则滑坡仍维持现状稳定状态。从该角度上看滑坡对前缘客运中心、菜市场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影响较小,滑坡现状稳定性及潜在稳定性较好。

4 结语

分析了北川县坝底乡场镇后山斜坡区(即菜市场后山老滑坡)发育的特征。对斜坡进行了定性评价,同时对不同工况进行定量的稳定性计算,滑坡目前对前缘客运中心、菜市场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影响较小,现状稳定性及潜在稳定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

[2] 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0.

[3] 黄润秋等.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陶连金,苏生瑞,张倬远.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1.9.

[5] 徐邦栋.滑坡分析與防治[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

[6] 胡广韬.滑坡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年.

调查 滑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