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书元
[摘 要]在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是调查地质情况、水文情况的一项重要工程,它在建筑、地质勘探、科考等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水文地質工程地质工作中的基础地质调查,可以获取所需数据,了解、掌握地下水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在明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调查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地下水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期提高人们对此的重视。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TH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399-01
随着我国发展,至今大多数人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时,对于水文地质的重视度严重不足,投入的精力与资金也有限,因此由于水文地质问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地下岩土中含有的水分,形成了地质勘查工作的环境,也决定了地下岩土层的质量。如果想要提升工程地质勘查的效果,就必须重视水文地质勘查这一步骤,具体分析水文地质勘查在工程勘查中所起到的作用,使得勘查人员可以更有效地探究水质危害,只有明确这些危害,才能方便勘查人员在进行勘查的过程中合理控制与预防危害的发生,进一步防止地质危害和地质环境恶化等情况的出现。
1.地下水调查的重要性
所有地区的地下水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季节的更替、地壳运动等缓慢变化,或上升或下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地下水位突然上升或突然下降的情况。不管是缓慢变化还是突然变化,都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且突变的影响会更大。这里所说的变化主要是指水文地质灾害,即由地下水位出现较大变化所引发的灾害。造成地下水位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地质因素(岩体结构、分布,水层结构等)是造成潜水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基础地质调查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有效分析地质因素,从而了解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情况。一般而言,应先分析含水层岩性——如果含水层土质颗粒比较小,则说明该含水层的渗透性比较差,地下水流比较差。这样的土质容易出现渗透问题。同时,还应分析包气带的情况——如果包气带很薄,则毛细带距离地表就比较近,土饱和就比较小;如果地下水流梯度逐渐趋于平衡,则容易导致排水不泄。通过地下水调查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相关情况,从而预测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做好铺垫。
2.基础地质调查的作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了解其变化规律,可以为人们采取灾害预防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础地质调查的。对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的基础地质调查,通过现场勘查采集可获取水文地质类型、地下水分布和当前水位等各种相关信息,从而为土木工程施工提供所需信息,让施工人员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准确预测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制订有效的预防性措施,以此降低或避免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
利用基础地质调查来减少地质灾害发生,除了要根据所采集的信息准确预测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情况外,还需要重视对岩土水理性质的研究和测试,并灵活运用物理勘察方法。在此过程中,调查人员应借助先进、精密的仪器和科学的勘察方法精确探测和深入分析岩土层构造、性质特征等,对由地表水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地质现象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际之间的差异,分析地下水位变动对岩土的影响,尤其是频繁的升降变化。由于地形地貌等的不同,水文地质勘察的要求也不同,而且水文地质的调查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基础地质调查的需求。在实施勘察前,可以将整个勘察区域划分出重点区域、次重区域等,按照重要等级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勘察方法和仪器。在此,要注意勘察方法和勘察仪器与勘察区域的匹配性、适用性,保证所用的勘察方法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分析结果,保证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减少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
3.在进行水文地质危害分析时应重点测试水理性质
岩土的性质如硬度、强度和易变形度等都严重受到岩土的水理性质的干扰,进而影响到工程勘测的安全性,在进行岩土勘测的过程时,应该主要勘测这些因素:柔软性、吸水性、可塑性和胀缩性等等。地下水根据其具体的物理属性分为毛细管水、结合水以及重力水。三者的内在含义与具体区别在此就不做过多的介绍。通常在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基础下,重力水可以随意活动在岩土层中,是岩土层水理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重力水是狭义上的地下水,也是我们工程勘测中水文地质分析的主要对象,要充分对重力水的地质参数进行测试,从而分析水文地质可能带来的危害。
4.水文地质危害的分析和相关解决方案
(1)水文地质危害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产生的水文地质危害具体表现在两大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由于地下水的地位升降导致的,另一个层面是由于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导致的。地下水的水位变化会给工程勘测带来严重的危害。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是相对平衡的,但是当人为进行干扰时,地下水的压力就会不自觉地受到破坏,产生浮动,出现基坑涌现,流砂等非常严重的水位地质危害。
(2)水文地质危害的对策研究 。工程地质勘测的最终结果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报告的基本依据包括地基设计、施工条件等。研究报告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安全可靠。根据以往的经验表明,研究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地下水的种类、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岩土种类、岩土高度、地下水位的变化状况、水文地质的相关具体参数(渗透系数、给水度以及膨胀率、软化系数等)以及水流量等等。除此之外,工程勘测过程必须在查明工程地质的条件之后,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需求和地质特点,分析地质环境会给工程实施带来的影响,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运用高密度电法勘探和激发极化法电法相结合的手法,将调查的重点放在平时普通勘测难以进行的地域上,确保勘查的深度与准确度。
5.结语
历史的文明与自然的结晶都展现在自然万物的天然之中,工程勘查工作的进行固然重要,但是身为新时代的中国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专业人员不能仅仅只知道单纯地履行勘测职责与任务,更应该意识到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是我们不可推脱的责任。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已经越来越重要,要想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性,维持工程建筑的安稳,尽量少地发生水文地质灾害,应该在具体工程勘测工作中重视水文地质的危害,并对水文地质危害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危害的原因,从而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做好准备措施。
参考文献:
[1]付强,秦福锋.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J]. 企业导报,2015(07):01.
[2]丁剑.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性分析[J].科技展望,2015(02):10.
[3]胡丽梅,邢宏汞.浅谈地下水的危害及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勘察[J].科技信息,200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