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中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探讨.doc
魏礼响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工程中预应力技术在平板结构中,转换层结构以及框架结构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建筑工程 预应力 平板结构 转换层结构 框架结构
中图分类号:U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172-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其中,最显著的被应用的新技术,便是预应力技术。通过在建筑工程中使用预应力技术,使得建筑的坚固性与稳定性得到了提高。而且由于其经济,方便,技术要求较简单的优点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在平板结构中的应用,转换层结构中的应用以及框架结构中的应用。针对这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使建筑工程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更加科学,使我国的建筑事业得到充足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1、建筑工程中预应力技术应用的三种结构
1.1 平板结构
建筑工程中的平板结构分为两方面,即建筑结构中的水平向系统,以及竖直向系统。这些以板,柱,梯为主的结构体系易在压力下发生弹性形变,变弯变折等等。当这些结构体系发生形状变化时易造成建筑结构受损,受损后的建筑受力不均导致墙体崩裂,坍塌等危险事件发生。例如,楼梯属于平板结构中的板式结构,其受到的楼体的挤压力以及自身的重力会使得楼梯发生弹性形变,若不采用合适的解决方案,会导致楼梯断裂,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因此,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在平板结构中采用預应力的技术,使得平板结构在被应用的期间内可以部分甚至全部的将荷载产生的压迫应力抵消掉,从而增加其抵抗形变的能力,保持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受力均匀,从而保证建筑内部人员与财物的安全。
1.2 转换层结构
所谓转换层结构,即是当建筑设施内部的某层面由于上层与下层功能性质的不同,从而使得该楼层的上部与下部采用不相同的结构形式,这一楼层起到了一个结构转化的中介作用,便将其称之为转换层结构。由于转换层结构的上层与下层的空间功能不同,使得其受力不同,因此易发生危险状况。发达城市的中央商务区高层建筑内,通常容纳餐饮店,娱乐设施,办公用地等等,每一层都扮演着各自的转换层结构的角色,一旦某一层发生由受力影响的崩塌问题,不但会影响本层的人员与财产的损失,更是会对下层人员聚集较多场所造成极大的人员生命损害以及财产损失。而上层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通过在转换层结构中运用预应力技术,增强其稳定性,加大受力限度,从而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固性,进而保证转换层及上下各层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1.3 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指的是建筑内部的梁结构与柱结构通过刚性连接,构建成建筑设施的承重结构。框架结构的精髓便是使建筑整体受力并不由墙壁等承受,而是由建筑内部的横向以及纵向的框架进行力的分担。框架结构可以说是建筑设施整体的受力结构,一旦其因受力问题发生损坏,极容易导致建筑整体崩塌。框架结构中应用最广的便是钢筋,其在横向与纵向的荷载中都起到重要左右,一旦发生钢筋形变甚至断裂,建筑整体就易崩塌,造成极大的损害。通过对框架结构使用预应力技术,就可以在保证钢筋发挥自身承重作用的同时,提升其抵抗形变的能力,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保证建筑内部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这在一些大型商场,体育馆,高层建筑以及电影剧场的大型框架结构中预应力技术被广泛应用。
2、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三种结构的具体应用
2.1 在平板结构中的应用
预应力在平板结构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的顶层设计中,其后张部分通过不搭梁的平板结构进行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在现代建筑体系中被广泛应用。预应力技术运用在室内还可以将室内的明梁部分去除,而仅以必要的暗梁来进行承力,以使得建筑内部各室内的顶层平面成为完整一块。通过对建筑的平板结构运用预应力技术,可以提升楼层的有效高度,加强室内的美感以及使用功能,方便房屋内部的装修,还方便室内各部分功能的重新调整。由于传统工程所采用的无梁平板结构未采用预应力技术,导致内部隔墙多,其累加的内部荷载较大,进而使得所需的混凝土平板厚度较大,从而消耗较多原料,加大企业的资金投入,若企业设计不合理或资金不足又会使得建筑稳定性差,易发生安全事故。
2.2 在转换层结构中的应用
转换层的应用可以使建筑内部容纳更多的功能不同的设施,增加设施的有效利用空间,节约建筑用地,即节省了企业的资金输出,又增加了城市的可用空间。在转换层结构中运用预应力技术,体现在预应力筋的应用上,在进行大柱网与大空间的公共设施中,其转换层结构的通过预应力筋的搭建使得这些大型设施转换层底部受力均匀,受力合理,保证转换层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设施内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预应力技术应用可以降低大型设施内转换层结构的资金消耗,节约成本。
2.3 在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预应力技术通过在建筑内柱与柱之间设定不同数量的明梁,可以极大的减少室内次梁的数量。室内的次梁减少会增加室内的视野,提升室内的美感与空间感,不但增加了坚固性,还节约了大批材料,为企业节省了大部分的资金。由于所需搭建的梁减少,使得工作量降低,增加施工速度。运用钢筋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内部施展预应力技术,可以减少外墙的厚度以及室内承重墙的面积,有利于室内功能区的重新划分,增加室内空间的可塑性。在大型商场与体育场等框架结构中,预应力钢的使用减少了设施的支撑部件,增加设施的整体美感,同时空间的增加使得可容纳的人数也有所提高,增加设施的有效利用空间。因此,预应力技术在框架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结语
经过建筑行业多年的发展,预应力技术在不断的实践与发展中逐渐完善,现如今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本文通过对预应力技术在平板结构中的应用,转换层结构中的应用以及框架结构中的应用进行归纳分析,最终证明预应力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但其并没有发展成为一项完全成熟的技术,仍需在不断地运用当中完善自己。在建筑行业当中充分的运用预应力技术,可以极大的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我国建筑设施的发展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卫明.建筑工程施工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探讨[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11):79-80.
[2] 吕志涛,孟少平.现代预应力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3-24.
[3] 金欣.预应力技术在高层建筑地下室梁板结构施工中的综合应用探讨[J].中外建筑,2009,(05):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