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翔
[摘 要]自“十二五”规划提出后,我国的文物保护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成为当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范围的重点问题之一。文章对文物修复保护的特点,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成果评价的重要性、文物修复技术研究阶段以及各阶段的评价内容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文物保护修复; 技术成果; 评价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56-01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上千年的人文历史,文物的数量庞大,但是目前的文物保存状况并不令人乐观,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也渗透到文物修复保护领域,成为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力量。“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出现,其中文物修复保护技术占据科技创新成果中的重要地位。开展文物修复技术成果评价是使文物得以安全并且长期保存的重要保证,文章结合文物修复保护技术特点对技术成果评价提出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文物特点
1.1 文物具有珍贵性和稀缺性
文物承载人类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常重要且宝贵;我国虽然具有数量庞大的文物,但还具有种类繁多的特点,具体类别的文物数量其实不多甚至是仅有一件的。这要求在选用文物修复技术时要小心谨慎,尤其是直接与文物实体接触的技术。
1.2 文物具有复杂性
文物的复杂性是从各角度来分析的,第一,文物包括了人类所有历史演变的社会和自然活动,文物的年代各有不同,文物的材质工艺千变万化。第二,同一时期出产的文物,经过不同的环境,完整程度各有不同。第三,统一进行保护管理的文物,因为保存的环境和条件也各不一样,文物病害发生具有速度上不同。文物的复杂性使得文物修复保护技术也要随之进行调节改变,由此可知文物修复技术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
1.3 文物具有脆弱性
文物本身作为一种存在了成百上千年的物件,自身的材質渐渐变差,容易损坏。并且由于文物的流落多地和保护不当,文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还有一些曾经被修复保护过的文物,由于时间过长失去效用或者保护不当加剧文物的损坏速度,使文物变得更为脆弱。
1.4 文物保护具有“永续”性
实际上文物都会随之时间渐渐消失,但是由于文物是一种承载了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物品所以需要人为的保护来延长其存在。延长文物寿命的原因有三:首先是为了给后代提供研学习继承其中文化价值,其次是文物的所有信息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是不能研究完全的,需要时间进行研究,再有就是一些当前不能完成的修复保护问题在未来或许可以攻破。文物保存的这一特点增加了文物保护修复的要求。
二、文物修复技术成果评价概况
2.1 我国文物修复技术成果评价体系建设落后
我国其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有提出与科技成果评价相关的概念。我国在国家层面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是国家科委在1959年发出的《关于总结鉴定新产品新技术的通知》[1]。2009年我国发布实施新的评价办法与评价模式,将“评价”代替了“鉴定”一词,自此我国成果评价步入了新阶段。
我国文物局规定成果评价由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文物部门实行,用鉴定作为主要方式。这一方法以及不符合我们国家文物保护工作大量与科技结合的要求,当前我国的文物保护行业还没有建立适应目前发展情况的评价体系,主要由技术人员在进行研究过程中自己评价。不能够客观、系统科学地评价技术成果。因此我国的文物保护行业的技术成果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
2.2 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成果评价具有特殊性
文物保护和修复对技术的安全性要求很高,根据上文提出的文物的特性可以理解对待文物修复的严肃谨慎。在修复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使文物受到的损害最少。文物修复保护对于技术的有效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物具有复杂性,这使得每项技术可以运用的范围较为狭窄,想要达到预期的功能设计比较困难。由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特别要求,虽然当前产生了很多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成果但是需要严格评价这些技术成果。
三、文物修复保护技术研发阶段
研发文物修复和保护技术不仅需要多阶段进行还需要很长的周期。不同研究阶段都必须对技术安全性和技术有效性密切关注而不同的阶段的研究目的、具体内容和采用方法都可以不相同。为了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得到足够的证明,需要落脚于从技术研发的整个过程,分阶段控制技术成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是将所有阶段得出的结果以同一个评级目标来进行评价会有两个缺陷:首先是这会使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能得到有力的证明,评价效果不好而且评价的难度比较大;其次这样并不能及时地发现技术研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在实验室完成技术成果的研究后还需要进行后续的研究才能在工作中运用。文物技术成果后续研究主要包括在文物修复中进行初步的使用,检查使用后的效果。因此可以把文物修复技术的研发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实验室研究阶段、文物本体实验阶段、技术应用推广阶段[2]。
四、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成果评价流程
根据上文提出的文物修复技术研究过程,为了确保技术结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以阶段的目标为中心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在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之前要参考前一阶段的结果讨论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研究。这种层层递进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风险控制对于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有很大的保证。
3.1 实验室研究评价
这一评价需要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对在实验室进行研究产生的技术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有验证并且判断实验室的技术结果是否具有真实性,为后面阶段的研究提供有效前提;对技术成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考虑是否可以使用该技术结果进行文物本体实验。
3.2 文物本体实验评价
这一评价是依据技术成果对文物本体进行实验后的结果来评价该项新技术。可以根据这次评价大体上说明技术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考虑是否能够将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这次评价需要文物本体因此要通过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建立的试验机构。
3.3 后评价
后评价主要是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以后进行操作过程中的监督和跟踪。这是一个时间较长范围较大的效果评价,需要对推广后的全过程进行检测。后评价的进行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发现新技术推广使用后会出现的未能预料到的问题并且及时进行改进,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可以使之与同种类的技术进行参照对比。为技术的淘汰、更新或优选提供决策依据[3]。
五、小结
文物修复技术成果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对此进行长期的探索完善。完善这一评价体系需要体系运转的各项基本条件以及技术和制度的支撑。在建立体系过程中可以先采取试点工作,首先在一些固定类别的文物中尝试实行,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缺漏不断进行完善修复,在积累到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后再行推广,形成相对全面的文物修复技术成果评价体系和施行的规则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明明,王小蕊.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成果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03:45-49.
[2] 夏瑞雪.文物预防保护类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3] 王明明,文琴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供求分析[J].东南文化,2012,03: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