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认识与实践研究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7月17日 13:46

陆英杰

[摘 要]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单元结构,要实现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课程建设是核心也是关键。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科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典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并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系统化排序,形成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建设 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43-01

当前,职校学生就业率虽然在数据上呈上升趋势,但就业层次低、工资待遇差、专业对口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除了经济形势和招生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影响,职校学生自身存在的专业素质低和就业能力差等问题则凸显了目前职业教育中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内容与就业需求差距甚远等弊端。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专业建设,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课程建设。我们到底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去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这种培养学生的方式和途径就是课程!

一、当前“课程”设置的问题

中职教育的各个学校和专业近年来都进行过教学改革的尝试,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若干途径和措施,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厂校联合办学。但是,这些改革对知识能力结构、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还不够大,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得不够密切、针对性还不够强。

我们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既“死板”又“随意”。说课程设置“死板”指的是某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多年未变,所用的教材也是多年前的版本。由这样“老旧”的课程组成的专业培养模式又怎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式呢?说课程设置“随意”指的是某些专业的课程开设往往不是围绕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而定,而是被一些其他因素影响,如受教材的限制或者某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喜好随意更改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而这样的更改并未经过谨慎的思考和严格的审查。具体来说,当前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对接

在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方面,较少考虑作为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培养要求,不重视岗位技能的培养,较多地考虑了作为设计人员或从事高层次技术工作人员的培养要求,强调学科的系统化、理论化,没有把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一目标突出出来。

2.课程内容固化、拓展性较差

专业课程内容缺乏弹性,选修课程少,没有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实现差别化教学,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动性发挥非常不利。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行业工作的变化缺乏快速的应对措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3.课程结构仍按知识体系组织,与工作体系分离

现行课程结构,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没有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较多地强调了设计与计算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特别是基础理论方面的要求,而对于生产实际操作技能却突出和强调不够,缺少必要的保证措施,使得知识与技能结构过于分散,重点不突出,并且缺少综合素质要求;知识与能力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和整体优化。

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及其实施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对专业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企业急需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很快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按照“课程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专业课程建设应根据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引导,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体系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是指为培养完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岗前培训”,职业教育是针对“岗位群”实施的教育。细节性的教学往往不是学校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对课程的“枝干”进行分析,明确课程的改革的方向,对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适当的修整再造。“重组”的依据是基于实际生产实践环节的逻辑认识过程。“重组”使个体得以稳步发展,即认识思维、熟能生巧循环向上的发生、发展、创新过程。

首先,以“工作过程导向”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第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識、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第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要体现职业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中确立实践课程,达成学生对功能性实践活动的“体验”。

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开发流程如下: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集合)—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即能力描述的课程体系)—学习情景体系。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课程内容,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任务的形式将工作过程贯穿起来,通过对工作任务的系统化排序,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

三、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水平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能力

课程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和实现者是学生,或者说学生是课程的“消费者”。商品好不好,消费者说了算;课程设置好不好,学生有直接发言权。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评价学生,就算有学生评价老师也只是评价老师的课堂表现、教学态度等方面,而不会让学生去评价这门课怎么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没有想过也没有能力去评价一门课程的结构、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是否科学合理。事实上,应该让学生发挥主动精神,教会他们如何去评价一门课程。要设计好评价的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对学生评价课程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认真处理,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更好地改进课程。

总之,课程与专业是模块与整体的关系,合理调整课程的设置与组合方式便可以改变专业培养的模式和结果。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可以为每一位学生配置不同的课程,打造出属于他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专业!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蔡厚平.高职船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 应业炬.地方院校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f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

一线 文章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