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油藏分层优化调整提升开发效果对策研究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7月22日 14:38

卢宁

[摘 要]分层注水技术是油田有效适用的注水开发技术。高含水开发期油藏要不断加强对層系、构造的认识,及时调整油水井的对应情况;在对油藏调整方案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方案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中高渗;构造油藏;细化层系;综合调整;水驱状况

中图分类号:X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031-01在油田开发初期的布井时应采取分阶段布井的方式,首先把主力小层单独作为一套层系进行开发,当油田综合含水上升到一定程度,即原油产量出现大幅下降时,再采用新的井网把储层物性差、难动用的油层动用起来,这样新井的产量可以弥补油田产量的递减。通过此开发措施既可以使层系之间完全分隔开来,减缓了层间矛盾,避免了监测新、旧层系的开发动态数据的困难,也可以利用初期布井的时对其他小层的构造、展布、物性参数等进行一定的探测作用,为下步部署井网打下一定的基础。但是,分批布井会降低油田的采油速度,为了满足配产的需要可以适当提高采油速度。在进行井网部署时应考虑不同物性的油层对井网井距的要求。对于渗透率较高的储层,采用较大的井距就可以对具有较高的水驱控制程度;而对于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应适当的减少井网的井距来使其达到一定的水驱控制程度。这是由于中、低渗透层的连续性差,水驱控制储量与井网密度或注采井距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细分层系时适当采取较密的井距对中、低渗透层进行开发,这样有助于提高中、低渗透层的动用程度。

本文研究区块油藏为一常温、常压、中高渗构造油藏及构造-岩性油藏。开发层系先后经历了三次细分、重组的调整,油藏已全面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通过细化层系研究,存在问题剖析及剩余油潜力分析,分层系进行综合调整治理,完善井网,提高“三率”,改善水驱状况,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油水井井况恶化,导致井网二次不完善,储量失控

各层系的油水井井况问题都比较突出,失控地质储量83万吨,水驱储量62万吨。据统计油井套损问题占50.0%,水井套损问题占72.7%,成为井况差的主要问题。

1.2 非主力层注采井网不完善,能量不足

近年相继投入沙二8、9等非主力层的5个井区,多数因无老井可利用转注,靠天然能量生产能量不足。

1.3 层段合格率较低

(1)层多,多级卡封,管柱复杂。射开层多,跨度大,尤其是上部油层射开,卡封注水导致注水管柱复杂,常出现上部方停层封失效,影响层段合格率。(2)井况差带病注水影响。带病注水6口(其中浅部套漏2口、鱼顶1口、套变3口),影响层段合格率。

1.4 水淹水窜严重,注水利用率较低

区块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高达97.3%,年均含水97.0%,据水淹状况统计,平面上有86.7%的井含水大于95%;尤其沙一段平面上96.7%的井含水大于95%;主要表现在主力层与次主力层水淹严重,水淹面积达95%,水淹水窜严重,注水利用率较低。

1.5 纵向上非均质严重,动用程度差异大

油藏纵向上油层多,有油层76个,主力小层为12个,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流体性质差异大。历史上大段合注、合采,各小层吸水和产液状况差别较大,造成层间干扰严重、动用不均衡 。

2 剩余油潜力分析

2.1 倾角较缓的滨浅湖席状砂储层。沙一1-3层系,剩余油饱和度总体较低,剩余油富集区零散分布在局部注采井网不完的井区。

2.2 沙二1-5层系的分流河道储层。因横向变化大,井网完善程度相对较差,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2.3 高倾角的河口沙坝储层沙二6-7层系主力层总体剩余饱和度低,剩余油沿屋脊一线分布;非主力层剩余油饱和度较高。

3 治理对策及工作部署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层间非均质油藏,储层渗透率级差愈大,低渗透层分流率愈小,合层水驱开发效果愈差。在渗透率级差和注液强度相同条件下,随着小层数增加,高、低透层分流率均呈现下降趋势,而中等渗透率层分流率呈现增加趋势。合层水驱开发效果呈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其中高渗透层水驱采收率几乎保持不变,而低渗透层则逐渐增加。水驱结束后转注入液流转向剂或驱油剂,中、低渗透层吸液量或分流率大幅度增加,其采出程度增大。

3.1 治理原则及对策

3.1.1 针对部分高倾角河口砂坝主力油层、近年废弃的油层,强化人工边外注水,边内高部位稀井网开发模式,通过更新油井、大修扶停恢复油层生产,提高油藏采收率。沙二6-7层系设计水井边外布井,油井高部位稀井网布井,实施先注后采,压力恢复至原始地层压力附近,开始采油,水井控制注水。

3.1.2 针对水淹水窜严重的井组,停采主流线和油水边界上的水窜井、层,开展“分层交替注采、不稳定注水、稳定采油”,提高水驱油效率试验;计划实施四个井组。

3.1.3 针对井况差的问题,强化大修工艺配套。通过小套修复、补贴、换套等技术,重建井筒,强化非主力层注水;更新油井3口、大修6口,恢复地质储量26万吨;更新水井5口、下小套1口、大修打捞1口、修套1口,恢复水驱控制储量46万吨。

3.1.4 针对层段合格率低的问题,强化注水工艺配套,简化注水管柱。通过封堵、打塞等手段,实现分层有效注水;实施封堵方停层6口,简化注水管柱。

3.1.5 针对层间、层内矛盾,进一步开展堵调先导试验,提高水驱波及体积。优选河31-26井组堵调先导试验。

3.2 分层注水管柱的优化

①优化分层注水管柱结构。管柱结构中采用了水力锚/支撑卡瓦,通过对管柱的上部锚定/下部支撑,能有效克服管柱的蠕动,提高封隔器等配套工具的使用安全性;水力锚和水力卡瓦均设计为低压启动,能有效减少压力效应对管柱的影响。同时管柱上部设置了补偿器,能补偿管柱温度和压力效应下的伸缩,改善管柱的受力条件,缓解管柱的螺旋效应和弯曲效应,避免了封隔器随管柱的上下蠕动,提高了封隔器的密封压力和使用寿命。② 分注工具内外全部进行了Ni-P镀防腐处理,大大提高了管柱的整体防腐性能,提高了管柱使用寿命。 GDP配水器采用了轨道换向机构,可直接携带所需水嘴下井。坐封后自动换向,即可直接转入正常注水,减少了投捞死芯子的作业工序;解决了液压坐封封隔器多级使用的难题。

4 开发效果评价

(1)储量及水驱控制程度:调整后,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由75%提高到83.4%,水驱控制程度由75.0%提高到80.4%,水驱动用程度由70.1%提高到75.6%,增加水驱控制储量47万吨。(2)井网完善程度及注采对应率:调整后,井层注采对应率由60.7%提高到66.8%,厚度对应率由69.8%提高到75.1%,两向及以上注采对应率由目前的47.7%提高61.8%。(3)分注率及层段合格率:调整后,分注率由67.7%提高到74.3%,层段合格率由58.1%提高到69.1%,自然递减率下降6.5%。

参考文献

[1] 精细动态调水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研究[J].王德强,宋敏,白杰英.内江科技.2014(05).

[2] 油藏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分析[J].安桂荣,屈亚光,沙雁红,耿站立,张伟.钻采工艺.2013(06).

[3] 基于流动单元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J].徐慧,林承焰,牛涛,苗志国,张昌艳.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5).

文章 管柱 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