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层专业博物馆的发展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7月25日 00:31

邢凯

[摘 要]基层专业博物馆是博物馆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遇到资金、人才、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走一条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博物馆 基层 专业 人才 地域 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325-01

一、基层博物馆现状

本文所探索的基层博物馆,处于博物馆系统的最低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密切。一是数量众多;二是类型多样化,遗址馆、人物馆、民俗馆、器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不一而足;三是办馆的主体多样化,如政府建设、行业建设、联合建设等。

大多数基层博物馆是保护和展示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风貌的窗口,是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阵地。例如: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古荥馆),管辖多为遗址类,是古荥地区汉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机构。

基层博物馆现状千差万别,但基本都有一定规模的馆舍,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一部分的馆藏文物和陈列展览。但不可否认,经费不足、藏品数量少、人员素质不高、意识淡薄、发展速度缓慢、参观人数少也是基层博物馆存在的突出的共性问题。

二、以古荥馆为例,遗址类专业博物館的特点

遗址博物馆属于博物馆学分类中的一个专业类型,具有一般博物馆的特点,兼具遗址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的特点,同时有具有鲜明的特性:

(一)馆址的不可移动性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的概念。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是一处汉代冶铁厂的遗址。遗址在发掘研究之后,确认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基于保护遗址和展示发掘成果的目的,在原址上建立博物馆,因此不可移动性成为其首要特性。古荥馆成立最初就是为了保护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在发掘出的遗址上建设了保护房,逐渐发展成为博物馆。它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个遗址,冶铁遗址博物馆就名不副实了。

(二)地位的重要性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目前是世界上发现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汉代冶铁遗址。其宏大的规模和先进的冶铁、铸造技术,是研究我国古代冶金的丰富材料,也是世界冶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古荥馆是国内唯一的一座冶铁遗址类博物馆。

(三)冶铁遗址的专业性和单一性

作为研究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实物资料,冶铁遗址所反映出来的高炉铸造技术、退火脱碳技术、柔化处理技术、制钢技术、冶炼工艺水平等,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同时,它也是遗址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研究对象、展示内容,社会教育,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专业性和单一性都十分显著。

三、基层专业博物馆面临的困难

(一)短缺的资金

基层博物馆的经费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实际上,国家财政拨款仅能维持基层博物馆正常运转,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因为看不到博物馆显著的经济贡献,财政支持也十分有限。博物馆资金短缺不能发展,发展不起来无法获得财政支持,如此恶性循环,更是使基层博物馆的建设举步维艰。

(二)匮乏的人才队伍

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编制少,工作人员少,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低、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等问题。基层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专业人才队伍薄弱,其研究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再学习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势必低下,这对博物馆的综合能力有着最直观的影响。

(三)固化的陈列展览、短缺的陈展资源

基层专业博物馆的陈列数十年不变,内容单一,专业性强,同时由于不能得到调拨和社会捐赠,藏品十分短缺,不能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最直观反映在参观人数稀少,参观者停留时间短、二次参观率低。

四、基层专业博物馆的出路

(一)转变思想,扩大规模

基层专业博物馆要发展,就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现有博物馆的管理增加内容,扩大规模势在必行。

古荥馆开始就是一个单纯管理冶铁遗址的机构,多年来,通过开展国保、省保单位的维修项目、大运河档案监测项目,仅2012年,引入国家资金近一个亿。古荥馆从单一管理型博物馆转变为以遗产保护和利用为中心,以项目为重点,以科研为动力的多位一体综合型博物馆。这为基层专业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经验。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战略是博物馆发展的支撑,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壮大博物馆人才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思想意识,业务素质和再学习能力。同时,要完善人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奖惩等制度,使人才管理长期化、制度化。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建成一支人员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专、精、尖人才队伍。

(三)重视地域文化的深度研究,形成基层专业博物馆特色文化

基层专业博物馆扎根乡、村、镇,与当地的联系最为紧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地理优势。

古荥馆深入研究本地遗址代表的仰韶文化、汉文化、城隍民俗文化和古建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等,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通过对这些地方文化的深入研究,古荥馆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了《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纪信庙》、《古荥镇与荥阳故城》、《古荥镇金石考》、《汉忠烈纪公碑》、《郑州荥泽城隍庙威灵殿保护维修工程报告》等书籍;发表了《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鼓风问题再探讨》、《荥泽县城隍庙建筑工艺初探》、《惠济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战略研究》等论文。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基层专业博物馆要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联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其在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经济示范区注入历史文化内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充分展示文化内涵,做好文明传承和创新,并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反过来,以经济建设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

(五)坚持三贴近原则,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充分利用民间支持

基层专业博物馆,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要紧密贴近和依靠当地政府,主动地成为当地政府搞好文化建设的参谋和助手,共同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例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2008年帮助古荥镇申报成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让当地政府和群众认识到,保护好当地文化遗产,就是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六)提高基层博物馆的自主权

基层专业博物馆有着特定的地域、人群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只有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主权,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出路,做出自己的成绩,树立自身的威信和威望。

结论

基层专业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文化和遗产最直接的保护者和研究、传播者,是构建历史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机构。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指导下,在当前博物馆普遍免费开放和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基层专业博物馆要克服自身困难,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加快发展步伐,致力于传承中华文明,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5号:《博物馆管理办法》,中央政府门户网,2006年1月9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文物局网,2007年12月29日.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政府门户网,2011年10月25日.

[5] 文物博函〔2011〕1929号:《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2年2月2日.

博物馆 文章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