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7月26日 22:47

[摘 要]本文重点讨论什么是创新能力以及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当前制约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以期为地方高校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3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培养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国和创新强国的核心。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

1 创新能力以及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创新能力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利用现有知识和事物,通过创造性思维或实践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新创造的能力。创新的本质是改变,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创新的目的是发展,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能力相互作用而成,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知识经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创新素养。知识经验是基石,创新意识是钥匙,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素养是支撑,创新实践是根本。如图1所示。

2 制约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知识经验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具有创新潜质的生源的选拔。相对于“985”和“211”学校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地方高校的部分专业一志愿报考率偏低,生源主要以调剂为主。在调剂过程中存在学生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和所报考的专业与调剂的专业差异很大的情况,例如在教育学学科中就会出现本科学英语的同学调剂到物理相关学科的情况,对于西部地区的高校更是如此。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大部分高校都有导师选拔制度,基本上能保证选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并且以其高超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道德水平通过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认真负责地完成研究生培养。但是也有部分地方高校缺少研究生导师考核机制,缺少合理的评价机制,还存在研究生导师终身制的情况,未实现研究生导师的评聘分离,没有建立研究生导师的奖惩体系和退出机制。致使部分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导师出现没有动力与没有压力的情况,使部分研究生导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放松了对其所带研究生的要求。存在部分导师缺少科研项目也缺少科研成果更缺少科研经费,无法满足研究生创新实践和学术交流的需求;部分导师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投入到指导研究生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还有部分研究生导师年龄偏大或在国内外访学或者身体条件不佳,不能很好的履行研究生导师职责;部分导师不注意学习不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远离了学术前沿,知识陈旧,缺少研究生创新能力指导的能力;存在少部分导师科研能力很强但是性格存在缺陷,存在不善于和学生沟通,缺少民主的意识,不喜欢提出与自己学术观點不一致想法的学生,不尊重学生的学术见解,不擅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情况。

(3)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不够科学规范

培养方案设置与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不少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制尚存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方法,重科技、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认知、轻情意,重理论、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厚此薄彼现象[1];从课程设置来看,有些学校还存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强,课程设置有部分领导决定缺乏集体讨论决策机制,存在因人设课的情况,存在课程设置忽视学科前沿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课程教学方面,注重现有知识的讲授,缺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法论方面的讲授。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研究生研究方向局限,思维方式局限,缺少主动性和灵活性,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判断、理所当然的思维惯性、不明就里的方法移植、缺失批判的路径依赖、想像匮乏的经验移植”等误区[2]。

(4)创新实践条件尚存不足

创新实践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目前地方高校由于受到招生指标的限制,研究生在校生人数远远少于本科生在校生人数,致使学校的经费投入与保障更倾向于本科教学。很多地方高校研究生没有独立的教学资源,导致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条件和资源存在尚存不足。从软件建设来看,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项目很少,在研究生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学术交流等方面投入较少,很多地方高校没有设立校级的研究生创新项目,主要依托于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就硬件建设而言,部分地方高校未设置独立的研究生实验室和和研究实践平台,研究生创新实践的场地、材料、和资源得不到保障;部分地方高校忽视研究生的产学研相结合,忽视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导致研究生参与更广泛的创新实践的机会较少。

(5)创新氛围不够浓郁

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氛围不够理想。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学术交流相对较少,研究生的学生活动较少,既是有也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活动、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针对创新创业的学生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相对于本科生的各种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各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针对研究生的国家级目前主要的就有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九项,省级研究生的竞赛活动在大部分省份存在缺失,很多地方高校校级的研究生竞赛活动基本没有。国家级的比赛由于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和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各方面条件还有一定差距,参赛获奖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这也致使地方高校研究生参赛积极性不高。

3 增强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加强优秀研究生选拔

从研究生培养的入口抓起,做好优秀研究生选拔工作。A.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主要由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实际上相关院系对学生的情况更加了解,应该通过第一志愿上线率奖励,招生指标分配,导师招生资格等手段调动相关院系、导师做好招生动员工作,动员优质生源第一志愿报考。B.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手段吸引鼓励优质生源第一志愿报考。C.在初始和复试环节,既要对专业知识进行考核,也要考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确保选拔出优秀的可造之材。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研究生,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国际竞争需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A.严格坚持导师资格遴选标准,选拔思想素质好、道德品质优、具有稳定的科研方向和一定的科研经费、有较高水平学术成果、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B.推行研究生导师评聘分离制度,破除导师终身制,学校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任务、研究生招生规模、师资队伍、研究生培养质量等综合因素合理设置研究生导师招生岗位。岗位实行动态管理和申请审核制。研究生指导教师如需获聘年度招生岗位需上一年度完成一定的科研项目或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C.建立研究生导师退出机制。对到达一定年龄;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连续出现学位论文评审未通过或答辩未通过;未能履行导师职责,导致学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或出现严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有严重的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等情况的研究生到应当限制或取消其导师资格。D.主动邀请其他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企业及其他部门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导师或兼职导师,丰富壮大研究生导师队伍。E.在坚持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生导师团队集体指导制,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导师或校外兼职导师,相关交叉学科的导师,有过创新创业经历的导师,或者有助于研究生心理成长的导师共同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为研究生提供更加全面、充分的指导。F.积极组织、注重对导师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的培养,选拔优秀导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访问和交流,同时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讲座和培训,为校内导师传经送宝,提高导师的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G.建立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对培养出优秀研究生和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的研究生的导师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导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3)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优化培养方案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线图。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培养方案的编制都应该坚持与时俱进、面向需求、关注前沿、注重交叉、重视实践、强化能力、体现个性等原则。A.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教育现代化,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战略问题,储备战略人才。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充实教育内容。B.开设研讨学科前沿的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部分。研究生创新领域主要集中在其所在学科领域,所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涵盖其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生成果。C.实施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构建综合性专业课模块,在专业课程中有机地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是研究生可以更高更广的角度学习专业知识。以整合和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让不同思维、观点、理论、技术之间相互碰撞。D.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避免传统的单一讲授的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使研究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注重训练并培养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进而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E.加强研究生个性化培养,鼓励研究生结合自身特点与导师协商建立有特色、有个性的培养计划。加强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体系建设,为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4)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而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创新环境建设主要从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等方面着手。通过多渠道筹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费。构建科学规范、公平公正、讲求绩效、有利于质量提升的预算拨款制度。地方高校应加大对研究生教学、科研和资助的投入力度,稳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经费生均支出。A.学校應通过设立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完善研究生培养的项目资助制,对研究生课题研究、专利申请、学科竞赛项目等投入经费保障。鼓励研究生自主确定前沿课题进行创新研究。B.要加大纵向科研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力度,鼓励导师吸纳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C.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或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引入天使基金共享创新成果等方式资助研究生进行创新研究。同时,鼓励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经费进行创新研究。D.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通过建设研究生学习室、研究生实验室、研究生工作室、打造研究生信息技术与文献资源平台、建立创新成果展览室、学术报告厅等,同时通过整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科研平台、大型设备共享平台等校内外已有的各种教育资源,为研究生进行创新研究、创新实践、创业体验、成果和学术交流等提供活保障。E.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选聘校外兼职导师等方式推进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拓展研究生创新实践的空间。

(5)加强创新氛围建设

创新氛围主要由学术论坛、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平台和研究生的学生活动,研究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竞赛活动,创新创业宣传,校园文化环境共同营造。A.加强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学术论坛、邀请高水平专家学术为研究生做学术报告,组织选派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B.鼓励研究生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并为研究生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指导。通过设立校级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以及组织丰富多彩与创新有关的学生活动,吸引更多研究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C.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传播创新思想,推广创新经验,打造创新楷模等方式让同学们接触到创新,感受到创新,从而发现创新离自己并不遥远。D.完善奖励机制,对有优秀创新成果的研究生进行奖励,并且加重创新成果在研究生评优评先中所占的比例。奖励机制的完善可以极大激发研究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激情。一旦形成创新有奖的学术风尚,会激励不重视创新的研究生也参与的创新实践中来。

(6)加强国际交流

创新离不开交流,特别是要主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地方高校也应该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A.与境外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联合授课、学分互认等方面的合作。B.吸引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或举办学术讲座,选派优秀导师进行海外交流、访学,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导师培训,加强导师队伍的国际化能力和水平。C.选派优秀研究生赴海外进行实习、实践,与国外学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建设海外实验室或海外实践基地。D.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跨文化学习、交流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4 结论

通过切实抓好研究生培养的入口关、导师队伍建设、规范优化培养过程管理、创造良好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生创建能力培养必将会有较大的改善,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再明.创新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18-22.

[2] 严欣平,王光明.制约与提升:透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39-41.

作者简介

陈东(1979—),男,汉,黑龙江大庆,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计算机科学硕士生导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本文是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编号:JGY2014100)的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生 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