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文素养培养对陶冶学生审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提升学生生活品质至关重要,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但是当前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探讨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学教育;语文教育;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40-01
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人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的较为突出的体现,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也比较丰富,例如语言语感的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识字、写作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伐善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形成良好健全思维人格。虽然语文课本上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会全部包含人文素养的内容,但可以通过分类不同的文章、课文学习,感受作品中任务文学形象,文字的表达精神,借助语文课文内容触发创造新思维。人文素养水平一方面与个人成长和发展存在相关性,另一方面还好家庭和谐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到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些年中学生逐渐变成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极具重要价值。
一、人文素养培养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道德人才的主要途径。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与调整,以改善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加快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重塑。现代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塑需要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人文教育内容,塑造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学生的成長过程不仅仅需要文化知识的丰富,同时还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承载文化精神与传达思想情感是语文的主要功能,也就是说,语文是推崇价值观念的交际工具与文化载体,而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又存在密切相关性,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存在人文性,而且教学内容思想性非常丰富,思想性所涵盖范畴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自然事理、社会伦理、民族意识以及良好习惯等。教学内容存在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汇聚很多人事物,并对人类个性心理品质与情感进行凝聚。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存在严重的倾斜,对于学生人文教育投入不足,难以看到人文教育对学生品德与人格塑造的价值与作用,导致学生在受到外部因素入侵的情况下缺少道德力量的支撑,进而进一步弱化了学生人文教育的功能。语文教学方法存在人文性,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并非对立存在,主要将平等对话体现出来,教师对自身情感积极调动,并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学生心中融入自身情感,该过程如同心灵碰撞,而且中学不存在升学压力,可以摆脱应试教育制约与影响,注重想象和感悟,确保教学中能够体现出原本就已涵盖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提升中学生人文价值、审美情趣以及人文内涵。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重视语文文学内容
语文是学生从小接触的科目,在进入中学后,多数人对语文的关注度并不高,一些学生不重视字的书写,而怎样用词与写字是语文教育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一些中学在语文课程中都要求展开书写教育,确保学生可以写一手比较整洁漂亮的字,因此,有必要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展开书写教育,可选择书写比赛等教育方式,从而使学生书写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学生除了要积极的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知识情怀和优秀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传承。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通过环境影响、知识的沉淀和知识的教授等多种方式共同来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气质和内在品质。此外,因为书写环节教材相对比较少,应该组织教师与学校展开合作编写,通过该方式所编写出来的教材能够在该区域的中学院校中加以推广应用,由此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在中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教授学生。人文教育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人们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等,探索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途径。中学教师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还需要重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教育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掌握人文教育的内涵。比如在中学的课程中有比较特殊的几个章节:《大自然之歌》、《我喜欢的动漫形象》等,这些不仅涉及到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和科学以及动漫知识有了关系,教师只有充分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之后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背后的人文内涵,也就能更好的向学生传递这些知识。
在之前的中学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只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对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授,因此学生是没有学习文化的学习机会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注重在课堂的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充分的挖掘学生们的个性。比如让学生欣赏外国雕塑作品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对这些雕塑进行感知,然后让他们主动的去挖掘雕塑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会给学生学习雕塑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语言文字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的变化,是一个民族人文发展史。在高等院校中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就是对民族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一种特定时期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描述,也是作者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不断认识人类的发展、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人生、人道、人权和人性等各种感悟的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语文校园文化活动,并且积极的开展和人文精神有关的讲座,邀请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深化,这样不仅仅能够建立起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而且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文精神。
4.实现人文教育的多元化融合
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善,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不断的被缩短,逐渐走向了大融合的局面,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的变得模糊起来。语文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练习,而且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在进行语文的学习的时候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人文艺术赏析能力和人文价值的感悟,不断的帮助学生进行人格的健全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传统单一的语文教育模式进行改善,把语文教育在人文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和哲学、历史和艺术等一些学科进行结合,从而树立起一个大语文的语文教学观念,这样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全方位来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价值。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园文化赖以发展与生存的灵魂。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并不能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加上学生在人文精神素养方面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强力冲击,从而表现出严重的缺失现象。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并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促进中学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屈静.中学语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探析[J].科学时代,2015(2):37-38.
[2] 崔秀娟.语文教育教学之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4(17):246-246.
[3] 邓清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4):50-50.
作者简介
杨雨辰,男,(1999-),四川达州,汉族,高中,四川省达州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