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石屏古城传承古城文化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03日 09:41

邢国辉 尊重和传承好古城传统文化

龙秀华

[摘 要]石屏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石屏县城是建在一个浮在水面的大神龟壳上,凿穿龟壳,便是水层。石屏县人才辈出,历代先贤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石屏古城;传统民居建设;古城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93-01

一、石屏古城概述

石屏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物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见证,有牛街迭亩龙得莫白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锛,就是有力的证据,春秋战国时期,少数民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利用自然铜和冶炼铜、锡、铅等金属来制造工具和武器。石屏县(异龙镇)位于县境中部坝区,建成区面积约5.5公里。古城位于县城东部,以15米环城路为界,即北至石屏一中以北16米规划道路,南至石屏城门以南的环城南路,东至环城东路,西至环城西路(环城路红线控制15米)。总紫线保护范围56.5公顷。目前,古城内延续和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为东正街、西正街、南正街、北正街、文成街和诸天寺街六条。据传明万历年间石屏知州萧延对是位精通山水地理的舆家,他认为石屏县城是建功立业在一个乌龟壳上,因而街道布置形式如同龟壳上的花纹。

二、石屏古城丰富独特的文物古迹

经数百年沉淀,留下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与边域民族融合的文化遗产。据《石屏县志》记载,境内原有明清两代寺观93座,宗祠家庙191个、坊表10余座,古民居、古建筑随处可见。现保存完整的石屏古城,面积56.5公顷,是滇南地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汉文化最为发达、历史文化遗迹最多、文物古迹最为富集的地区,有“滇南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清至民国年间,建筑经典频出,目前,古城区有县人民政府挂牌的保护民居19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即企鹤楼建筑群、文庙建筑群、来鹤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即袁嘉谷纪念馆、吕家禄私宅(原陶村乡政府);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个。

三、石屏古城历史文化价值认定分析

石屏古城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开始建孔庙,立庙学,人文蔚起。明清两代县域内先后设有书院9座,私塾、家塾、教馆上百处,先后出文进士65名(其中翰林16人),武进士11名,文举488人,武举150人,贡生760人。光绪癸卯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也出生于古城南正街22号。由于文风兴盛,人才辈出,石屏于明万历年间获“文献名区”赞誉。石屏古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不可复制的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

早在夏商周时期,石屏属中华九州的梁州。先秦时楚将庄硚入滇曾定为楚地。汉代属益州郡胜休县,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属兴古都。西晋泰康二年(282年)属宁州梁水郡。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本地彝族先民乌么蛮在异龙湖小瑞城筑未束城,始称石坪邑,隶属通海郡。元代始置石屏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改石平州,后改石屏州。清代沿袭明制。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石屏县,沿袭至今。古城历来为州、县治所,故名“屏邑”。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始筑土城,方有城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因旧址改筑砖城。从汉实行郡县制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这是石屏古城的一大特色。

(二)教育文化

石屏地处偏僻,设学稍后于省。地方教育始于元代而盛于明清。民國《石屏县志》卷七载:“石屏自元代至正间(1341—1368年)建文庙,立庙学,建学设科,人才辈出。明清两代文教诞敷。”教育的兴盛,使得地方风俗大变,民间不问贫富,皆以教子读书为荣。古城内更是创办书院、设私学和义学成风,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的玉屏书院,作为教育圣地培养了众多人才,创建160余年来,成为石屏重教兴文、传递文明的历史见证;民国十二年(1923年)成立的的“云南省立石屏中学校”为云南近代教育史上较早的学校,其校址现仍存于古城区。三百年多前,知州张毓瑞在石屏创办第一个义学,专供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邑人孙颖立志办学,帮助贫困学生,三十余年为石屏培养了许贺来、张汉等众多科举人才。

(三)名人文化

明清以来,石屏以文化盛敷、人才辈出而享誉滇中。民谣有云“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石屏科举人才之多冠于南滇,仅次于云南府(即今昆明市)和大理府。众多科举学子中,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如明代刚直不阿的谏官许鎡,敢于在朝廷上为贤臣抱不平;许贺来笃学卓行,成为云南清代第一位“开风翰林”;张汉二次考取翰林;陈沆才高八斗,与昆明王思训、元江马汝为成为“滇中三杰”;陈履和积一生财力为恩师崔述刻书刊印,使清代大经学家、散文家崔述的《考信录》风行海内外,李敖称其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学生”等。石屏古城街区,至今仍保留着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称为“翰林府”、“太史第”、“司马第”、“解元联第”、“大夫第”等。近代以来,石屏人才后继有人,出了不少专家学者,如中科院院士戴汝为、石化专家袁宗虞、航空航天专家杨元恺、摄影家杨春洲、动物学家陈服官等。

(四)建筑文化

1、坊表

明清两代,石屏科举人才辈出,忠孝节义者众多,风景名胜秀甲南滇,因而留下了诸多褒赞科第显佳、寿考忠孝、胜景名迹的坊表匾联,如文庙内的“洙泗渊源”、“道冠古今”、“万世宗师”;石屏一中的“嘉惠士林”、“作育人才”、“为国举才”、“喷珠”、“喜客泉”;古城街区民居门额上的“儒林坊”、“甲榜先开”、“四世名魁”、“祖孙甲第”、“节高松柏”;石屏风楹联“龙虎风云成聚会 石屏人文此根源”等,这些坊表、匾联多为当时的书家题写,集书体之大成,加以修复和展示,即能营造出石屏古城街区浓郁的文化氛围。

2、寺庙祠堂

历史上,石屏古城区寺庙较多,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即石屏文庙;州、县文物保护单位 处即万德寺、诸天寺之凌霄阁、尊经阁、武庙大门、通明宫、王氏祠堂、观音寺、吕氏宗祠、袁氏宗祠、杨氏宗祠;尚未列级的有关帝庙、东岳庙、土主庙、清真寺等。散落古城区内的这些寺庙祠堂,是儒、道、佛及伊斯兰教文化的载体,也是石屏古城街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其他古建筑

石屏古城区分布着诸多元、明、清及民国等各时期的建筑,明清、民国者居多,主要为民居、书院、县衙、城门等。

(五)饮食文化

石屏豆腐在滇中享有盛誉,清末曾为贡品。明代中叶以来,古城内居民以私人作坊方式经营,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除豆腐外,古城特色饮食还有异龙湖的淡水鱼、海菜、甜菜、十棱瓜、食用菌、甜笋、煎鱼、砂锅煮鱼、八宝饭、凉米线等。四季均有应季水果,如火龙果、青枣、蓝莓、葡萄、杨梅、柑橘等。石屏饮食特具特色,是石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四、传承石屏古城古建筑文化

石屏县做为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古城保持着较完整的城市格局,遗存着许多古建筑群和历史环境,真实地记载、延续了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了历史变迁的轨迹。是石屏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印记,是研究石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证,是中华民族和云南种族人民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石屏传统民居建筑做为石屏古城文化的载体,是石屏古城历史的遗存和重要物证。在人文精神为主的石屏传统民居建筑还讲究对风水的选择,以利于子孙繁衍,获取高官厚禄。古代居民建筑的风水学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经验,有不少属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很有启发性。随着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不可避免的自然损毁,石屏这块土地上至今尚遗存的古代民居建筑,实在是值得当代和后人珍视、保护、利用,供国内外游客鉴赏,从中受到陶情冶性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苏佛涛.文苑拾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03.

[2] 孙官生.石屏民居.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读书 文章 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