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长乏力的外部因素分析及相关建议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08月03日 05:57

李大伟

2012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开始复苏,但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速并未显著回升,甚至还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虽然美日经济持续温和增长,欧元区也开始逐渐走出经济衰退,但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额分别仅增长4.72%、2.1%和-0.01%,明显低于当年出口平均增速,且均为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

从外部因素看,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长受制于三大因素制约: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状况,这是影响其整体进口需求包括我国对其出口的基本面因素;二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作用,即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其总进口额的拉动作用,同样影响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三是我国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力变化,即在发达国家进口规模既定的情况下,我国能够获取多少市场份额。本文基于2003—2013年美、德、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对上述三大因素进行了测算,将各因素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进行了排序,并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长前景进行了预判,同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对影响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长的三大外部因素的定量测算

(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其进口需求基本面改善幅度有限

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虽然显现出复苏迹象,但其经济增速与金融危机前有明显差距。以近年来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美国为例,2011—2013年美国GDP平均增速为2.17%,较2003—2007年的高增长时期低了0.71个百分点,其中2013年实际GDP增速仅为1.9%;受欧债危机不断发酵等因素影响,欧盟在2012年经济仍呈现负增长,2013年增速也仅为0.18%,和金融危机之前的平均2%左右的经济增速差距甚远;日本虽然在安培经济学“三支箭”的协力作用下,2012、2013年实现了1.5%左右的经济增速,但也低于2003—2007年1.8%左右的平均水平。因此,相对偏低的经济增速在基本面上对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构成了制约。

(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额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根据支出法核算理论,消费需要进口消费品,投资需要进口资本品,出口则需要进口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因此,无论是消费、投资、出口各自占比发生变化,还是消费、投资、出口的内部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均会导致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作用发生变化。

目前来看,金融危机之后,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作用要弱于金融危机前,如图2所示。以美国为例,2003—2008年间,美国名义GDP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进口额增长2.29个百分点。而2011—2013年,美国名义GDP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进口额增长1.38个百分点,其中2013年甚至仅为0.15个百分点。这说明美国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作用呈现明显减弱的趋势。

其他发达国家也显现出类似的特征。2012和2013年德国名义GDP增长1个百分点,仅能拉动进口额增长1.01个百分点和-0.62个百分点,明显低于金融危机前2个百分点左右的水平;2013年法国名义GDP增长1个百分点仅能拉动进口额增长0.08个百分点,同样和金融危机之前存在巨大差距。

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拉动作用的下降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必然使得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使用本国产品;二是发达国家持续去杠杆化也会改变居民对进口品的消费能力;三是金融危机前,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跨国公司将大量加工制造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导致产业内甚至产品内贸易的大幅增长;而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这种转移的趋势有所减弱。

(三)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有所削弱

图3给出了三大发达经济体从我国进口额占其总进口额的比重,用于衡量我国在发达国家市场的竞争力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在日本的市场份额略有上升,只有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呈轻微下降趋势。因此,我国在发达国家市场的整体份额是保持稳定的。

然而,考虑到不同商品要素禀赋和生产成本结构的差异,本文选择了我国几类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商品(针织服装,HS代码为61;非针织服装,HS代码为62;机械设备,HS代码为63;电子设备,HS代码为64),对其在欧盟和美国市场的份额变化进行测算,方法同前。结论表明,在以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我国所占市场份额出现小幅下降,而在电子、机械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领域,我国所占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如图4和图5所示。

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份额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我国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成本的上升和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基地转向东盟等地区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的服装、鞋帽等大型企业也有将生产基地向这些发展中经济体转移的趋势,导致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二、三大因素对我国出口增速趋缓的影响排序

显然,上述三大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但其作用有强弱之分。

(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的依赖度下降是我国出口增速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测算结果表明,如果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作用与金融危机前基本一致,在目前美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下,我国对美出口额年增速有望达到15%以上,远高于目前5%左右的实际水平。欧盟和日本的情况与美国基本类似。

(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对我国出口增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

测算结果表明,即便按照目前美国名义GDP增长1个百分点仅能拉动我国进口1.38个百分点的情景测算,若2013年美国实际GDP增速达到3%,则能够使我国对美出口额增速上升2个百分点左右,达到7%左右的水平。因此,不能忽视发达国家自身经济增长乏力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

(三)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有限,主要集中于部分产品领域

我国出口商品凭借在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发达国家市场中仍然处于相对有利的竞争位置,所占市场份额并未显著下降,特别是主要出口商品——机电产品所占份额仍然稳定上升。因此,来自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压力并不是我国出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服装、箱包等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东盟等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已经对我国形成了替代效应,影响了我国相关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三、未来我国出口面临形势依然严峻

从经济整体走势看,虽然随着欧元区金融状况的逐渐改善,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重债国有望逐渐走出衰退,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在“十三五”时期有望进一步提高,但在全球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发达国家仍将进一步去杠杆化的背景下,“十三五”时期发达国家经济整体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格局,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从发展方式看,“十三五”时期,发达国家仍会进一步推动“再工业化”战略,金融危机前的过度消费模式也很难重现。因此,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作用偏低也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现象而非短期现象。

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看,随着我国国内劳动力、土地成本的进一步上升,跨国公司将会继续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基地向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我国本土企业也会倾向于在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设立制造基地。

因此,综合来看,这三方面影响我国出口额高速增长的因素很可能在“十三五”期间仍旧存在。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出口规模增长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

四、对策建议

(一)整体上坚持中性贸易政策,正确看待出口规模增速下降

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额增速的下滑主要是各国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经济增速放缓的综合结果,也和我国的自身要素禀赋变化有关,其中长期因素要多于短期因素。因此,通过出口退税等贸易政策的调整可能在短期内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能扭转出口增速下滑的中长期趋势,且有可能改变企业的市场预期,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应正确看待出口增速,乃至经济增速下降的现实,坚持保持贸易政策中性。

(二)通过自贸区建设以及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扩大出口

目前各国对我国部分出口产品仍存在一定的关税壁垒,同时,检验检疫、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要高于关税壁垒。因此,建议通过自贸区建设、周边互联互通、跨国运输合作、检验检疫和技术标准互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降低我国商品出口所面临的各种显性和隐性障碍,推动我国出口规模增长。

(三)完善和优化国内市场环境,以国内市场为土壤培育一流的跨国公司

在我国出口规模增速受到诸多约束条件限制的背景下,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我国必须转向研发和营销、品牌构建这些高端环节。研发、营销、品牌建设的客观规律决定了这一转向过程必须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再逐渐转向国际市场。而只有在一个公平、透明、有秩序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才容易凭借自身的技术、市场、个性化等优势建立优秀的品牌。因此,未来提升我国出口质量和效益的最重要关键主要在于国内市场的建设。■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

服装 发达国家 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