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
乔琳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现代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势在必行。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技术人员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TM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44-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现阶段,高职院校正在进行专业改革工作,希望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而进行专业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培养专业人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开设的专业,且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发展。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相关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这是促使高职院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源动力。
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1 产业背景分析
“十二五”期间,电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链向纵深延长,这无疑为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智能电网建设为专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
1.1.2 节能减排政策出台(电力产业主要涉及电能源管理)及新能源技术发展为专业带来丰富的就业岗位。
1.1.3 工业用电与民用电不断增容扩容。电力系统所涉及的变电站及供电所可提供的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技术方面的相关岗位不断增加。
1.2 人才培养定位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根据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的不同系统内的应用,可将电力系统自动化分为发电系统自动化、电网调度系统自动化、配电网络系统自动化和变电系统自动化。
2 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和依据
2.1 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
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往往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这种思想本身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思维逻辑能力有限,即一般的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都不是很好,如果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线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然会出现与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不符的现象。因此,这种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不适用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在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要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原则。形象思维,是通过一定的实物具象来理解知识,这种方法更加适合高职院校。
2.2 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高职院校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依据。
2.2.1 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院校要明确培养的人才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是要输送到什么样的岗位上的。这是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性环节。
2.2.2 职业资格标准
构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要对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出的人才要能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即培养出的学生技既能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相关岗位的技能,符合岗位的要求。
3 课程体系构建
3.1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要真正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一是目标岗位要明确,二是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要理清。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主要目标岗位,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了广泛的企业走访、调研,并结合相应职业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论证,确定了职业岗位所针对的主要工作任务,并对每项岗位任务细化其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
3.2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岗位任务所针对的职业能力要求,专业教学团队对职业岗位所涉及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系统的分析、梳理,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及专业综合能力,并以此构建了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组织专任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分析相关专业课程所能支撑的能力目标,配合实现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标准与技能大赛相关要求与课程能力目标融合,通过专业技能考证及技能大赛强化专业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并形成系列專业课程标准,具体教学过程中努力遵循‘理实一体、课证融通的教学理念,将实践能力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要求专任教师结合职业能力开发相应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努力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3.3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于学生的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进行教学任务安排的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为主,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课程安排,使学生既能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指专业课程中要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企业实践课程。
3.4 完善实训教学平台
实训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途径。完善实训教学平台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学校对校内实训工作的重视,为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可以提高教师对相关专业的理解,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方面就是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完善实训教学平台。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可以较早接触相关的岗位,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未来发展的空间。
4 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势在必行,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课程体系构建事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关键性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应做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构建工作,这不仅能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苟爱梅,梁海芳,赵卿.高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05:70-72+80.
[2] 李焕,刘海涛.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构建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0:126-127.
[3] 邢贵宁.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 杨培宏,张继红.电力系统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