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历程初探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05日 06:22

梁颂恒+林启行

[摘 要]文章介绍了古代中山市的地理形成、行政建制、以及近现代中山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了80年代以后中山城市空间在不同时期下的形态发展过程、结构特征和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等内容,从而对中山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发展的规律进行了一次比较完整的整理和探索。

[关键词]中山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19-03

1、古代中山市的发展历史

1.1 沧海桑田

中山史称香山,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古代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境域为现今的五桂山和凤凰山(今为珠海市)及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地,即石岐至澳门一带的陆地,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上渔猎和居住。

自唐朝开始,由于珠江水流挟带大量泥沙在这一带不断沉积,逐渐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经过宋、元两代,由大海变为冲积平原的土地约占原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至明朝,冲积平原继续扩大,此时形成的陆地被称为东海十六沙。至清代,香山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变化,主要岛屿逐渐与大陆连结起来,形成了今港口以南、磨刀门水道以东的板芙、神湾、三乡、坦洲一带的西南部平原。

数千年来,随着珠江口不断向伶仃洋推进,香山岛周围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并逐渐与顺德、南海县相接番禺大陆连成一体,使孤悬大海的岛县变成珠江三角洲肥沃之区,并成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图1)

1.2 中山市中心城区发展的雏形

中山最早的行政建制源于唐宋时期设置的军镇——香山镇。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其范围包括今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域及南海、番禺、东莞、新会的部分海岛,隶属广州。县城设于石岐山(今称烟墩山)以东 (今石岐孙文中路西段、民生北路、拱辰路一带),并筑土城墙,因“布铁沙于地以地筑城”而称铁城(摘自《香山县志》)。该城墙周长四百五十丈,设四城门。这是香山最早建設的城池,沿用至明朝初期,后经几次向外扩展。至此,中山县城及其与石岐河一带成为了最早期的中山市中心城区雏形。

2、90年代以前的中心城区发展

2.1 近现代城镇的发展历程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为表纪念,民国政府将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自1921年至1932年,城区拆除了部分城墙修建马路,城镇规模得到一定扩展。

1949年10月30日,中山县解放,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至4平方公里。1961年,珠海独立设县。中山县县域面积调整为1800.14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后,中山发展迅速。1982年,中山县被国家列为全国富县之一。1983年12月中山撤县设市(县级)。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

2.2 近现代-80年代中山市城镇的发展

近现代的中山市中心城区主要是延续从岐江河到旧城墙区域为核心,其最早期的中山市人民政府位于当代的旧城墙东门,并分别向东、西、南、北辐射,其中核心区的西部(即石岐河以西)为主要商业区,东、南、北部为主要居住区。其中东部范围到现在兴中道,北部到现在莲园路,南到现在的兴中道。

近现代的中山市中心城区具有明显的同心圆式的单中心的城市形态,同时城市以岐江河到旧城墙区域为核心,成东西轴向发展,分别是经历着跨石岐河向西依托当时的西区汽车站(主要发车是到广州、珠海澳门)发展成西区商业区和食街;另一个是向东发展多层居住片区。其发展动力主要是源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的圈层式自然扩张,其中,居住用地主要为当时原旧城居民的外迁,西区的商业用地发展主要为满足当时大量宜居澳门的中山侨胞探亲所带来的商业娱乐和餐饮需求。(图2)

2.3 80-90年代年中山市城镇的发展

进入到80年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区采取依托旧城,东西并进的发展策略,一方面,依托西区汽车总站,在现有建设用地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包括新建了2所4星级酒店和以中转澳门商品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使其成为了当时中山最具活力的商业核心区。另一方面,中山市在当时的城区东部,兴中道两侧的新开发用地上集中规划建设新的政府行政办公区、体育场馆和几个多层居住组团。该区域至今一直是中山市中心城区的行政、文体和居住核心区。自此,中山中心城区初步形成了东西两个不同功能中心共同发展的双中心结构和哑铃状的带型城市形态。(图3)

3、90年代-2005中心城区空间形态发展

由于交通和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背景下,中山市人民政府在中山港(中山大型客-货运码头)与番中公路(广州-番禺-中山-珠海的唯一过境公路)周边区域筹建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随之进行重大调整(98版总规),总规提出子母城的理念(主中心和副中心的双中心结构),依托原中心城区,采取飞地组团式的布局形态,在中心城区以东建设了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即中山港组团,原中心城区则做命名为石岐组团。

在这个时期,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动力机制,主要是由于知识经济带来产业发展和特殊交通条件原因促使城市向东跨越式发展。

4、2006-2015的中心城区空间形态发展

4.1 双核联动下的城市空间连绵片发展

这个时期的中山市中心城区发展特征主要是在双核联动下的城市蔓延发展。其背景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1.双核联动下的城市内部交通联系加强;2.区域性交通的影响;3.中心城区内部空间优化及房地产的发展。

第一,随着双核结构的确立,中山市中心城区在明确的空间体系指导下进行了有序的交通建设,联系双核的四条东西向主干道孙文东路、中山路、博爱路和南外环快速路加快了双核之间的城市联系活动,带动四条主干道周边的城市用地开发。

第二,随着京珠、中江和广珠西线高速的陆续通车,三条高速在中心城区东、北和南部各设1个出入口,并实现互联互通;同时,随广珠城际轨道的通车,其在中心城区北部和东北部各有1个站点,大大带动了各个片区的产业、商业和住宅开发。

第三,中心城区内部空间优化。中山通过建设北外环、长江路、南外环和105国道改善,构建了中心城区的快速外环,带动了周边用地的功能调整和开发;在三旧改造的背景下,中心城区内部大量工业用地被作为商业、商住开发,也导致了城市内部用地功能的不断调整。(图4,图5)

4.2 城市内部空间发展的特征

中心城区-石岐组团作为原来的传统的中心城区,在这个阶段的城市空间特征主要反映在城市郊区化和内城衰退两个主要特征。

城市近郊新开发用地尽管开发强度较高(容积率在2.0-3.0),但是由于近郊区的道路较为宽阔,建设密度较低(居住用地建筑密度为30-35%,绿地率为35-38%),新建的高层电梯洋房、园林式绿化环境和足够的停车配套更受新一代置业者的喜爱;此外,由于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大型商业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和北部近郊,导致大量人口向东、北部郊区转移,中心城区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的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旧城内部的更新改造难度大,政府未能大规模推进旧城区的功能与空间重构,更多聚焦在城市用地的小规模渐进式改造,导致了旧城的交通条件不能满足现代机动化交通出行需求,而旧城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未能及时提升其服务规模和质量,旧城区渐渐成为中低收入者、老人和外来打工人员的集聚区域。

5、2016-2020中心城区空间形态规划愿景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015版总规调整)确定了未来中山市中心城区将构建 “一主两副,三极联动”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其中一主为原中山市石岐组团(原中心城区),两副分别为中山港组团和翠亨新区。

新时期的中山市中心城区发展驱动因素主要在外部要素的驱动和城市产业的战略性发展。

(1)在外界要素驱动方面

规划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分别与中山市中心城区的南部、东部相接,导致了中心城区未来的发展重點进一步东移。港珠澳大桥分别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推动了中山市东南部镇区的经济和商品房发展;深中通道经翠亨新区与深圳前海相接,届时中山到深圳的交通距离只有30分钟车程,中心城区东部将成为接受深圳的产业辐射和高级技术人才落户的桥头堡。

(2)在战略性发展方面

2012年10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准中山市中心城区东部的翠亨新区的成立,其将建设成为中山市以及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新技术集聚区,产业中心、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中心,并将重点发展高端智造产业(新能源、环保、生物制药和游艇制造产业)。同时,由于未来翠亨新区处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个国家级高新区包围下,中山将利用其区位优势,主动接受三个新区的辐射带动,并依托其优质的城市环境和低廉的土地和居住成本吸引深圳的高端技术产业和技术人才落户中山。

结语

中山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主要经历着两个主要阶段:古代城市形成阶段和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古代阶段主要是中山市经历沧海桑田的地理形成和古代的行政建制;近现代阶段主要是中山市从最早期的县城到现代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过程。

在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山市中心城区空间的轴线发展主要是依循是从西向东的轴向发展,其城市空间发展经历了从单中心圈层式发展结构向多中心结构发展的历程,同时其两次重大跨越式发展(90年代-2005年,2016以后)均是通过新型产业空间来带动城市的发展,具有相当典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律。(表1)

参考文献

[1]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华.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3] 蒋超.近代中山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4] 柯有五.中山市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整合刍议[J].规划师.2006.中山专辑.22:33-35.

[5] 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中山市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6] 中山市规划局编制.中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Z].2010.

[7] 中山市规划局编制.中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调整[Z].1998.

[8] 中山市规划局编制.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Z].2009.

[9] 中山市规划局编制.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Z].2015.

东西 文章 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