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化支撑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05日 04:15

...在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将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

李华

[摘 要]近年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立足点,而坚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正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保障。笔者结合所在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差距,并就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对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支持力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内部审计;企业发展;质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57-01

1 现状

1.1 领导重视、投入较大,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近些年公司对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视,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用于信息系统研发及运行维护。目前,公司开发及投用的信息系统多达50多个,覆盖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如生产管理方面的SEMS系统、LIMS系统、装置自控系统、燃动优化系统等;财务管理方面的财务核算系统、资金集中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等;企业管理方面的自动办公OA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等。

1.2 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生产自动化应用较成熟

公司多年来积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计算机网络光纤实现全面覆盖,所有微机全部纳入生产局域网管理。公司主要岗位工作人员计算机使用率达到100%。特别是APC系统的应用,在优化操作、提高收率、卡边操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公司APC控制器投用率达到98%以上,保持了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先进水平。

1.3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不断深化,信息集成度不断提高

2012年,公司对ERP系统进一步升级,实现了SAP-HR(人力资源)模块的应用和物资供应功能模块的提升。SAP-HR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人力资源关键指标的在线监控及核心业务的过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物资供应功能模块的提升,实现了物资需求计划、配送、质检、MRO功能提升、合同系统优化调整等5项内容的集成管理。随着ERP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化,公司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基本实现了统一管理。

1.4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进,信息化办公初具规模

近几年,公司借助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一门户服务器创建了公司信息门户,完成了信息门户10个栏目的建设,以及邮件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等11个应用系统与信息门户之间的单点登录,并对36家二级单位的网站进行了升级、历史数据迁移。2012年,公司对公文管理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与升级,初步实现了公文处理、合同审批等业务的移动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5 审计信息化工作在审计查证和风险防控上探索创新

几年来,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自销产品销售管理审计、资金管理专项审计等审计工作中,充分利用AIS强大的多条件查询、抽样、数据组合、计算、分析等功能,快捷有效地开展线上审计,为发现审计线索,追溯到各个业务环节,提升了审计质量和效率。在深化应用AIS等审计查证系统的基础上,公司还开发了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树立风险防控理念,对审计发现的典型问题、整改情况等内容通过信息平台推进审计业务公开,促进举一反三,起到审计警示作用。

1.6 信息化发展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应用,对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以及为管理者提供经营信息,为领导层分析、决策提供参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生产执行系统(SMES)开发投用后,实现了生产调度部门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同源,以及调度日报的自动生成,时间较以往缩短了1小时;能源管理由原来的月平衡提升到“日跟踪、周确认、月结算”;将统计人员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数据的审核分析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差距

2.1 难以满足企业对效益实时监控的需要

对企业效益实施实时监控,向决策管理层及时、准确地提供经营管理信息动态,对于企业实现效益目标最大化、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存在很大的难度。一是信息系统作用分散,难以发挥整合效益。二是事后算帐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动态效益实时监管。

与中国石化系统内部的兄弟单位之间,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部分数据难以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与同系统、同行业之间常规信息难以直接实现实时对比分析。这种“信息孤岛”的存在,给审计分析带来了难度,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获取信息,费时费力,也给生产主管部门造成了不便,影响了操作优化的时效性。公司每月对月度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对比,为下月经营管理提供依据。这种模式尽管能够较客观的反映企业一段时期内的效益管理情况,但仍是一种“事后算帐”的模式,无法实现企业效益实時测算。

2、操作应用的不规范性制约着管理效益的提升。

信息化归根到底还在于人的应用。笔者在开展公司日常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并不鲜见。如按照物资库存管理规定,物资入库、出库应当严格履行程序,在ERP系统中办理入库、出库手续,但在开展炼油改扩建项目工程结算审计中发现,存在部分物料以“白条”形式借出用于工程建设而未在ERP系统中维护出入库信息的现象。

3、信息化支持效益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当前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对效益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实时预警能力不强。公司虽然能够对炼油生产装置工艺指标、产品质量等实现动态监控,但对效益管理产生的风险尚不能完全做到有效预警,这也导致了这些问题屡查屡犯。二是公司IT内部审计工作相对滞后,对信息化工作自身存在的风险监管不够,对信息化应当在哪些方面深化应用、如何更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情况缺乏系统、深入的研讨。

4、信息化管理模式滞后于信息化发展要求

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组织建设方面。公司信息技术管理中心在体制上不属于公司直接领导下的职能部门,隶属层级不高,信息化工作推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管理体系,完善信息化整体规划,促进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3 建议

3.1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

在制定信息化建設规划时,可重点考虑以下信息化架构需求:一是从业务运作与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分析功能需求,建立企业整体管理效益信息化功能模型;二是对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涉及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规划,抽象提炼出信息分类体系,提供使用、共享、集成、预警和管理信息的策略;三是构建实现信息化功能的应用系统及相互集成的模型;四是建立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框架;五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和IT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组织体系,实行一体化管理,统筹谋划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

3.2 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综合应用管理

(1)在应用广度上,从局部应用向全局应用拓展。

要从目前信息管理在生产、物资、营销、财务、人事等核心业务模块的局部应用,向覆盖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面综合应用转变。重点要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加强ERP各个运行模块与电子商务、生产管理、合同控制等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使各级管理人员通过适当授权就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应信息,从而为部门、单位、上下级之间加强协同管理、推进全局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2)在应用深度上,由信息统计向支持效益转变。

要改变目前信息系统大多应用于业务处理层面的情况,加快研发管理效益综合信息的智能分析系统,由传统的数据采集、信息统计向集统计、分析、风险评价、效益前景预测等综合信息化应用为一体的转变,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降低企业决策风险。

(3)在应用形式上,由事后分析向实时预警转变。

一是要积极推进综合效益日常测算,实现动态监控,提高效益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二是要突显IT审计价值,为企业发展保驾助力。三是要开发预警管理系统,提升企业防范风险能力。当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已经研究开发了审计智能预警系统,并在部分下属企业试点推广。公司审计部门应尽快学习掌握该系统的应用,并与信息部门一起尽早实现系统在企业的上线运行,为促进公司效益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奠定扎实基础。

文章 效益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