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能源消费严峻形势促进能源节约工作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08月07日 02:38

毕业 刘奕

能源是国家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时明确提出:“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并不富裕的国家,将节约能源资源列入发展的基本方针,把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放在首位,对于缓解能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能源消费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现阶段能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供应保障任务特别艰巨,已经遭遇到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1],能源消费的总量问题、结构问题和环境问题凸显。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严重、能源利用粗放和保障困难的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一)能源保障供应面临安全方面的压力

在我国目前探明的能源可采储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资源量仅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6%、7%,石油的年产量也只在2亿吨左右[2]。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主要能源进口数量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2013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7.39%,逼近国家确定的61%的红线,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1.6%,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进口煤炭占全球贸易量近1/4,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3]。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还会有一定的增加,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二)能源配置及利用效率总体水平偏低

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1.4%,但却消耗了当年全世界能源生产量的21.9%[2]。在能源资源配置方式上,因为历史原因而过度依赖输煤,形成了能源资源同能源需求的逆向分布,76%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70%的能源需求在东中部。东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集中地,也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地,每年就需要国内大规模、远距离调运大量的煤炭。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是以就地平衡为主,跨省跨区输电与输煤比例约为1∶20,相比之,输煤在能源资源配置中所占比重偏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能源消费增长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从2013年来看,我国整个中东部地区严重雾霾天气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发生频度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据统计, 我国80%的PM2.5污染与传统能源消费有关,7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化石燃料燃烧有关[4]。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并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同样,全国因能源资源的开采利用,而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也在日趋突出,生态环境大面积恶化的趋势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许多地区环境容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极限。

(四)能源节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

与2010年相比,2013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9.03%,3年只完成了5年能耗强度下降指标总任务的54%,这与60%的进度要求还有明显差距。要实现“十二五”的节能目标,今后两年单位GDP能耗强度必须年均降低3.9%以上,远高于前3年的平均降幅[2]。目前节能进度之所以明显滞后,究其原因,除了许多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长,依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项目换取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的惯性思维没有改变外,更多的还在于节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用能单位缺乏节能的内生动力,使重发展、轻节约的问题始终突出。

二、正确认识节约能源具有的重大意义

节约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系统工程,只有把节约能源提高到事关国家生存、发展和崛起的高度来认识,才能在严峻的能源消费形势下准确进行战略定位。

(一)节约能源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在我国能源供应由国内保障型转向国际国内统筹利用型的同时,仍要继续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方针。我国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9.3%,但常规能源资源仅占全球的10.7%。能源短缺带来能源安全危机,我国在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红线”的背后,是85%的进口石油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困境”已经成为中国能源不安全的代名词[3]。在世界各国把能源作为利益争夺的焦点,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过多地进口能源,不仅会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还会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能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二)节约能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高耗能产品占能源消费的50%,占能源消费增量的60%,在单位GDP能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同时,浪费能源的现象也相当惊人,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浪费的能源在4亿吨标准煤左右,占到当年能源生产量的12%—16%,从能源采掘到进入终端消耗的过程中无不伴随着浪费现象[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之一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新阶段,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将绿色低碳的要求贯穿能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随着我国人均GDP迈入中高收入国家门槛,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换档期”,节约能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节约能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耗的20%[3]。能源大量消费造成污染物的过度排放,是引发大气等污染的元凶。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影响人口有6亿人之多。目前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大城市,有7个是在中国。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城市空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分别达到17.8万人和11万人,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和健康损失占中国GDP的7%[5]。根据过去的减排规划,五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的减排目标要提高至20%—30%,才能在短期内看出治霾效果。节约能源有助于改变经济增长与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

(四)节约能源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是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增加,充足的能源供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5亿,届时的能源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能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上再提高30%以上,根据比较保守的估计,以人均2吨标准煤计算,能源消费需求将达到近30多亿吨标准煤[6]。如此大的能源消费需求,除了国内外开源之外,出路还在于节约。

三、重点推进节约能源采取的对策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战略上要把节约能源作为关系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来抓,在主要用能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并动员全社会参与其中,形成节约能源的良好风尚;在战术上要把节约能源延伸到用能的各个端口,关注能源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使小节约汇聚成大节能。

(一)把政府主导作为节约能源的关键环节

把节约能源的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细化政府考核体系中的节能指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未完成责任目标、造成重大能源浪费、明显的节能不作为或乱作为等行为,视责任轻重,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等。针对煤炭在终端被大量直接燃烧的现状,由政府部门推动做好“煤改电”工程建设,以电能替代提高发展质效,并结合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推进电气化建设与改造,提高能源消费终端电能占比。以政府主导深化能源领域改革,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理顺各种能源之间的比价关系,合理确定终端能源消费价格。结合国家销售电价分类结构调整,规范高耗能行业电价,减少电力的变相补贴,对环保型终端用户实行优惠电价政策,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二)把企业担当作为节约能源的中坚力量

企业应将节约能源纳入发展规划,对建设项目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保证项目建成后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面向企业,以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为抓手,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运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等成熟技术改造工程设备,实施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能效领跑者计划、推广节能技术产品和合同能源管理工程等,形成明显的节能能力。着力抓好高耗能企业节能,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能耗限额标准,坚决防止发生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的决策体系,探索新的绿色企业经营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企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把重点领域作为节约能源的主攻方向

通过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开展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等,加强在工业领域的节能效果。通过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引导建筑业朝着节约能源方向发展,使各种建筑物能够充分适应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动,充分采集和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来满足建筑物的能耗。通过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等,建立高水平的智能管理系统,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交通运输,调整和优化各种交通方式的结构。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及考核办法,推进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

(四)把技术应用作为节约能源的支撑条件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把节能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对中远期能源发展外部条件的变化要有足够的战略准备,对一些将来很可能起到战略替代作用的能源技术,要提前进行足够的研发投入。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力争在节能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能够取得新的突破。在能源技术环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促进能源、信息和控制技术的紧密融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相关领域的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投入。

(五)把考评体系作为节约能源的成效保证

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体系,健全节能工作责任制,把对降低能耗约束性指标的考核作为奖惩的依据,推动各地切实把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制定和完善节约能源资源的财政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价格调节政策等,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使节约能源的基本方针转化为人们节约能源的自觉行动。建立严格的能源统计和能耗指标公报制度,确保相关指标数据准确一致,提高能源消耗的监测预警水平。继续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企业用能行为,要求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滞后地区进一步加大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执行力度。进一步扩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范围,把产品能效作为质量监管的重点。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建成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

(六)把全民参与作为节约能源的社会基础

开展能源资源危机意识教育,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性、紧迫性,普及节能知识,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的严重性。充分发挥新闻、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节约能源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能源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树立节能意识和节能观念,努力形成“节约能源,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形成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服务体系和节约能源的消费方式。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会的活动,提高广大公民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增强全民参与节约能源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能源安全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中国能源体制改革研究报告(2014)[R]. 2014

[2]戴彦德. 节能减排需要强力攻坚[N]. 中国经济导报,2014—6—21

[3]刘吉臻.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N]. 中国科学报,2014—3—6

[4]王伟. 实施电能替代 促进环境改善[N]. 人民日报,2014—4—16

[5]王如松. 节约能源资源 建设生态文明[N]. 人民网

[6]中国经济网. 我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节约能源问题日益迫切[J]

(毕业,1961年生,四川成都人,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刘奕,1974年生,贵州仁怀人,贵阳银行经济师。研究方向:投融资体制)

能源 节约能源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