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治理视角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复合应用型人才建设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10日 14:39

[摘 要]我国的执政理念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治理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的关键特征是反思性。社会治理时代要求培养复合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根据时代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要求准确定位,进行深入改革与建设。

[关键词]社会治理 服务时代 劳动与社会保障 复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1-02

一、社會治理时代要求培养复合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人才

时代变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化了,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必须相应改变。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我国的大学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阶段。大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各个大学都在学生数量、专业数量、校园面积、硬件设施、宿舍楼房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扩建。但是有许多大学的扩建是盲目的、跟风的,其他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就跟着扩大招生规模,其他学校增开新专业就跟着增开新专业。各个学校都竞相争取获得博士点、硕士点等。大学之间的恶性竞争非常严重,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是同质化的,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建设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现在社会各界对大学教育最大的批评就是大学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人才需求脱节。以至于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恶性竞争,企业与政府等用人单位只能在这些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大量大学生中进行择优录取。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其他岗位却没有对应人才。大学的扩招和建设,更多是在扩大学生规模、增开新专业等方面,却对大学教育建设缺乏反思。大学改革和建设,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进行教育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出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5月,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说明了我国对高等教育在进行反思,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以应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就业结构的多元挑战。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本次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给大多数普通地方高校进行定位,实现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本次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是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下功夫,相应减少理论的学术性课程,增加实务性的实践实验课程,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战能力等。

四川理工学院是四川的一所普通地方高校。四川理工学院定位为一所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的定位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办学,专业建设与改革方兴未艾。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是时代要求、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要求所规定的。以前人们都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在大学学习一门专业以后就能靠这门专业找到对应的工作,专业=就业。早期专业人才非常稀缺,大学生学了一门专业知识,的确可以凭借专业优势就能找到工作,甚至是好工作。但是现在用人单位的许多员工都是大学生,其人才需求是知识背景宽厚、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许多高校开设第二专业课程体系,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了两个甚至更多专业毕业证书。就业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广泛涉猎各个专业的知识,需要具备更为宽广深厚的社会知识,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基于此,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唯有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个准确定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社会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举措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建设。

第一,融合多门专业知识,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目前全国本科办学层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校有100多所。各校基本上都是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确立自己的专业定位。高校主要以社会学、经济学、医学、公共管理学、保险学为基础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四川地区具有本科层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主要是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宜宾学院等。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都具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其定位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本科生的理论学术素养要求非常高。

第二,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实践锻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育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实践性课程设置及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要重点突出并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同自贡市民政局、自贡市社会保障局、自贡市人寿保险公司、自贡市福利院、五星街办事处、自贡中级法院、大安自井检查院等建立实习基地。其中不少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提出了实习要求,有的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必须实习半年以上。由于大一学生在黄岭校区,与城区较远,实习不太方便。大一学生只能就近在周边社区进行实习。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到上述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锻炼。这为学生以后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有的实习基地明确指出,学生在基地实习一年以上就可以直接留在单位,学生能立即融入到单位的工作之中,不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和适应。以往学生和用人单位已经达成签约意向,但是由于时间等方面的阻碍,结果耽误了学生就业。为了满足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实习时间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培养方案设定的时候就将课程安排在前三年,大四这一年没有理论课程,第七学期从6周到11周进行专业实习,从第七学期的12周到18周以及第八学期的前6周进行毕业实习。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文科生要进行应用型人才建设,必须抓住文科生的两大核心竞争力:口才和文笔。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采取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小组讨论教学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到知识,并且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人们常说,知识等于能力。但是知识更准确的说只是潜在的能力,必须让学生融入自身之中,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将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众发言,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行为礼仪、口才等。课程教学注重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规定学生必看书目和资料,让学生撰写作业,并进行小组交流和课堂演讲。

第四,夯实法律基础,培养合格的法治人才。当期社会治理时代要求进行依法治理,这要求高校培养大量的法治人才,充实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法治建设队伍。学院紧紧抓住这个时代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民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等课程纳入学生的选修课。借助法学院已有的法学专业建设基础和条件,勞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也必须到相关的实习基地特别是法院等去实习锻炼。

第五,落实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强化学生间的督导。要培养优秀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绝对不能只依赖大四最后一年的实习锻炼。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要全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要求大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抓住每一个环节。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导师在给大一新生进行基础教育和引导的时候,就特别强调:对自己要有高要求,甚至不要把自己当本科生看待。导师将自己所带的各个年级的学生组织起来,举行各种活动,包括学习交流、科研训练、体育锻炼等。开展各种活动避免了“放羊式”教育,使得学生受到启蒙和感染,使得学生能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其中特别强调“老带新、传帮带”的思想,即高年级的学生做出榜样,带领低年级的同学融入集体生活,找准方向和目标,在活动过程中锻炼自己。比如有的导师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学期看一两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或指定学生看相关的书与资料,然后制作ppt进行宣讲。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和评价,这有利于形成团体凝聚力,在小组工作中随着团队的成长和成熟,实现个体的锻炼和成长。

作者简介

朱鹏,1980.3,湖北利川人,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社会保障、人口学。

文章 专业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