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研究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08月10日 03:21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是平等问题。建国以来,北京作为首都集诸多功能于一身,营养过于富足化。反观天津、河北,一个作为门户、一个作为腹地,为北京一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能量,而长期营养不良。由于为首都服务的意识浓厚,天津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比北京已远远落后,河北省更是出现了环首都贫困带。京津冀如同龙头、龙尾、龙身,天津和河北如何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准确定位完全取决于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京的功能转移对己来说减肥瘦身、强健体格,对津冀来说则是增重健身、共享红利。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功能定位 协同治理 错位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发起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概念数度更换,包含范围也是多次发生改变,京津冀协同发展始终徘徊不前,“提法”到“做法”转换困难。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政府领导纷纷表态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开始加速,进入实质性探索阶段。值得一提的是,让北京不堪其扰的雾霾是促使京津冀一体化转化为行动的直接动力和意外突破口。雾霾的整体性特征与转移性特征要求京津冀三地必须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以平等的姿态实现联防联控、协同治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走向,影响着天津、河北的发展布局,是京津冀一体化破局之关键。为此,北京将城市战略定位调整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并提出终级目标是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既是对解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的回应,也是为其他大城市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

一、政治中心

政治中心功能是一个国家首都的首要核心功能。建设全新的政治首都是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1272年元代建都至1912年清朝灭亡,北京历经元明清三朝,一直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政治职能与政治资本的膨胀促使北京成为近代以前规模最大的城市。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领导人及各民主党派人士基于综合考虑将首都选在北京。虽是从封建帝都转变为人民首都,但是其深厚的政治传统和浓郁的政治象征却是一脉相承的。政治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功能上追求大而全,北京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得人才、资本、产业、科技、资源等迅速向北京集聚。政治优势推动了北京的快速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问题——大城市病。当前提出建成政治中心,目的就是在于把真正的首都政治功能独立出来,把那些因政治优势而衍生的一些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掉,使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清晰地凸显出来,以更好地发挥政治中心作用。

二、文化中心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名片。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拥有独特的传统建筑和饮食文化,以及数目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饱含着历经沧桑的民族和历史记忆,既是一座著名的古都,也是一部灿烂的史书。故宫、天坛、慕田峪长城、颐和园、北海等数不胜数的古迹诉说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悠久,中国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798艺术区、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等展现着这个现代文化名城的时尚气息,这些符号已经使北京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连,人缘相亲,地域原为一体,文化同宗同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北京精神的提出在于塑造新的北京城市形象,重塑城市形象就是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牌,应充分利用这个文化名牌和自身丰厚的文化积淀,依托文化中心优势,辐射带动京津冀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京津冀地区地理相近,人文传统、景区旅游、革命传统各具特色且深含文化底蕴,可通过整合这些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实现人文一体化、旅游一体化,形成规模优势,进而打造京津冀文化圈,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软动力。

三、国际交往中心

国际交往能力是首都城市展现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信息等综合发展水平的基本能力。新定位明确北京朝着国际城市的目标发展,旨在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这是根据国外首都以及特大城市的发展经验与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国际化战略构想,意在提升北京在世界城市格局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截至2012年,北京市与72个国家的124个首都和大城市有友好往来关系,其中已与37个国家的41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在读的外国留学生29452人。北京现有外国驻华大使馆137个,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17个,外国新闻机构190个。在北京设立的国外驻京代表机构已超过7000家,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85家来京投资。①这些外交机构、友好城市 、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构成北京进行对外交流的主体,使得北京能够在全球及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为建成现代化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国外交往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提高交流层次、完善交流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培养优秀涉外人才、营造良好涉外环境入手,整体提升北京的国际交往能力。

四、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是未来国家、地区间竞争的核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最新功能定位,将成为北京未来发展的强力引擎。北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定位都已基本成为现实,但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北京云集了全国最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信息优势十分明显,从理论意义上讲,北京已经具备建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但是从现实来看,科技研发以及知识生产能力与整体预期并不相符。这就对我们提出要求,要想方设法寻找科技创新的着力点以及方式方法。科技创新作为未来北京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既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源,又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不二法宝。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应有问题导向意识,以治疗北京城市病为切入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相关科技创新。例如以色列领先世界的水科学和农业技术就是为了解决土地缺水以及农作物生长问题而诞生的。北京科技创新的外延辐射能力将不仅仅有助于形成新的高端产业增长极,而且将对整个京津冀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地区定位产生巨大影响。

五、和谐宜居城市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它要求城市的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求城市生态、交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环境、资源、安全、科技等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北京在中国宜居城市排名中仅列第41位,雾霾和高房价是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北京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关键在于治疗历史累积而成的“大城市病”,首要问题在于解决“居不易”,主要挑战在于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主要途径就是以联防联控大气污染为优先施力点,打破行政壁垒,提速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以疏散北京非核心功能,减轻人口压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成为和谐宜居城市群。

六、结论与建议

北京“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与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终极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北京的全新城市功能定位既是一种政策取向和价值判断的转变,也是对未来发展模式和发展布局的积极调整,具有高度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能够为环渤海地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北京身处其中并起着核心作用。因此,一方面,北京未来的发展规划应立足于全新战略定位,抛开传统思维和固有模式,把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纳入战略考量范围。北京要发扬“舍得”精神,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拿出实际行动,发挥其应有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全国服务首都、外省市保障北京向首都服务地区、服务全国转变;另一方面,津冀二地应紧紧围绕北京全新城市定位,确立自身战略定位,以定位错位化推动京津冀错位发展。这就要求京津冀三地在统一的思想指导和安排部署下共同行动,变不平等合作为平等合作、变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变单向行动为三方联动,避免各行其是的思维方式和各自为政的工作方式,通过优化组合各自优势来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创造一体化协同效应来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

注:

①以上数字来源:百度百科,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621/132

23029.htm?fr=aladdin.

参考文献:

[1]张慧芝,冯石岗.京师·口岸·腹地: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地理学解读[J].河北学刊,2013(1)

[2]祝尔娟.全新功能定位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天津经济课题组,曲宁,徐樟丹,虞冬青,孟力,张丽恒,仲成春.京津冀协同发展现在进行时[J].天津经济,2014(5)

[4]马玉荣,吴思,李佐军,郭春丽,周立群,赵弘,张贵,张燕.京津冀新棋局[J].中国经济报告,2014(5)

(李子祥,1989年生,河南林州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领导科学)

城市 记忆 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