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96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能力分析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11日 14:44

高芳

[摘 要]文96储气库是中国石化第一座储气库,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为反向屋脊式构造,分为主块和文92-47块,设计库容5.88×108m3,其中主块5.19×108m3,文92-47块0.69×108m3。自2012年8月24日投产至2016年12月31日,已安全、平稳、高效运行1591天,累计注气量6.97亿方,采气量3.61亿方,产液量4379方,整体库容5.25×108m3,达到设计的89.28%。

[关键词]储气库 注采井 库容 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TE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003-01

一、生产概况

文96气藏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为反向屋脊式构造,断层两侧为砂泥岩接触,气藏西部为徐楼断层,北部为文92北块,东为文110块,南为文115块,为典型的断层遮挡圈闭。文96储气库是中国石化第一座储气库,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为反向屋脊式构造,分为主块和文92-47块,设计库容5.88×108m3,其中主块5.19×108m3,文92-47块0.69×108m3。

自2012年8月24日投产至2016年12月31日,已安全、平稳、高效运运行1591天,累计注气量6.97×108m3,采气量3.61×108m3,产液量4379m3。

二、动态分析

2.1 注采能力分析

2012-2016年储气库14口注采井均参与注气,其中文96-储2、3、5、8、9、12、13井注气量大于其它气井,累计注气量占总注气量82.5%。总体上吸气量大的井,采气能力也强,文96-储2、3、6、8、9、12、13井采气量大于其它气井,累计采气量占总注气量的87%。

经过四个注采周期,地层渗流条件得到改善,驱水效果逐渐变好,注采能力提高了。对于低部位产能较差井,要提高能力,目前现状下,通过参与采气并延长采气生产时间,间歇性生产的方式,不断携液来改善井筒周边含气饱和度。

2.2 产液情况分析

文96储气库投产前边水已侵入到构造中高部位,边水侵入气藏后,占据部分储气空间,降低气库库容量。经过四个周期高注低采,合理控制边水运移。边水均衡驱替,未发生注入气突进及边水舌进现象,沙三上气水界面变化幅度高于沙二下。采气初期开低部位井排液达容,中后期开高部位井有利于控制边水推进速度,中高部位井产液量占总产液量76%。

2.3 连通性分析

文92-47断层将文96气藏分为主块与文92-47边块两部分。主块砂体发育稳定,砂体沿北北东向变化相对稳定。主块内部新增三条小断层,断距在10-25m,对气水分布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主块整体连通性较好,文92-47断层不完全封闭,主块部分气体运移至文92-47边块。

2.4 地层压力

单井地层压力利用新钻井RFT进行评价,储气库平均地层压力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和体积加权平均法进行评价。第二至第四周期储气库地层压力运行区间在15-23MPa。

2.5 库容评价

在合理控水制度下,储气库动态库容逐步恢复,在第四周期整体库容5.25×108m3,达到设计的89.28%,主块库容为5.05×108m3,已达设计的97.3%。随着注采周期的增加,曲线斜率呈下降趋势,相同的地层压力下库容在逐渐增加。在储气库短期强采条件下,低产、水淹层产气量低于注入气量,是导致气库注入采出不均衡,不能达到设计值的主要因素。2016年注气期开高部位井,后逐渐增开低部位井,稳定驱替边水、降低压缩机运行压力。采气初期低部位气井开井时率高;后期开构造高部位气井,先低后高,低部位气井控制压差改善井周导流能力(图2-1)。

三、达容、扩容的影响因素

⑴储层物性

文96储气库目的层在沙二下1-4、8及沙三上1-3,气藏构造简单,砂体发育,连通性好,属中高孔隙度、中高渗储层,物性较好,有利于气库扩容。

⑵储层污染

储层污染直接降低储层物性,使渗透率和孔隙度降低,影响气库的注采能力,进而影响气库达容扩容的速度。

⑶地层水

边水侵入,占据部分孔隙体积,封堵气体渗流通道,降低了注入气的渗流能力和散布范围,影响了储气库的达容扩容速度和工作效率。

四、结论

1.经过四个周期的合理注采,文96储气库注采能力逐步提高,高含气区域逐渐扩大,地层渗流条件得到改善,地层有效孔隙体积扩大。

2.文96储气库动态库容稳步提升,整体库容5.25×108m3,达到设计的89.28%。主块库容为5.05×108m3,已达到设计的97.3%。

參考文献

[1] 刘学.刘庄地下储气库动态分析研究《西南石油大学》,2014

[2] 王东营,王凤田,李原欣,王起京,温庆和.影响地下储气库扩容的地质因素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53-56.

[3] 阳小平,程林松,何学良,耿彤,李春.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气能力预测方法[J].天然气工业,2013,3(4):96-99.

[4] 王皆明,胡旭健.析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盘库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9,29(9):100-102.

文章 库容 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