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锋+郭磊
[摘 要]解决饮水安全的问题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为如果仅是水资源工程短缺导致的饮水安全问题则可以比较容易的通过工程措施来解决,但是如果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水环境保护,导致水资源减少、水质恶化而造成的饮水安全问题,则是一个更为严重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认清形势,以人为本,积极行动,综合治理。
[关键词]水安全 水资源安全 饮水健康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60-01
水安全因素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的安全、持续利用,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提高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水资源危机和节水意识。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宣传节水,现在城市居民的平均用水量只与我国缺水的西安市相当,说明生活节水潜力巨大。在我国,节水宣传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强化对政府官员的法律、政策和理论认识上的宣传,使其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管理观念,在决策中自觉重视节约用水;要面向公众,发动群众,把宣传节约用水的重点放在公众中,放在基层;要从中小学生抓起,使公民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利用经济杠杆节约水资源。奖励节水者,惩罚浪费者;同时进行城乡水价改革,城乡供水按全成本核算,减少过去用水的计划分配和低价供水,促进用水单位节约用水。依法管理,加强执法力度。
(二)建立节水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无论何时何地,应从我国实际出发,把节水放在重要位置,节水不只可以减少取用水量以缓解水源不足的矛盾,也是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以减轻对环境压力的一个方面,节水要和定额用水联系起来,除用水技术和用水工艺的改进外,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地区间和跨流域间的水量调配,以使有限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全局结合起来,以加强水的安全保障作用。当然,节水需要投资,其关键是要使节水成本低于增加新水源供应能力的成本,也要计及节水對环境的贡献。我国目前水资源使用量的80%在农业,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应全面推广各种节水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在干旱地区发展耐旱作物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挖掘工业节水潜力。应推广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循环用水的次数。建立节水型城市。应科学制定城市用水、节水规划方案,调整用水结构,加强用水管理,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水资源,使城市用水量控制在本地区自然界提供的水资源量的范围内。
(三)重视水环境的保护,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在不断增加用水量的情况下,废污水的排放量也必然增加,这就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在提高供水保障和安全程度的同时,必须注意因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环境不安全,以及因废污水的排放而致的水源地受到污染而丧失其可利用性的危险。因而供水与治污必须是同步的。应当采取的对策是加大对污水处理的力度,并尽可能使处理后的污水得以回用。水环境保护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控制源头,综合治理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逐步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具体方法上,应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的排放;应通过各种措施使工业排放的废水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排入公共水体;应加强城市下水道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防止生活污水污染河流和湖泊中的水体;应科学使用农药、杀虫剂、化肥等化学药品,提高化学肥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农业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防止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应建立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禁上污染型的项目。通过采取上述各种措施,切实保护水环境,还山清水秀的本来面貌。
(四)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措施。
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加上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缺乏水处理设施,饮水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饮水标准得不到改善。另外,居民点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过去修建的饮水工程大多为水井、水池等小型、分散工程,供水保证率低,遇到连续干旱就会重新出现饮水困难。有不少农村居民直接从江、河、库及坑塘中取水饮用,这些水相当一部分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近年来,虽然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居住、电力、交通等条件已逐步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饮水设施建设基本停留在较低水平,明显滞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饮水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水质达不到规定的标准。饮水不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为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农村供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为此,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合理规划供水水源。
水源布局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一些高标准的水源工程,保证群众在特大干旱年份有水吃。要十分珍惜深层地下水资源,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时,一定要做到采补平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供水工程实用和多样性。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建设资金要充足,工程要配套,质量要达标。在选择工程方案时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选择工程形式和建设方式。
(3)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水量水质并重,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一是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二是加强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对于具备集中条件,但目前供水设施简陋且饮水不安全的地方,可以建自来水工程;对水源受污染严重且恢复困难的已有饮水工程,更换新水源;对缺乏必要水处理设施的已有饮水工程,增加水处理设施。在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造多形式的供水工程。
作者简介
郭磊,专业:水利,职称:助理工程师,单位:河南省沈丘县水利局蔡河管理所。
刘先锋,专业:建筑经济管理,职称:助理工程师,单位:河南省沈丘县水利局汾直河管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