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3D打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13日 08:04

朱恺文

[摘 要]3D打印是一种新兴的学习辅助技术,教学领域将是未来3D打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市场。本文首先从3D打印的原理着手,剖析了3D打印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探讨了3D打印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模式,以及为进一步研究3D打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3D打印技术 教育应用 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D1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382-01

1、3D打印的原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提到“打印”,首先想到的是能打印文稿或照片等平面内容的普通打印机,事实上二维的喷墨打印和某些类型的3D打印在技术表现上确实比较相似,3D打印使用特制的设备将材料一层层地喷涂或熔结到三维空间中,从而让打印的数字虚拟对象实现三维实体化。3D打印机的精确度相当高,可以打印出模型的大量细节,而且它比起铸造、冲压、蚀刻等传统方法能更快速地创建原型,特别是传统方法难以制作的特殊结构模型。一般来说,通过3D打印获得一件成品需要经历建模、分层、打印和后期处理四个主要阶段:

(1)三维建模

通过GoScan之类的专业3D扫描仪或是Kinect之类的DIY扫描设备获取对象的三维数据,并且以数字化方式生成三维模型。也可以使用3ds Max、Blender、AutoCAD、SketchUp等三维建模软件从零开始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或是直接使用已做好的3D模型。

(2)分层切割

由于描述方式的差异,3D打印机并不能直接操作3D模型。当3D模型输入到计算机以后,需要通过打印机配备的专业软件来进一步处理。即将模型切分成一层层的薄片模块,每个模块的厚度由喷涂材料的属性和打印机的规格决定。

(3)打印喷涂

由打印机将打印材料逐层喷涂或熔结到打印台的三维空间中,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有多种流程方式。较常规的是先喷一层胶水,然后在上面撒一层粉末。如此反复;或是通过高能激光融化合金材料,一层层地熔结成模型。整个过程根据模型大小、复杂程度、打印材质和工艺流程耗时几分钟到数天不等。

(4)后期处理

由于3D打印机规格、打印材质、打印精度的不同,可能出现成品截面粗糙或有毛刺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对打印出来的模型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如:表面打磨、剥离、上色、固化处理等。

2、3D打印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1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D打印是以计算机软件生成或通过实体扫描获得的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的金属或塑料等具有粘合性的材料,通过“积层造型法”逐层打印出实物的技术。该技术应用于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通过3D打印,课本上的二维知识能够快速转化为三维的实物,3D打印本身的功能特性和新颖性以及对教学过程的辅助作用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将3D打印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构思实体呈现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再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D打印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3D打印将许多课本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变为实物,能够使学生捕捉知识要点并实体定格。在3D打印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设计与创新环节,通过自身的理解与想象,结合课本上的知识举一反三,将记忆理论概念转化为实物创作,在体验实践中融会贯通进而创新。可以说3D打印技术引入学校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可以参与创新设计,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学习活动之中,通过打印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实体作品,体验课本外的知识实践应用。

2.3 帮助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来为学生讲解知识,即使是多媒体技术和设备非常发达的今天,教师也只能通过音视频使得教学相对生动真实,由于大量学科仍是非实物化的教学方式,加上学生的阅历有限,理解能力不足,使得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仍未教师理想。有了3D打印技术的支持后,教师就能够将全新的“体验式教育”实施到课堂之中,将课本上以前那些难以触摸,或是难以在课堂上具现化的内容打印成三维实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触碰和体验来加强学习理解。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去感受最真实最具体的内容,结合着理论概念与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涵与意义。

3、3D打印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模式探究

3.1 3D打印技術用于课堂情境教与学

以莱夫为代表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寓于情境之中,学习者通过具体活动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强调知与行的交互性。而我国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实施的是灌输式教学法,教学模式僵化。3D打印技术对于教师和学习者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能够更加真实形象地呈现特定事物,并让学习者获得深刻的感知体验。利用3D打印机可将大多数有益于教学的模型实物打印出来并呈现在课堂上,借助实物教具教师可以更容易将抽象问题进行深刻解析,学习者也可通过其帮助对知识加深理解,实现教学双方所共同期望的交互教学模式。

在桌面3D打印机巨头MakerBot举办的数学工具模型大赛上,爱好者制作了各类创意教具,并用3D打印机将创意立体化为三维实物,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大量实践证明,教学中采用生动的、符合情境的教具,课堂氛围更热烈,教学过程更轻松,学习效果更显著。(图1)为教师自行设计并打印的球齿轮教学模型,3D打印教具的使用可促使学习者将已有知识经验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深化知识和内涵;使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者研学的促进者,有利于引导学习者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3.2 3D打印技术用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而我国教育工作者针对如何培养人才创新能力难题一直在努力探索。许多学校创建了学生社团以鼓励创新,但往往一些创意思想都囿于现实而被迫终止。例如在模具设计中学生试图将创意付诸实践时发现,即使标准零部件仍需去市场上逐一甄选,过程繁杂,而非标准件则必须找代工厂进行单件生产,加工周期长且价格昂贵,这些困扰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3D打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這一现状,任何创意设计都不再局限于传统加工能力的局限,3D打印机可以快速打印出学生DIY过程所需的零件,学生几乎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将创意变成成品。3D打印可激发学生对某些科学过程或现象进行可视化展现,便于进行科技发明或创新制作,为实现设计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的途径。

3.3 3D打印技术用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技能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知识体系要求发生剧烈变化,从传统的单一知识形式转变为多领域知识融合形式。3D打印对于中小学生可简单定位为一种科普教育,而在高等教育理工学科中则应是一种技能教育。因此,3D打印机对于大学生不仅仅是一种模型制作设备,更应该通过对打印设备的系统学习,深入掌握所涉及的各种技术知识。

如前所述,3D打印技术是一种集多领域知识于一体的技术形式,它要求学生综合学习机械设计、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光学技术、材料科学等多种专业技术,这就必然促使大学生加强多领域知识的学习与融合,契合当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3.4 3D打印技术用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其根源在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存在“两张皮”现象。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2014年9月,人力资源咨询机构WANTED Analytics发布报告表示,近四年来市场上对具备3D打印与增材制造相关技能的人员需求量持续上升;2014年8月,3D打印行业的招聘广告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03%,且相关岗位的人员招聘难度系数最高达到60%,企业很难招聘到具有此项专门技术的人才,人才缺口十分巨大。

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3D打印专业,仅出现小规模具有高校背景的培训机构,远不能满足市场对3D打印人才的需求,所以亟待将3D打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5 3D打印技术用于开展产学研项目

技术作为连接知识与生产的桥梁,不仅是知识的应用与物化,要进行构思设计,还要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进行产品开发与制造。因此,积极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是把握技术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发展规律的重要环节。

3D打印技术用于开展产学研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增强科研转化能力。对于高校,一方面可对3D打印技术进行深入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应向企业提供共享服务。如青岛高新区引进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卢秉恒院士团队,帮助其打造完整的3D打印产业链;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共建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3D打印社会资源平台等,形成双赢的局面。

4、结束语

目前,3D打印技术受到了各个领域的高度重视。虽然3D打印引入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但其带来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3D打印技术的运用,需要学校与师生的支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彦芳.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视界,2013

[2] 刘翠.3D打印技术及其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4

[3] 杨洁.3D打印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

记忆 文章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