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编辑学研究中的“编辑力”讨论及其思考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14日 03:27

观众在讨论张大力的作品 在空气中 当代艺术进公园 就为市民...

杜娟

[摘 要]编辑力是新世纪编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对编辑力进行研究与探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最终对编辑学的深化与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但这种讨论也存在诸多不足,在真正进行讨论时将其局限在知识层面上就是其中之一,相关人员应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充分认识,然后及时解决。

[关键词]当代编辑学;编辑力;研究;讨论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36-01

“编辑力”是一个理论概念,现阶段受到广泛的重视与关注,是在新的世纪里产生的一种编辑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探索,编辑学发展理论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知识生产是编辑学讨论与开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编辑实践进行论述,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不足,不即物现象就是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实现对该问题的有效解决,最终导致编辑力这一概念出现越来越保守的现象。

1 “编辑学”概念的讨论

图书生产属于一种社会生产活动,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图书生产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生产,还属于一种带有社会化性质的物质产品,为对其进行充分体现,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对物质生产规律进行遵守。同时图书生产也是一种对知识的有效生产,是精神产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对自然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充分的认识,同时对人类的研究活动进行记录与总结。最后对图书生产过程进行完善,需要在对书稿进行编辑,主要包括策划、修改以及组装等工作。图书编辑者的编辑力对该项工作起绝对作用。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知识成果的转化必须提高对编辑工作的要求与水准,最终实现知识以及资源为全社会共享的目标。

传统的编辑力讨论只注重对编辑活动的原理以及规律进行考察,现阶段已经逐渐转变为对编辑人员进行考察,主要是为实现对编辑人员能力的有效提升,这是编辑力研究重点进行转移的结果。一种潜在的危机普遍存在于编辑力研究工作中,首先是人们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对编辑力量概念进行不断的丰富,然后是对编辑力边界的无线扩大,错误地认为编辑力可实现对任何事物的涵盖,这不仅不会对编辑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会起到一定的阻碍。实践性较强是编辑学的显著特点,在实际对编辑学进行研究时,必须立足于编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在不脱离现实基础上进行有效研究。促使编辑力作用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2 “编辑力”之“力”的辩驳

恩格斯在对“力”的能动性解释时的那个分寸感被我们忽视了。如今,生产力依然是当前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最有效的基本概念之一,如果编辑力是一种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合力,是促进编辑事业发展的主体能动力,它的成功之处或许并不在于其内涵的开拓与延展上,而在于它在起始之处便获得了一种能动的机能。对当代的编辑学人来讲,我们在继承和延续前人的学术研究时,本应历史地分析编辑力在其產生之初的有效性,并自觉地对其因时势等因素所形成的纯知识生产机制保持警惕。然而,上述编辑力研究状况表明,我们始终缺乏这种自觉,这不仅让我们很难去敏锐感受到“编辑力”与“生产力”这两个概念之间在能动上所区别的那个分寸感,而且也让我们的讨论越来越呈现出了实体化的倾向。

3 “编辑力”之未来思考

如何防止对编辑力的实体化理解?如何再次回归编辑力的主体性特质?如何既让编辑力成为一个开放的概念,又让其成为推动编辑事业不断前进的基本动力?我们要做的似乎很多,笔者认为基本的做法是把对编辑力的讨论放回历史中进行认真的反思。首先要做的就是开放我们的理论观念、扩大我们的理论视野,将编辑力之“力”从“能力”这一固定的用法中解放出来,让编辑之“力”回到特定的语境之中,让其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质感。事实上,现代出版实践中许多富含历史意义的编辑经验,都无法单纯地用“能力”一词加以概括,譬如,在中国现代的期刊出版活动中,科学精神一直都是最核心的编辑要素,无论是文艺期刊《新青年》,还是科技期刊《格致汇编》,抑或是高校学报类的《清华学报》《北京大学月刊》,等等,他们一方面刊发具有科学精神的文章,另一方面则又以此精神引导学人,培养作者与读者理性意识,可以说,在中国近代面临西方文化侵入的历史时刻,现代期刊发出了最强烈的呐喊之声,在这里,你很难说那些期刊编辑们所努力地实践着的文化启蒙,不是一种伟大的“力”的呈现,显然,这种“力”所具有的丰富意蕴远远超越了“能力”一词的内涵。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语境中真正所指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扬弃,既要避免不顾当前历史语境对其全面照搬的做法,又要避免忽视其所在语境而进行任意阐释乃至“误读”的做法我们应该一方面从自己的编辑实践出发,以当代编辑经验去支持理论的生发,另一方面则参考它在西方语境中的逻辑脉络,以期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力”的概念。

其次,要让编辑力讨论与现实中的编辑主体发生切实的关联。布迪厄曾不无辩证地指出研究工作中的理论与经验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方面,最简单的经验操作里常常包含有理论的诉求,另一方面,最抽象的理论也势必依靠经验的积累,并通过它们得到充分澄清。这段话表明,知识生产依靠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它还依靠现实经验,理论知识与现实经验之间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有着区隔的存在,恰好相反,它们在相互渗透之中共同支撑起了知识的积累与发生,如果只强调对理论知识的重视,那么研究就可能因某种现实目标的需要而逐渐陷入抽象化的窠臼之中。

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则又包含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等环节,尽管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被称作编辑,但是他们的分工不同,职责也不尽相同,而与此同时,由于出版媒介的不同,编辑又可横向繁衍出更多不同类型。因此,编辑在现实中并不是一个边界十分清晰的能指,把它作为权宜之计的笼统言说尚可,而一旦作为研究领域中的基础范畴,则必须认真地加以甄别才行。譬如,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学术期刊的出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刊编辑的职责理应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与所有的编辑都发生关联,即使发生关联,其中也有紧密与不紧密之分,与选择和加工编辑相比,策划和组织编辑与数字技术的关联就相对弱一些。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强调对现实经验的把握不仅可以丰富编辑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编辑学研究中的不即物趋向和知识生产的实体化倾向。

参考文献

[1] 张爱华.对“编辑力”论争的思考[J].出版科学,2014,22(5).

编辑 文章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