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成功举办中越水稻两迁 害虫防控策略研讨会
[摘 要]梅县区是广东省产粮大县,水稻螟虫是重要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加强水稻螟虫的监测预报和防控工作,控制水稻螟虫的为害,确定用药时期,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治螟防害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抓好消灭虫源,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化学防治,保护自然天敌等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稻螟虫发生现状;监测预报;防治对策;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28-01
梅县区是广东省产粮大县,2015年全年水稻种植面积35.79万亩,产量15.76万吨,产值4.5亿元。水稻钻蛀性螟虫是水稻重要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加强水稻螟虫的监测预报和防控工作,有效控制螟虫危害损失,蕴藏着提高稻谷总产量5-8%左右的潜力。
水稻螟虫的发生为害,不仅直接造成大量稻谷损失,而且在防治螟害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增加了水稻生产成本投入,污染恶化了稻田生态环境,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控制水稻螟虫的为害,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控害措施。对其发生规律、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抗药性治理技术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
1、发生概况
水稻钻蛀性螟虫是重要的常发性害虫,在梅县区一年发生4代。主要种群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和台湾稻螟。水稻螟虫蛀食水稻叶鞘和茎秆造成虫伤株、枯心苗和死孕穗,可造成水稻减产10%-30%。三化螟食性单一,只取食危害水稻,并在稻桩内越冬。二化螟、大螟和台湾稻螟的食性较杂,除危害水稻外,还取食玉米、甘蔗和其他禾本科植物以及油菜和蚕豆等。在山区乡镇种植结构比较单一,早造种烟、晚造水稻,则以三化螟为主。而在平原地区,种植结构比较复杂,蔬菜、玉米、水稻混杂,螟虫发生也比较复杂。
2、发生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发生期提早,由于气候变暖影响螟虫世代发育完全,自然淘汰率下降。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冬暖春旱天气,使螟虫早春化蛹,羽化期提前早。如2015年第一代羽化高峰期3月22-25日,一般年份在4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
2.2 蛾峰期拉长,世代重叠严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农电商的发展,务农的劳动力大量减少,传统耕作方法正在发生变化。一是水稻机收机割面积逐年增加,田间遗留稻桩的高度较手工收割要高得多,有利于害虫越冬存活。二是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作用,也有利于幼虫越冬存活。这些导致水稻螟虫虫源广、成虫峰次多、发蛾期拉长,世代重叠严重。
2.3 合理轮换使用农药。由于螟虫药物防治,杀虫单、杀虫双药剂长期单一使用,使螟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同时,使用化学农药,大量杀伤天敌,减弱了自然控害作用。
3、防治措施
水稻螟害治理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是抓好消灭虫源,运用农业、物理、化学防治综合措施,注意保护自然天敌等技术相结合。
3.1 农业防治。杀灭越冬虫源,减少冬后一代的发生量。在越冬螟虫即将化蛹时,及时春耕灌水浸田,可杀灭大量越冬幼虫。冬种作物田和绿肥田,可以采用灌跑马水的办法,既利于作物生长,又能促进稻桩霉烂,提高越冬幼虫死亡率。据调查,掌握越冬稻螟的生理转换时期进行翻耕灌水,可收到80%-90%以上的防治效果。
3.2 物理诱控防治。利用螟蛾趋光性较强的特点,田间应用黑光
灯、频振式杀虫灯等实施大面积诱杀螟虫成虫。在水稻受害的世代诱杀,可以减少施药次数和田间螟害率。同时,利用螟虫雌蛾产卵的趋绿习性,有针对性地布局诱杀稻田进行诱杀。诱杀田约占稻田总面积的5%-10%。据调查,一至三代设诱杀田能诱集25%的螟虫成虫,可以大大减少药剂防治面积。
3.3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害能力。螟虫的天敌资源丰富。如鸟雀、青蛙、瓢虫、蜘蛛、步行虫和各种寄生蜂等。要做好自然天敵保护,主要是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其次是采用人工饲养繁殖寄生蜂,以蜂治虫,综合防治。
4、化学防治
防治螟虫,要考虑治螟效果,也要考虑避免杀伤天敌。降低防治成本,确定用药时期,科学、合理、安全用药。
4.1 定防治对象田。每亩超过30个枯心团的田块,应立即施用化学农药防治;每亩低于30个枯心团,可针对枯心团进行施药防治;同时,根据水稻在破口抽穗期要全面做好施药防治。
4.2 科学施用农药。防治螟虫,选用适宜农药品种和施药方法:
a.18%杀虫双水剂每亩200毫升,对水50-75升,叶面喷雾。
b.20%阿维三唑磷乳油每亩100-150毫升,对水50-75升,叶面喷雾。
c.15%阿维毒死蜱乳油每亩50-60毫升,对水50-75升,叶面喷雾。
作者简介
黄珍琼:女:1971年1月:大专学历: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梅县区植物检疫与病虫测报站: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