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08年泸州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18日 19:37

...5 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任茜

[摘 要]本文基于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对四川省泸州市1998—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探讨,为泸州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结果表明:受产业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人口持续增长的影响,泸州市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显著,速度较快;表现为耕地缓慢减少,园地、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快速增加。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泸州市

中图分类号:TM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31-01

1 引言

泸州市作为川、滇、黔、渝毗邻地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之一,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人口持续增长、大量砍伐森林、土地重用轻养等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其土地安全与可持续利用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戰。本文对泸州市1998-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化研究,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2 研究区概况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是以化工、能源、食品和机械工业为主导的区域中心城市,俗有“川南明珠”之称。东邻重庆市,西连宜宾市,北接自贡市、内江市,南与贵州省、云南省交界。介于27°39′N~29°20′N,105°08′41″E~106°28′E,辖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和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四县,总面积12243km2。泸州市为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貌类型,地势南高北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18.0℃。市内长江和沱江两江交合,水资源丰富。

3 研究数据及方法

3.1数据源

本研究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自泸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资料、1998-2008年《泸州市统计年鉴》、2007年《泸州市国土资源志》记录数据。土地利用分类参照国区划委员会颁布的“技术规程”及实际情况,将泸州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用地和其他土地十种类型。

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在某一研究时段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变化贡献率、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来对泸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

3.2.1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地描述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1-2]

(1)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反映的是某一研究区域一定时期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

式中:K——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研究时段。

(2)某研究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表示为:

式中:LUi——监测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监测时段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设为年时,LC的值即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3.2.2 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

变化贡献率是指某类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占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百分比。公式如下:

式中:Ai——研究时段内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贡献率;Uai、Ubi——分别是研究期初和期末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3.2.3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

变化强度指数是指某空间单元在研究时段内的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式中:Ti——研究时段内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强度;Uai和Ubi——分别是研究期初和期末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B——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总土地面积。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1.1 数量变化

通过对泸州市1998-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统计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研究时段内泸州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较大。其中耕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减少最多:耕地由1998年的416349.40hm2减少为2008年的378470.19hm2,共减少了37879.21hm2,所占比例由1998年的34.03%减少到2008年的30.94%,平均每年减少3787.92hm2,面积减少的比例占到总面积的0.31%。草地和水域面积变化较小,累计分别减少1424.69hm2、2579.68hm2。

研究时段内,园地、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及其他用地都表现为增长趋势。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多,由1998年的455121.71hm2增加到2008年的486456.44hm2,所占比例由37.20%增加到39.76%,平均每年增长3133.47hm2,面积增加的比例占到总面积的0.26%。其他土地增加的面积仅次于林地,由1998年的176294.87hm2增加到2008年的191664.74hm2,所占比例由1996年的14.41%增加到2008年的15.67%,平均每年增长1536.99hm2,面积增加的比例占到总面积的0.13%。农村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增加面积较少,大体上无明显变化。

4.1.2 结构变化

根据公式(3)、(4),计算出1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时间变化分异指数,如图1所示,1998年至2008年泸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变化较大的是耕地、林地、其他用地以及交通运输用地,其中耕地变化趋势为减少,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贡献率达34.79%,变化强度指数为3.10;林地和其他用地次之,但均表现为面积增加,研究时段内分别增加了31334.74hm2、5369.84hm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率分别为28.78%、4.93%。其余土地结构的变化贡献率相对较小,数量上看未有明显变化。

4.1.3 程度变化

如表2所示,1998-2003年城镇用地和水域用地的动态度变化较为明显,分别达到了-6.44%、-2.06%,土地利用变化比较活跃;2003-2008年间的动态变化略微缓和,动态度变化在-1.19%-7.19%之间。总体来看,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较为缓和,其综合动态度为0.32%,除交通用地、园地以及独立工矿用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均较平缓。

4.2 驱动力分析

4.2.1 人口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泸州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和外来流动人口的聚积导致市内人口不断增长。人口的增加引发对衣食住行要求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用时增加,然而区域内土地总量有限,未利用地微乎其微;各城市功能及要素的扩散,加之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建设用地必定占用大量土地,导致土地利用系统变化剧烈。

4.2.2 产业结构调整

2004年以后,泸州市正值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迅猛发展等因素的驱动,园地、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高速增加。尤其是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经济利益促使农民放弃低效益的粮食生产,经营回报率较高的产业,诸如耕地等农用地数量锐减。

4.2.3 政策导向

近10年来,泸州市出于对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的考虑,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林地面积逐年增大,耕地数量有所减少。其中,绝大部分土地流轉为林地和园地;但因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也有极少数土地变更为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以及交通用地。除此之外,政府积极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在着力保护耕地的同时,每年提供一定面积的土地来确保国家、省重点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等的建设,加之大力实施以“金土地工程”、沙化土地整治等土地整理项目,土地管理与利用秩序得到一定控制。

5 结论

笔者根据获取数据,从时间差异性的角度分析了泸州市1998-2008年10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1)1998-2008年时段内,土地利用结构中林地和耕地仍占主导地位,但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明显,总体上呈耕地面积减少、林地缓慢增加以及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等建设用地快速增加的趋势。其中,减少的耕地数量主要转化为林地和非农建设用地。

(2)人口和各类政策变化对泸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着一定影响,在“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以及“土地管理政策”等相关因素的驱动下,耕地、林地、其他用地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贡献率较大,其余土地类型数量上未有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1]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58~188.

[2]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89.(650).

土地利用 文章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