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杨之彬
[摘 要]土地利用对水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土地利用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改变土地利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控制非点源污染,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形式对水质的影响成为河道非点源污染治理和控制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土地利用形式对水质的影响。
[关键词]土地利用形式,水质,污染源
中图分类号:R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20-02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自身的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和改造,不断地改变其周围的环境,这种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的影响1。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严重地影响土地利用类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农业用地、自然绿地等逐渐被城镇建设用地代替,传统自然下垫面转变为各种不透水面,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城市水循环。很多国内外资料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水环境具有强烈的影响,人类在集水区内的一切活动,如果未在适宜的保育措施下进行,都可能对水环境产生影响2。本文以某市地区的数据分析为例,探讨土地利用形式对水质都影响。
1、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本文中土地利用结构的数据来源于高精度的谷歌地球影像数据,利用ArcGIS 软件拼接、提取,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完成修正,同时利用AcrGIS 软件的空间数据分析计算出各土地类型的面积、比例。
改地区土地利用形式从数量上表现为:工业用地>绿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商业用地。在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上有较为明显的“分带”现象,对研究土地利用形式对水质影响具有很典型的意义。
2、土地利用形式與水质相关分析
利用SPSS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
(1)在50m缓冲区内,工业用地与水质呈显著负相关;100m和200m范围内,两者相关性不强。这说明在河道50m范围,工业用地占比多,河道水质反而越好。通常情况下,工业用地的水污染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污染和工业废水的污染,在这两者里,工业废水的污染为主要的污染因素。通过对该地区污水纳管情况调研分析,该地区在工业用地覆盖区基本上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因此,这种情况下,工业用地的比重越高,河道水质污染越小。
(2)住宅用地在50m和100m范围内与水质呈显著正相关,而且50m的相关性略强于100m,200m内两者没有呈现出相关性。这表明,离河道越近,住宅用地对河道水质的影响越大。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发现,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是水质恶化的一大原因,除此之外,在住宅用地占比较高的河道周围,通常设置垃圾桶、公厕等公用设施,而且大部分都是沿河设置,这种布局对河道水环境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3)商业用地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且随着缓冲区范围的增大相关系数逐渐变小,这表明随着离河道距离越远,商业用地对河道水质影响越小。经过调研发现,该地区以旅游业文明,沿河道的餐饮业大多数均直排入河,这是该区域河道水质恶化的又一大元凶。
(4)农业用地与氨氮在50m和100m缓冲区内呈显著正相关,与总氮在50m和100m呈高度正相关,200m缓冲区无相关性。这表明农业用地在离河道100m范围内对水质有明显的影响,且随着离河道距离的拉近,水污染越严重。
3、水环境修复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关系的研究,为促进流域水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控制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式及措施如下。
(1)合理规划河道敏感带用地类型
在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形式对水质影响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河道两侧的土地利用形式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大于远离河道地带,这常被人们称为非点源敏感带。绿地具有较强的涵养水分功能,对河流水质的改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实际情况看,该地区河道的驳岸以硬质驳岸为主,对于地表径流污染物不能起到任何削减的作用,因此,应将河道硬质驳岸进行软化,采取绿地或者生态驳岸。从缓冲区尺度上分析,河道50m范围内种植绿化带效果最佳,因为,在50m范围内,绿地对水质的改善最为明显。
(2)大力控制农田面源污染
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研究表明,化肥集约利用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改进化肥施用技术、平衡施肥等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适当增加有机肥和钾肥的施用,加强微生物肥和控效肥等新型肥料的研究和使用,从而减轻水环境的氮磷污染。调整土地利用形式和耕作方式。首先,减少污染物排放较多的种植业,通过调整土地利用形式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其次,大力倡导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还田”、“秸秆覆盖”等措施来维持土壤有机质,从而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
(3)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
在规划河道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时,应当基于保护水环境的目的,避免在河道100m范围内布置,尽量增大与河道的距离;减少河道周边的不透水路面,增强地表下渗功能;合理布置垃圾箱等垃圾回收装置,减少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的地表堆积物;拆除已经建在河道两侧的厕所,同时严抓居民排污入河现象;改进道路清扫方式,改善清扫效率,尽可能的维持地面清洁;加强市政管网铺设,逐渐实现雨污分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非点源污染监测工作,实现实时、动态的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 Li S, Gu S, Tan X, et al. Water quality in the upper Han River basin, China: The impacts of land use/land cover in riparian buffer zone[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5(1-3):317-324.
[2] 胥彦玲.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陕西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3] 梅立永,赵智杰,黄钱,等.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仿真研究——以HSPF模型在西丽水库流域应用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01):64-70.
[4] 贾科利.基于遥感、GIS的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5] 王思远,张增祥,周全斌,等.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J].地理学报.2002(05):523-530.
[6] 陈佑启.《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正式出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03):44.
[7] Sliva L, Williams D D. Buffer zone versus whole catchment approaches to studying land use impact on river water quality[J]. WATER RESEARCH. 2001, 35(14): 3462-3472.
注释
1李晓兵.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9(04):82-87.
2梅立永,赵智杰,黄钱,等.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仿真研究——以HSPF模型在西丽水库流域应用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01):64-70.